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他们都是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有过贡献的人。”——毛泽东

10月24日,恰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诞辰142周年。范旭东,这位被毛泽东盛赞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民族英雄,以“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 的赤诚,创办了中国首个化工科研机构黄海社,为中国化工事业播下科学火种。

现如今,由他所播撒的科学火种与“实业报国”初心,早已融入中国工业血脉,成为跨越百年的精神灯塔。

图片图源:北纬28°的浓香

2025年10月,浓香文酿团队一行来到天津市滨海新区解放路138号,这里坐落着一座英式的二层红砖小楼。在骄阳和匆匆行人中,这座写满了近代故事的建筑静静伫立,它就是——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

百余年前,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中华民族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潭。散落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怀揣兴国之梦,踏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求索之路。

工业,成为他们救国图存的重要战场。

1922年8月,“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牵头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为我国打破国外制盐、制碱的封锁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成立发酵与菌学研究室,成为我国发酵研究的萌芽之处。

图片|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 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战时,黄海社迁入四川乐山,魏喦寿、金培松、方心芳等微生物学先驱在内江、泸州等地主持创办酒厂支援抗战,并展开多项菌种研究。曾师从魏喦寿的陈茂椿,也与之并肩投身其中,对华西工业和川酒发展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由陈茂椿主持开展的泸州老窖查定总结,首开新中国名白酒科学化研究之先河,并编写出新中国第一本白酒酿造专业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

从塘沽盐碱地到乐山五通桥,从《黄海发酵与菌学》到《泸州老窖大曲酒》,这段历史是技术突破的壮阔历程,是中国酒业的科学启蒙,更是“实业报国”精神的薪火相传。

图片“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1900年,17岁的范旭东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的学堂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如一道光,照亮了他年轻的心灵。

图片|范旭东(1883—1945),原名源让,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中国化工实业家。范旭东先后创办和筹建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形成了“永久黄”团体。

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应用化学期间,他目睹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的迅猛崛起,再回望祖国“外则启强邻环伺之野心,内则成弱肉强食之惨状”,内心的刺痛化作强烈的救国之志。

“我要自立,我有主见”“大时代不容苟安,我等有负起担子的必要,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在旧址中,范旭东的言辞铿锵有力。

图片|1918年久大公司购置盐田全景,远景站立者为范旭东。

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让他毅然放弃日本帝国大学抛出的优厚教职橄榄枝,于1914年回到祖国,先后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社,正式踏上“科学救国”的实践征程,开启了中国民族化工的艰难拓荒之路。

图片|20世纪20年代,海王星牌久大精盐打出的广告。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永利公司曾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蜚声中外。产品不仅远销日本,红三角牌纯碱也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若走进黄海社旧址,便能看到陈列着种种见证史实的藏品,其中就有许多永利碱厂之旧物。

图片|1929年11月25日,工商部特派员视察永利碱厂。左起依次:侯德榜、范旭东、李烛尘、徐善祥、陈调甫。

而永利这段从零开始的科研之路十分波折,为解决技术难题,必须加强研究力量,“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便在1922年应运而生。

图片|图为20世纪20年代“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外景。1922年8月,范旭东在久大精盐公司化验室的基础上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其许多研究成果对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发展民族化学工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也是范旭东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

“黄海”二字,绝非随意命名,它饱含着范旭东对中国未来的深邃期望。

他曾坚定地宣称:“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因此黄海社从诞生之初就确立了宏大目标——“仿欧美先进诸国之成规作有系统之研究,于本地则为工业学术之枢纽,并为国内树工业学术”,以推动中国化学工业发展为己任,誓要打破西方列强对化工技术的垄断。

图片|范旭东文《创设海洋研究室缘起》,他认为黄海增设海洋研究室,从事海洋研究,不仅要向海水取盐,还要向海中找矿,朝着炼镁和开采石油的方向推进。

作为中国最早的民营科研机构,黄海社在20世纪上半叶,在工业化苎麻脱酸剥离纤维、五倍子发酵、糖蜜发酵和制醋、腐乳、传统酿酒等领域展开一系列科研探索,为中国发酵工业成长奠定基础。

早在抗战时期前,黄海社就发表了方心芳等人关于汾酒、高粱酒等的研究报告,如《汾酒用水及其发酵秕之分析调查》《汾酒酿造情形报告》《高粱酒之研究》《酒花测验烧酒浓度法》等。

而这些研究,是近代中国首次将传统酿酒工艺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尝试。

图片|位于乐山五通桥的“新塘沽”石碑 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抗战爆发后,范旭东率千余名技术管理人员大举西迁,先入湖南长沙,后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购地建房继续研究。

科学家们抵达五通桥后,迅速调整状态,敏锐地认识到西迁的价值:“华西化工急待开发,以本社之夙愿,不当因播迁而稍存观望,以冀树立华西化工学术研究之重心。”西南地区的科技腾飞之路,由此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五通桥,依靠当地丰富充分的微生物资源,黄海社在1938年-1940年组织对四川的小曲微生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酵母菌进行分离实验。

1947年,四川泸县的大曲酒引起了李祖铭、方心芳等人的科研兴趣。一年内,他们采用“扁平分离”和“稀释分离”的方法,从大曲中分离出三大类酵母,还菌体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实验。

图片图源:北纬28°的浓香

1948年,应泸县天成生酒厂老板郭龙的邀请,李祖铭去往天成生、温永盛曲酒厂(今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所在地)实地探访,记录、探研泸县曲酒的生产技艺和装备,并整理出报告。

在五通桥,黄海社还开展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研究。此地盛产五倍子,当地百姓仅将其用于染布,黄海社团队耗时两年,研发出“霉菌-酵母菌协同发酵法”,从五倍子中提取棓酸,用于制造碘酒替代品、墨水和照相药品。

图片|图为范旭东纪念馆展出内容。抗战初期,沿海各港口相继沦陷,永利川厂建设所需设备只得通过中缅通道转运,而泸州是滇缅公路在内地最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水陆转运枢纽。图源:北纬28°的浓香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参观后惊叹:“这是用中国野草对抗现代战争的奇迹。”

战时的五通桥,挑战远超想象。1938年,武汉大学师生中爆发一种怪病——“痹病”,患者手足麻木,数年间竟夺去37条生命。

黄海社敏锐介入,研究员赵如晏经缜密调查,揭示出骇人真相:当地井盐中含有剧毒的氯化钡!黄海社迅速将此列为重点课题,成功研发出食盐与氯化钡的分离技术,其研究报告在《黄海》杂志连刊三期,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将科学之光普照战时后方。

作家岱峻感慨:“那代人有一个东西叫‘风骨’……他们首先是我们民族的魂。”

是的,这就是属于“大师”的光辉。

图片大师与酿酒业的微光

作为中国化学工业研究的先行者,黄海社曾锻造了闪耀中国科学星空的“黄金一代”。

孙学悟、侯德榜、魏喦寿、金培松、方心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卓越的才智与赤诚的报国之心,为中国的酿造科学乃至整个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石。

图片|孙学悟(1888-1952),化工专家,中国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他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开创了中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促进了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生产建设及西南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孙学悟,这位哈佛化学博士、同盟会元老,在1920年毅然放弃开滦煤矿总化验师月薪高达300银元的工作,选择加入黄海社主持社务。

他以英国皇家学会为范本,为黄海社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允许研究员自由选择课题,鼓励学术探索与创新。

面对苏尔维集团的技术铁幕,侯德榜在黄海社的支持下在20世纪30年代,潜心研发联合制碱法。他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三年,废寝忘食,曾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仪器旁。

图片制图:北纬28°的浓香

当印度塔塔公司以11万美元设计费邀请他指导建厂时,他将全部酬金毫无保留地捐赠给黄海社,用于购置科研设备。1943年,侯氏制碱法荣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成为首个被国际认可的中国化工技术,彻底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长期垄断,为中国化工赢得了国际声誉。

1931年,黄海社成立了发酵与菌学研究室,开展对乙醇和酵母的研究。不久后,著名农艺化学家魏喦寿应邀来到黄海社,负责主持菌学室。赴任时,魏喦寿还带来两名学生,一位是金培松,一位就是方心芳。

图片|20世纪30年代,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研究室。

1937年至1945年间,魏喦寿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乙醇工业总工程师,主持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创建了内江、泸州、昆明酒厂,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连续出产乙醇,不仅解决了战时的燃料需求,还解决了战时疗伤和化学实验所需的乙醇问题,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魏喦寿曾试验利用甘薯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料,并采用纯种酵母菌发酵以提高发酵效率,开甘薯酿酒之先河

方心芳,也是我国现代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图片|方心芳(1907—1992),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是中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工业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曾深刻阐释:“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除有害微生物。”其晚年提出的“创立微生物学中国学派”构想,至今仍是学界灯塔。

在现代工业微生物产业方面,抗战时期,他在四川用霉菌发酵法从五倍子生产出酸(没食子酸),成为我国第一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发酵出口产品

他运用酵母菌生理的现代知识,成功解决糖蜜发酵乙醇的氮源问题,有力支援了大后方乙醇生产。

图片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方心芳更在菌种保藏事业上倾注了毕生心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方老以木箱代培养箱,用电灯发热保温、培养和保存,最终成功保存了黄海社的所有菌种。

黄海社归入中科院后,1959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至今,菌种保藏库中保藏着近万株菌种,对我国微生物生产领域和微生物学的科研、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抗战时期,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化学分析室内景。

在微生物人才培养方面,方心芳继承先辈诲人不倦的精神。

抗战时期及战后在四川的十几年间,他于1939至1946年应聘到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授课,培养出大批微生物发酵技术人才。

他还承担创办《黄海发酵与菌学》双月刊的任务,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份发酵微生物学学术期刊。1953年《微生物学报》诞生后,他担任主编近20年。通过杂志,黄海社将国内的应用微生物学的力量团结于此,在交流中发展。

从方心芳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我们看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看到钻研与毅力。他为微生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对我国工业微生物学发展的功绩将常留史册。

魏喦寿还有一位学生,战时与魏喦寿并肩研发无水乙醇支援前线,学术路径与黄海社深度交织,后在川酒领域贡献卓著,他就是陈茂椿。

抗战时期,日寇封锁我国沿海交通,切断我国汽油的进口渠道,致使我国汽油奇缺,无法满足汽车和飞机的燃料需求。

图片|图为资中酒厂无水乙醇生产设备。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资中人陈茂椿,与老师魏喦寿等共同研究出利用糖蜜混合物,通过发酵蒸馏去除白酒中的水分,制作出可用于飞机燃料的“无水乙醇”。图源:内江市档案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茂椿与老师魏喦寿等撤退到四川的师生科技救国,共同研究,利用糖蜜混合物通过发酵蒸馏,去掉白酒中的水分,成功研制出可以用来作飞机燃料“无水乙醇”。当时的报纸评论称此为:“世界上一大创举!”

在重庆工业试验所,陈茂椿采用黄海社研发的麸曲技术主持乙醇生产,使原料利用率从40%提升至70%,与方心芳在五通桥的研究南北呼应,共同为战时乙醇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实,这些从黄海社走出来的科研工作者,又共同走向了新中国白酒科学化研究的首次探索——泸州老窖试点,从此与中国白酒的发展密不可分。

图片“开创”,也是传承

1957年深秋,四川泸州,一场注定载入中国酒业史册的开创性科学实践拉开帷幕。

这便是由陈茂椿担任组长、熊子书担任副组长的新中国第一批名白酒工艺查定总结——泸州老窖试点

图片|1957年,中央食品工业部制酒局指示四川糖酒研究室派出陈茂椿主任、熊子书副主任带队进驻泸州老窖,由此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第一次查定总结,简称为“泸州老窖试点”。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泸州老窖试点承载了黄海社对酿酒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的美好夙愿,自此之后,数次查定总结,都推动着酿酒科学从感性认知到理论认知的不断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业待举,在此背景下,白酒因其在军事后勤、医疗卫生、国际交往等领域的重要用途,以及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关键来源,被国家提升至“战略物资”的高度予以重视。

为了彰显对白酒产业的扶持,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制定的新中国首部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将白酒的发展纳入其中。

在轻工业部牵头的两大白酒行业战略部署中,一为组织全国名酒评比,二是展开白酒技术试点。

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特别是1956年新中国第一届酿酒技术会议(八大名酒会议)后,泸州老窖大曲酒酿造工艺被列入重点课题研究,并在名白酒企业中率先进行查定试点。

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在泸州老窖进行的生产工艺全面查定总结,史称“泸州老窖试点”,此举开启了中国白酒发展史上著名的“三大试点”先河,中国白酒迈入科学化研究与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泸州老窖试点”,专家组正对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进行调研。图源:北纬28°的浓香

在查定试点的半年多的时间里,研究工作组对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进行提炼总结,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制定规范的操作法,有效验证了泸州老窖窖池是生产优质浓香型白酒的根本保证。

专家组收集、总结、提炼、推广传统生产工艺,潜心考察和研究,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本酿造专业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1959年12月出版以来其影响辐射整个白酒行业。

图片|1959年,第一本白酒酿造专业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出版,规范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标准,开创中国白酒产业化时代。图源:北纬28°的浓香

该书出版后成为行业工艺操作规程教材,向其他酒厂全面推广传播。

1965年前后,四川省食品研究所(食研院前身)、中科院西南生物所(现成都生物所)和泸州曲酒厂等多家酒厂,共同参与了“泸州老窖大曲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性状、有效菌株生化活动及原有工艺的总结和提高”课题研究。

陈茂椿、吴衍庸等在两年多时间里揭开了百年老窖之谜,研制出人工老窖配方,并取得分层蒸馏、量质摘酒、双轮底发酵、醇酸酯化新工艺等一系列成果。

随时间推移,1986年,吴衍庸等从泸州老窖的窖泥中分离出了产己酸的细菌,为推广人工老窖又踏出了关键的一步。

之后,他又从泸型麦曲中分离出一株红曲霉菌,开始了对浓香型白酒己酸乙酯窖外合成的酶学研究。

黄海社的科研传承和中国白酒科研水平的进步都与泸州老窖息息相关。

图片|从20世纪60年起,泸州老窖将多年实践研究形成的“窖泥培养技术”“色谱分析”等先进技术和理论,毫无保留地在全国白酒企业推广应用。图源:北纬28°的浓香

更具行业影响力的是,20世纪60-80年代期间,泸州老窖面向全国开办了数十期酿酒技术培训班,为四川、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酒厂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酿酒、勾调领域的核心技术骨干。

图片制图:北纬28°的浓香

如今这些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大酒企,泸州老窖也因此被誉为“酒业黄埔军校”

这正与黄海社教育人才与科研传统的核心理念共鸣。

站在民族工业的高度回望,黄海社致力于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发展民族化工产业,推动中国化工的现代化。

图片|孙学悟(左一)与黄海社骨干合影

方心芳曾说:“谁要是把泸州老窖窖池里的微生物研究清楚了,谁就可以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几十年来,泸州老窖不断通过科学总结传统酿酒工艺,提升白酒生产的标准化、工业化水平,助力中国酒业的现代化进程。

而酿酒之外,史实也记录了黄海社与泸州老窖在抗战时期为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2024年10月24日,恰逢范旭东先生诞辰141周年,位于滨海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完成修缮与布展,以范旭东纪念馆的全新面貌正式亮相。作为中国第一个私立的化学工业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历史传承载体,这座百年旧址实现华丽转身,以新的身份与角色开启新的使命。图源:北纬28°的浓香

黄海社通过乙醇生产支撑战时经济,缓解了能源短缺的困境,为抗战前线的物资运输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泸州老窖作为重庆大后方的重要企业,提供了巨量的资源支撑,在特殊年代里为稳定后方、支援前线贡献了力量。

两者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报国”的崇高使命。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用30年时间,在民族危亡之际点亮了科学救国的灯塔。其“四大信条”(科学、人才、事业、国家)不仅镌刻在纪念馆的石碑上,更融入中国工业发展的血脉。

图片|1934年9月20日,《海王》公布四大信条,相信科学、发展实业、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服务社会为荣,成为该团体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发展的今天,这份科学与爱国的精神将永远传承,指引中国酒业在创新中前行。

(本文配图除标注外,其余均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精华观点集萃

在范旭东“中国未来命运在海洋”的宏愿下,黄海社以系统性的科研攻关,不仅斩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更成为近代中国工业自强的象征。


黄海社以“大师+实业”的模式在和平年代孕育出泸州老窖试点,特别是陈茂椿团队通过《泸州老窖大曲酒》,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推动白酒产业从经验传承转向科学量化。


黄海社与泸州老窖在抗战时期支援前线,在和平年代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证明“实业报国”精神既能于危亡时救国,亦可在发展中兴国。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并收藏、分享文章链接后,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对黄海社实业救国及爱国精神的感悟,我们将优选评论点赞量前三的读者,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品鉴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