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白酒的基因里藏着“天人合一”的智慧,
能和世界上任何活态文化对话。
文|好酒地理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非遗,就是“活态遗产”。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是能呼吸、能生长的文化生命。
日本能剧,靠演员代代相传的身段眼神活着;法国葡萄酒,靠酒庄里百年不变的酿酒手法活着;肯尼亚马赛族的口头传统,靠老人在篝火旁的讲述活着。人在,文化就在;实践在,传承就在。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如今也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白酒之所以成为东方活态文化的一张硬牌,靠的不是传说或故事,是至今还在运转的百年窖池,是代际传承的技艺、还在手工操作的酿酒匠人,更是步步走向国际“蓝海”的坚定决心。
如今,全球非遗保护都在探索“如何让古老技艺适配现代社会”,中国酒业也不例外。

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暨《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发布仪式在山西太原召开。
这场大会在酒业发展的新阶段凝视白酒活态价值,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实践,令白酒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技艺智慧、精神信仰写进当下生活,继续成为连接当下与未来、自我与国际的文明桥梁。

守护风土,白酒才“活着”
所有无法被复制的活态非遗,都有一套专属的“活态基因”——对白酒而言,这套基因一半扎在拆不开的风土里,一半藏在看不见的菌群中,少了任何一环,技艺再像也是“无魂之躯”。
发酵的科学极为依赖微生物种群的活性。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已连续使用450余年,其每克窖泥里藏着数万亿个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甲烷菌等200多种菌群。

▎长年累月的发酵作用下,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有着稳定良好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图源@泸州老窖
它们经过452年的共生,形成了“以糟养窖、以窖养酒”的闭环——新糟入窖时,菌群分解淀粉产生香味物质,老糟残留的养分又滋养菌群。
这种“双向滋养”的基因,就像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古法榨橄榄油,非常依赖当地橄榄树种与山泉里的天然酵母,仅凭人工难以精准复刻。
茅台的菌群基因更“挑”环境:制曲用的60℃以上高温大曲,能培育出耐高温的芽孢杆菌,这种菌群只有在闷热的气候里才能大量繁殖。
位于赤水河谷茅台镇,海拔400米左右,三面环山的地形让这里形成“冬暖夏热、少雨多风”的小气候,夏季平均温度35℃以上,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80%以上,正好满足菌群高温繁殖的需求。

▎紫红泥在对酱酒风格的塑造,虽“隐秘”,但重大。图源@贵州茅台
赤水河每年雨季冲刷下来的紫红泥又为窖池所用,让窖池内的菌群始终保持“茅台专属”的活性。
宜宾老城中,以上北街至南街一线为界,该线以西,地表沉积了很厚的黏土;以东,沉积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黏土夹卵石过渡为卵石夹黏土和卵石沉积。
这些卵石是经过河流长途搬运而来,磨圆度很高,沉积的土质,是宜宾民间历来称道的“胡豆鮺”土,最适用于开挖酒窖。
汾酒的家乡汾阳杏花村,地处吕梁山东麓,春季干燥多风利于制曲,秋季凉爽湿润适合发酵。

▎吕梁之地,西临黄河,如臂弯般环绕;东有汾河穿行其间,森林葱郁,植被繁茂。在这里,河谷、盆地、湖泊、甘泉等自然景观交织,天然适合酿酒。图源@醉美杏花村
杏花村西侧有一座水量丰沛的岩溶地下水库,富含锶、碘、锌、钙、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常量和微量元素。于是清香型汾酒,也有自己的菌群密码——地缸发酵能隔绝土壤杂菌,让酵母菌、醋酸菌在纯净环境中生长。这种“一清到底”的基因,和依赖山泉水与弱酸性土壤的日本京都宇治茶异曲同工。
酿酒靠手艺,但更靠风土。上世纪的一系列试点和科研证明,风土在酿酒环节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白酒的基因是活的,断了菌群、离了风土,即使同一套技艺和酿酒人,都会因风土的不同而呈现各异的风味。
这正是活态文化“源”与“流”的辩证统一,风土为“源”,技艺为“流”,方能生生不息。

让遗产“呼吸”在当下
不同于静态文物的博物馆式保护,白酒活态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持续使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胡振民在会上表示,中国酒文化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器物,更是流淌在当代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胡振民
这种基因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酿造技艺、微生物菌群、产区风土,也包含精神层面的礼仪规范、情感寄托、生活美学。
窖池不断发酵、工艺代代相传、文化融入生活。如此,才能让遗产“呼吸”在当下和未来。
窖池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地”,持续酿造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唯一密码。
长发升、利川永、听月楼、天赐福、刘鼎兴、钟三和、张万和、全恒昌,共同构成五粮液的501车间。灰瓦飞檐,朱红门面,这批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的酒坊内,600余年不间断发酵的明代老窖池仍是主力。

▎在五粮液501车间,活窖泥七百余年传承不息。图源@五粮液集团
这些明代古窖泥的一部分如今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微生物一呼一吸,成就了唯一的“活文物”。
泸州城内,16处酿酒作坊历史建筑保存完好,作坊内的1619口持续使用百年以上的老窖池仍在使用。452年未中断生产的1573国宝窖池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坊沿长江和沱江两岸散布,与古城和生活其中的人间烟火一同构成了典型的城市文化景观。
过去,白酒传承人是守着窖池的匠人,如今,他们更像“带着基因跑的使者”——从封闭的作坊到开放的世界,视野的开阔,让白酒基因“传下去”有着更广阔的方向。

图源@泸州老窖
通过师徒相授、技艺复原,这些古法酿造的“活工艺”在当代延续。
5大流程、30道工序、165个工艺操作环节,茅台酒酿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代代匠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技艺传递到下一代人手中。
近年来,茅台集团持续开展工匠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茅台集团计划培养100名国家级、省级白酒评委,重点培养660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预计2025年,茅台集团人才资源总量将从2021年底的1.5万人增加到2.1万人。

图源@汾酒集团
在汾酒,匠心的永续,是一场关于“人”的系统工程。“手把手、心贴心”让汾酒酿酒技艺和责任的传承更有温度。
以制曲为例,汾酒老师傅们恪守代代相传的工艺,坚持“有些工序是机器没法取代的”。他们通过敲击辨音、掌心测温等“绝活儿”,将经验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授的技能。
老师傅带徒弟,讲究“言传身教,贵在落实”。师父示范,徒弟模仿,在实践中纠偏、在操作中领悟。
而当“活态”融入日常,酒就从“展品”变成了“生活”。

▎文化是白酒品牌的灵魂,茅台深谙此道,将白酒融入日常。图源@贵州茅台
具体表现为将白酒文化融入旅游、消费、社交场景,让遗产从“行业资源”变成大众共享的“活态生活”。
端午制曲循时节,重阳下沙顺天时,这是茅台将自然哲思融入日常酿造的活态实践。每年重阳,赤水河清冽之时,茅台人取水开酿,让千年工艺在当下持续流转,成为不落幕的活态酿造现场。
自2004年起,茅台将这一活态酿造传统升华为文化典礼——茅台酒节。截至2025年,这项活态文化IP迎来第22届,让传统“活”在当下、触手可及。
▎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多元化的场景塑造,茅台将原本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感知方式。图源@贵州茅台
中国酒文化城将打造沉浸式活态体验场景,集中展示侗族大歌、苗族银饰、蜡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宾可亲身参与润粮、贴标、品鉴等茅台核心工艺环节,亲手制作茅台文化DIY手作,在互动实践中触摸活态技艺的温度,感受匠心传承的细节。
如果白酒只在博物馆里展示、在商务宴上出现,场景仍然太“重”。商务宴请上的大瓶装、长辈聚餐时的“劝酒文化”,还是会让年轻人产生“隔阂”。
这像极了传统昆曲——只能在专业剧场看,可远观不可亵玩。
但现在的白酒,开始“轻装上阵”,打造场景。泸州老窖的“冰JOYS”系列,在北京“798”艺术园区设了“冰饮摊位”,把白酒加冰、加水果,调成“鸡尾酒”。

▎国窖1573冰·JOYS正积极探索与年轻群体共鸣的价值锚点,为白酒突破传统边界提供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可行解决方案。图源@泸州老窖
去年至今,桂花汾酒调酒视频在各大平台引来模仿。今年9-10月,汾酒以“与花与酒醉中秋”为主题,在上海崇明岛举办首届“2025桂花汾酒节”。
酒香混合桂花香形成沉浸式体验空间,可创意调饮、可体验文化、可品鉴,甚至可以社交。汾酒就这样在各种“汾酒+”创意场景中,迅速赢得了新一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与市场份额。

▎桂花汾酒节不仅是一场品牌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与体验的创新实践。图源@央央好物
国内场景的深耕让白酒活态遗产愈发成熟,而这份承载着工艺智慧、自然哲思与生活温度的文化瑰宝,同样具备走向世界的潜力。

让中国基因对话世界
中国白酒的基因,从来不是“封闭的”——它藏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和世界上任何活态文化对话。
白酒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贸易,而是一场以中国基因为内核的文明对话。
胡振民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但这场对话的前提,是认知破壁。长期以来,白酒国际化面临着认知偏见,更遭遇品类、文化、价值的多重壁垒。

▎宋书玉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精准提出关键:“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不是风味口感,而是品类认知、文化认知、价值认知和认同”。
“过于辛辣”的白酒口感、“传统”标签,如今借着非遗热反倒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
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中国基因被重新解读、主动表达的结果。如此,可以先让消费者在具体场景中感知美好,再让文化自然流淌。
标准体系的构建,是这场对话的基石。宋书玉提出:“系统地构建中国美酒的国际表达体系迫在眉睫”。
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凭借地理标志和产品标准占据全球话语权,这给白酒行业深刻启示。

《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的发布,明确了建立国际标准化体系的目标,而“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团体标准”的起草,更是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酒微生物菌群等中国基因纳入保护与推广范畴。
在国际市场,标准是话语权的核心。
如今,白酒出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1-7月出口总额达5.7亿美元,均价攀升至59.1美元/升,汾酒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茅台、五粮液等品牌进入欧美主流零售系统。
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白酒出口额仅占全球烈酒贸易的2.4%,真正的国际化仍任重道远。正如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所言:“汾酒国际化的1.0模式还仅仅是一个雏形,需要更多的艰辛探索”。

▎袁清茂
这场以中国基因为内核的对话,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产业上下的长期投入与坚守。
这场对话,关乎一瓶酒的全球旅程,更关乎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表达——不是“把中国基因改成世界的”,而是“让世界看懂中国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在于其始终扎根生活、面向未来。
中国酒业的“活”,藏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哲学——匠人老去,但酒文化能通过年轻人、新场景、世界对话,一直传下去、传出去。
参考资料:
[1]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3):1-4.
[2]孙发成.非遗“活态保护”理念的产生与发展[J].文化遗产,2020,(03):35-41.
[3]潘君瑶.遗产的社会建构:话语、叙事与记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遗产传承与传播[J].民族学刊,2021,12(04):41-51+115.
[4]王丽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可行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
[5]蒲娇.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转变[D].天津大学,2009.
[6]王雨晨.酒城共生: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的泸州白酒文化遗产[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5,10(05):11-22.
你怎么看活态酒文化?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汾酒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