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10月18日-10月23日,2025国窖1573WCGC全球总决赛&体育传奇杯在上海火热举行中。这场云集全球企业精英与文体传奇的顶级赛事,恰似一根精妙纽带,将长江头尾的两座文化名城紧紧相连 —— 上海的国际风华与泸州的匠心底蕴在此相遇,让高尔夫运动的优雅竞技,成为沪泸两地千年文脉与时代活力的交流桥梁

上海与泸州,沪与泸,二地简称字形上的相似之处,似乎已经铺垫出一段奇妙的缘分。

长江的滚滚波涛,连起上下。同处长江,上海与泸州两座港口城市交相辉映。

图片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而泸州是四川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是中国东方对外交流的明珠,而泸州是四川地级市中唯一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

开放、包容、历史沉淀与求新思变,在二城上演

图片从“泥滩码头”到“超级城市”

“上海人心里有把尺,量人量己,一分一厘不会差。”

“阿宝站在南浦大桥上,看浦东工地的塔吊像森林一样长起来,苏州河里的拖船鸣着汽笛,恍惚间觉得老城厢的弹硌路都沉到地底下去了。”

图片|图为上海南浦大桥,也是电视剧《繁花》的取景地。电视剧《繁花》展现了老上海的魅力,呈现了这座城市不断顺应现代化浪潮的进程。今天仍有不少剧迷在上海开启寻迹《繁花》city walk图源:视觉中国

去年,一部王家卫执导的《繁花》横扫大江南北,也把金宇澄写的同名小说推到大众视野。

金宇澄以沪语叙事,展现弄堂文化的肌理,引导人们发觉:这是一个时代裂变中的城市。

长江入海的天然门户,坐拥中国黄金水道与沿海航线的“T”字交汇点,腹地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这里便是上海。

图片

它的崛起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史诗。

1292年,上海设县,漕运和棉纺织业把这个小县拥为江南的商业市镇,但规模仍远逊于苏州、杭州。

直到1843年,缓慢发展的上海被火星引燃。《南京条约》后,上海开埠,两年后设立的英租界,使得上海变成一方英美法租界并存的“国中之国”。

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领头羊”,它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现代金融业与对外贸易体系,奠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图源:视觉中国

此时,西方市政管理的思想泉水一般涌入:1865年,煤气路灯在上海闪烁;到了1882年,电力被引入。一个现代城市的雏形就此形成。

很快,上海的经济迎来爆炸式增长。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1920年代外资银行达50余家,外滩成为“东方华尔街”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揭开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大幕。荣氏申新纱厂等民族资本的崛起,推动近代工业化。随之兴起的是移民潮:人口从开埠时的20万激增至1949年的540万,移民占比超80%。

很快,上海迎来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转型:1949-1978年,在工业基地建设方面,上海承担全国1/6的财政收入,生产了首辆凤凰牌国产轿车,还拥有万吨水压机。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它向内辐射,支援内地的生产发展。三线建设时期,上海向西部迁移200多家企业、50万技术工人。

这座城市的样貌被改革开放重塑,1990年国家战略投资超1万亿元,投资浦东开发。尔后,陆家嘴金融区崛起,吸引500强企业400余家。“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民谣,永远消失在上海百姓口中。

这时的上海,充当了经济引擎的功能。1992年,上海的GDP增速达14.9%,2005年其港口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

2010年世博会吸引7300万游客,外商投资占全国1/3,树立起了全球化标杆。

图片|图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之一。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7308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03.28万人次,两项数据均刷新世博会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热门”的一届世博会。图源:视觉中国

毋庸置疑,一个新时代全球性城市正在冉冉升起。

2013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首个自贸区,试点负面清单管理;张江科学城集聚大科学设施,芯片产业占全国1/4。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铁“1小时都市圈”覆盖8000万人口。

图片

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活力。

今日的上海,以占全国0.06%的土地贡献3.8%的GDP,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全球第一,诠释了从“泥滩码头”到“超级城市”的发展奇迹。

图片精神的进化

在泸州,千年的酒香浸润大街小巷。无论是在老街的小店,还是在沿江的酒馆,泸州的酒总是热情地与每一位来客交谈。

而上海或许是中国最接近国际饮酒偏好的城市。上海的酒吧、酒楼、餐厅中,洋酒与中酒并行不悖,酒杯中倒映着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温和共振。

无论建筑、艺术还是文化,上海都在努力寻找古老与现代的平衡点。这座城市既敢于拥抱创新与前卫,也不会抛弃历史的积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白酒在上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乡愁”。

沪与泸,因酒结缘,有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联系。

图片|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发明“甘醇大曲”,实现了中国白酒从小曲、散曲到大曲的革命性突破,所酿之酒“浓香甘洌,优于回味”。

元泰定年间,泸州人郭怀玉研制成功“甘醇曲”,酿制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开创了中国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历史,使得中国从此有了“浓香”之名。

而宋元时期的泸州,亦是万商辐辏的通达之港,全国27个商税万贯以上的大城市之一,也是宋徽宗亲笔下诏的“西南要会”。

图片|宋代时泸州已成为“西南要会”,明代更是与成都、重庆三足鼎立,成为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当时,泸州依托富顺盐场的盐业资源,成为川盐外运的核心中转站,“运盐千帆过,市井万商聚”的景象催生了发达的酿酒业。图源:视觉中国

时至清末,泸州人李超琼任上海知县。这位李超琼是晚清举人,其在苏州元和县任上筑“金鸡湖堤”治水患,当地人颂称“李公堤”尤为著名。

图片|1907年《大同报(上海)》登载的上海知县,泸州合江县人李紫璈(李超琼)图源:泸州老窖数字报

根据《李超琼日记》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超琼接上海知县印,任上海知县2年有余,其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以“上海县”之名的行政建制,最早可追溯到元代,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的起源,亦源自元代。

清人郭廷弼修、周建鼎等人编纂的《康熙松江府志·卷十七·城池》曾载,元大德癸卯(1303)年间唐时措撰《建县治记》:“上海县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故昔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甿尘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至元壬辰春,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命分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凡二十六保,立县上海,因以名,隶松江府,从参政冀公之请也。领户六万四千有畸,岁计粮十有二万余石,酒醋课程中统钞一千九百余定。”

这段话中,将上海定义为“巨镇”,当时的上海因为地大人多,只能分而治理。可见,宋元时期的上海,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交通要道。

20世纪40年代,泸州人温树清在上海创办川江土产商店,专卖四川特产,尤以辣酱、豆豉等出名,同时售卖当时已经是全国名产的泸州大曲酒。

极盛时期,上海和平饭店等诸多著名餐馆均采购泸州人生产的辣酱和豆豉等制作菜品,川酒和川菜在上海成为十分流行的著名特产。

图片|民国时期,泸州人温树清在上海霞飞路开设的川江土产商店宣传海报,将泸州大曲酒以四川大曲酒之名登载在主要位置。图源:泸州老窖数字报

民国三十一年(1942),重庆万县(今重庆万州区)安乡酒坊购买泸州大曲酒的收据,收据中的泸州大曲则写作了“沪州大曲”

无独有偶,一张1963年的重庆江津名酒销售价格表,表格中的泸州老窖相关产品,则都被印制为“沪州”,如“沪州特曲”。

图片

直到20世纪80年代,泸州被写作“沪州”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各种收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即便在一些官方发行的报纸中,也常出现这样的“谬误”。

民国以来,泸州老窖已经在上海多地热销,成为上海政要、名人等争相购买的名品,上海与泸州大曲酒早已结缘。

著名作家沙汀在回忆起与杨潮、欧阳山、杨骚等人开会时,也会一起喝泸州大曲酒。

“小说散文组开会,很长一个时期多半在上海善钟路欧阳山家里。而杨潮每次去参加,大半都要捎上一瓶泸州大曲,因为他知道欧阳、杨骚和我,还有他自己,都对杜康有点感情。”

图片

巴金之弟李济生在谈到解放初期,巴金曾嘱咐他从重庆带两罐十斤装的泸州大曲酒去上海后同黄裳等人在霞飞坊巴金家所饮,留齿犹芬。

上海人热爱浓香或许也有缘由:泸州大曲酒也曾将自己的根脉扎进上海,并以长江为纽带而愈发紧密。

图片长江上下,把臂同行

上海的发展路程证明:开放是基因,创新是灵魂,战略定位决定历史高度。

图片|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是最早赶上时代洪流的国际性大都市,一个是西南蜀道上的酒城明珠,同属长江流域,一头一尾,相隔万里,共饮一江水,缘分却早就暗中织就。

纽带从抗战时期便系起。

抗战爆发后,上海等沿海企业、学校内迁至四川,带来技术、人才和文化交流。

被炮火所驱,同济大学从上海辗转迁至江西、云南,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李庄,紧邻泸州,医学院部分师生曾分散在泸州开展教学和医疗活动。

上海炼钢厂的部分设备和技术工人,迁至泸州高坝,组建兵工厂,生产抗战军需物资,奠定了泸州现代工业基础。

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总部重庆)通过长江航道,将上海等地的工业设备转运至泸州,支援当地军工生产。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启动,上海部分工厂和人员支援西南,上海化工方面技术在泸州生根发芽,润物无声。

图片|从1964年起,泸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一大批建设项目纷纷落户泸州。三线建设在泸州的开展,促进了化工、机械产业的发展,后来与名酒一起成为泸州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也促进了泸州城市建设的改造和发展。图源:泸州发布

1964年12月底,上海工程机械厂液压元件车间65名职工调来泸州通机厂。在码头上岸时,受到通机厂上千职工和家属夹道欢迎。

部分上海化工技术骨干支援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建设,带来合成氨、尿素等生产技术,把泸州打造成为西南化工基地。

图片|茜草工业遗址保护区内的老工业设备展示 图源:泸州发布

由上海工程师参与筹建的泸州长江挖掘机厂,填补了西南重型机械制造空白。与此同时,长江起重机厂亦引进了上海重型机械厂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

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派遣医疗队至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在其协助下,泸州医学院搭建起临床教学体系。

沿海地区新的思想、技术和文化之风,吹进了西南深处。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上海是长江经济带龙头港口。泸州港与上海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联动,形成“泸州—上海—海外”的物流链,促进西南货物出口。

图片|运输货物,川流不息的泸州港。

泸州的酒香,也在二城之间汩汩涌流。

泸州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上海则是国际消费中心,泸州老窖等川酒品牌通过上海辐射全球市场,上海的高端消费力也助推了泸州白酒产业的升级。

作为四川通江达海的关键节点,泸州的货物经长江直达上海洋山港,形成“水水中转”模式。

图片|泸州至上海升船机“五定”外贸直航班轮的开通,标志着进出泸州港的外贸货物开启了“电梯翻坝”“货物直达”的快船时代,货物到达三峡后将通过升船机直接过闸,12天左右可直达上海港。图源:视觉中国

同样的,旅游资源也在期间产生置换。当泸州人在上海游览光怪陆离的外滩和梦幻色彩的迪士尼,上海人也可通过直飞或长江游轮抵达泸州,体验川南古镇和白酒文化的魅力。

当泸州麻辣火锅、黄粑等川味美食在上海广受欢迎,上海本帮菜也通过连锁店进入了泸州市场。

二地的链接在历史中, 也交织于现在和未来。

改革开放之际,泸州老窖的酿酒技术传播至上海,促成了风靡一时的上海七宝大曲酒。

1980年,泸州老窖在商业部和轻工业部的委托下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大曲酒工艺技术培训班和全国勾调酒技术训练班。

图片|1980年12月,四川省首届大曲酒工艺技术训练班留影。

彼时,来自上海七宝酒厂的技术人员,后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易新华以及后来的上海七宝酒厂质检科科长徐文瑛分别参加了泸州老窖授课的这两期培训班。

2023年,在中国浓香口述史项目组的采访中,那段上海与泸州的浓香情缘得以再次芬芳。

易新华为1980年到泸州学习酿酒技术的原上海七宝酒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面对采访,他谈道:“泸州老窖对浓香型白酒的推动很大,那时候泸州酒厂条件好,部里面也重视,为全国各地培养技术人才,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浓香型酒厂都到泸州老窖学习,我也是,她(原上海七宝酒厂质检科科长徐文瑛)也是,都到泸州学。”

图片|2023年10月,浓香型白酒技艺传播口述项目组与易新华老师(右三)在上海七宝酒厂原址留影。

原上海七宝酒厂质检科科长徐文瑛也谈道:“泸州老窖不保守,授课老师赖高淮对学员很好,告诫年轻学员,要认真学习技术,酿酒也是一门功夫,要用自己的专业和技术把酒越做越好。”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泸州老窖先后举办了几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浓香技艺的足迹到达了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新疆等全国27个省市区,累计为白酒行业培养了数万名核心技术骨干。

图片|从20世纪60年起,泸州老窖将多年实践研究形成的“窖泥培养技术”“色谱分析”等先进技术和理论,毫无保留地在全国白酒企业推广应用。

如同泸酒在沪一般,泸州与全国各地的浓香情缘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香飘各地。

一个是沪,一个是泸,二城的奇妙缘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交织同行。如今,当人们在上海品味泸州老窖,也要想起在那西南酒城中国浓香的源头。

(头图在视觉中国的基础上制作而成)

参考文献:

[1]黄浦之滨 沪与泸的浓香情缘.泸州老窖数字报


精华观点集萃

泸州与上海,一居长江上游,一踞长江入海口,虽相隔千里却同饮一江水,共拥开放基因。泸州老窖的酿酒技术沿江水顺流而下,滋养了上海的七宝大曲,并通过系统性的技术训,将浓香技艺的种子播撒至黄浦江江畔。这不仅是两地因水相连的佳话,更是一部以技术分享驱动产业进步与文化交融的历史。

图片
有奖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并收藏、分享文章链接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互动,谈谈你对两地人文、美食及国窖1573的看法,我们将优选3名读者,每位送出泸州老窖品鉴小酒一瓶,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