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大江蜿蜒,冲击出沃野千里的城池文明;大海浩瀚,托举出人类筚路蓝缕的开拓史诗。


而将视线放眼中国,依水而兴的城市不在少数。


福建泉州,一座以海为生的城市,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笔,马可·波罗为之繁华所震撼,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图片


有元一代,与泉州通航的国家与地区多达98个,东亚诸国、南洋诸岛,甚至于更为遥远的印度、西亚、东非,都烙印着泉州海商的足迹,一时号称“梯航万国”


同样借水之利的还有四川泸州。依凭自身“长江出川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受徽商等商帮的青睐,发扬河运功能,又以自身及周边发达的酒、布匹、盐等物资,跻身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以泉州等地奠定的出海根基,绵延至今。生于泸州的泸州老窖酒,100多年前就开始远渡重洋,将白酒推广至全世界。


图片

|“共赴山海”——2024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年终智库研讨会合影


在潮涨潮落之中,泉州与泸州曾因水连起命运一线,河运与海运的波涛在历史中共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2024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携众多研究成果走进泉州


2024年12月7-10日,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年终智库研讨会以“共赴山海”为主题在泉州举办。这两座同样依水而兴,共谱写过丝绸之路凯歌的城池,将有怎样的碰撞?


图片


提起福建的城市,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是厦门。然而连续22年全省GDP第一的宝座,却交给了厦门背后的城市——


铺开中国地图,东南方向犬牙交错的海港之中,勾勒出一座颇有烟火气的城市:泉州。


图片

|泉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4°30′至25°56′之间,紧邻台湾海峡的西岸,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在古代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被联合国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图源:视觉中国


处于福建东南部的泉州,人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就横亘西北,支脉更是绵延抵达东海。


山与海相遇的地方,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大陆海岸线。90公里的直线范围中,以波浪线的形式绕出471.33公里。


也正是因着海岸线的“参差”,让泉州变成海港遍布之地,“三湾十二港”就隐藏其中。


图片


在航海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三面环山的泉州是相对封闭的,然而一段颇不稳定的动荡岁月,却阴差阳错地激发出了泉州历史的转折点。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陷入战乱频发时期,大批的士族因此南迁入闽。这些涌入闽地的世家,在泉州团建宗族,敬奉先祖,滋养了此地的宗庙文化,发展出另一种中原气象。


这便是镌刻在历史中的“衣冠南渡”。泉州当地最大的河流被称为“晋江”,另一条河流得名“洛阳”,这或许是移民对故土的回望。


图片


同时,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荒地得以被开垦,泉州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开发”。


唐代,迅速膨胀的人口令泉州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其三面被山所包围,剩下的一面朝向海洋。将拼搏刻在骨子里的泉州人,向海求得了生机。


这时候,泉州的天时地利才真正显示出来:在中国东南海域之中,泉州处于中间线的位置,东西航路皆可在此交汇,向东可直通日本与朝鲜,向西则可远航南洋。


图片

|福船以尖底造型、小方头阔尾营、多水密隔舱为主要特征。船为尖底,并加装压舱石,吃水深,稳定性能好,在海中可以不畏风涛、破浪而行。突出明显的龙骨可减缓横漂保持航向,而特有的双舵设计,使福船操纵灵活,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首尾舷弧大,当船艏下陷水中时,宽大的艏部产生较大的浮力,避免船头下陷。南宋名相吕颐浩曾言:海舟以福建为上。


泉州人跟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候的古泉州人已经开始发明舟楫渡海;唐宋时期,一种可以运输大宗货物的“福船”迅速走红,并伴随着指南针等物品的出现,将泉州海运推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公元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城南设立市舶司,主管进出口贸易与航运。自此,泉州的身价进一步上涨,成为与广州、明州(现今的宁波)并列的国家海运大港之一。


图片

|两宋之交,泉州港迅速崛起,一时凌驾于向来称雄的广州港之上,自泉州出海的多桅帆船舰队,往往驶抵西亚和东非海岸。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扩大,使泉州港声名大噪,成为世界大港口。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元代,泉州的海运发展到巅峰时期,近百个国家、地区与泉州通航,泉州人真正地将海外贸易做到了极致,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者。


产于泉州当地的茶叶、蔗糖,还有德化白瓷、晋江青瓷、永春篾香、安溪铁器、南安漆器、惠安石雕和遍布泉州各地的绸缎,都随着这条丝绸之路远销各国。


图片


泉州,由此跃升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东亚、东南亚,波斯、印度、阿拉伯等各地商旅在泉州逗留,也共同造就了此地宗教的多元。面对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人们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和谐共处多元共生,理学家朱熹盛赞道“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一批穆斯林的圣地;而一批佛教徒,让开元寺从唐朝起便香火鼎盛;福建最早的道观元妙观,则供奉着道教的神灵。


图片

|泉州开元寺是泉州传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在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经兴衰。现在全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总而积约78000平方米。中轴线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五观堂;东翼有檀樾祠、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和准提禅寺;西翼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和麒麟壁,以及耸立在东西两广场之中的东西塔。其中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塔更是泉州开元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文化的价值精华所在。图源:视觉中国


当然,以海为生的人们有自己的信仰,在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中,泉州人找到了自己的寄托。


除此之外,还有承载着儒家文化的泉州府文庙,供奉着土地、关公等本土神灵的关岳庙,让这里实打实的成为众神居住之所,“半城烟火半城仙”绝非浪得虚名。


图片

|泉州洛伽寺位于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占地面积二十多亩,面对台湾海峡‌。四周环海,被称为“海天佛国”,寺庙巧妙地屹立于巨礁之巅,随着潮汐的起落,如同从海底悄然升起的一座仙岛。图源:视觉中国


千百年来,泉州缔造了举世无双的闽南文化。在此时,川南的一座城市也在孕育着自己的繁华。


图片


“刺桐花发彩云飞,翠幕琼林绕市扉。泉脉源源通海眼,清溪代代入淮归。”


明代庄际昌这首《咏泉州》,道出了泉州与海的攸关,更是描绘出美轮美奂的泉州景色。


图片|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在扩建泉州城时,环城遍植刺桐,使得泉州因刺桐花而闻名,获得了“刺桐城”的称号。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诵刺桐花的佳句,有诗云:“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图源:视觉中国


而诗中提到的刺桐,恰好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名字。


五代十国时的统治者,曾在泉州城中种满了刺桐树,开花时“红芳满树”,整座城市像被火红色的云霞覆盖。故而,泉州也被称为“刺桐城”


刺桐原产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喜温暖湿润之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当时海外商旅到达中国的第一站往往都是泉州港,这使得泉州成为刺桐的首选扎根地。


图片|蓝花楹,紫葳科蓝花楹属的落叶乔木。泸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种蓝花楹,目前,泸州主城区共栽种了蓝花楹3000余株,主要分布在酒谷大道、酒城大道、春景路、沙坪路。


在春夏之交的泸州,也有一种原产于热带的蓝花楹,将整座城市染成梦幻的蓝紫色。蓝花楹的出现,正是泸州当地气候温和湿润的佐证。


泉州与泸州的相似还不止于此。


宋人李邴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写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一位宋朝诗人眼中的泉州港繁华盛景。


而泸州,作为西南要会,在北宋地理史志《太平寰宇记》中,被称之为“五商辐辏”的巨港都市,可谓“川盐走云贵,万商聚泸州”。


直至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在其诗作《病中秋怀·其三》中还描述了当时泸州商贸的繁荣景象——“青箬海商船舫集,红妆营妓管弦新”。


明《闽部疏》中提到,“凡福之䌷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闵书《风俗志》中也有“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之句。


图片|宋元时期,随着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荔枝也开始跟随一艘艘货船飘向海外,成为第一批从海上出口的中国荔枝。甚至在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还两次从福建运走荔枝树苗,并在美国试栽成功,现在美国等国所种的荔枝的“老祖宗”,就是福建荔枝。图源:视觉中国


在泉州与别国进行的贸易中,当地产量大、汁水丰富的荔枝、龙眼始终是最紧俏的商品。


而北宋时期的泸州便已盛产优质荔枝,如今,每年7月份,荔枝会盈满各个泸州水果店的货架。月余后,桂圆也将铺陈到荔枝身边,一同成为泸州人记忆中的鲜美。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泸州荔枝走向世界,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今年美洲市场的荔枝出口就达到了100余吨。


图片|图为泸州合江妃子笑荔枝。据时人记载,荔枝泸叙(泸州)之品为上,涪州(重庆涪陵)次之,合州(重庆合川)又次之,说明唐宋时泸州荔枝品质冠绝蜀中。若从果品产量上看,“蜀中荔枝唯泸戎最多”。得益于产量与品质的双重优势,泸州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荔枝的其他产业,荔枝酿酒便是其中之一。图源:视觉中国


永春佛手茶、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安溪乌龙茶、石亭绿茶、安溪本山茶、大叶乌龙茶、梅占茶……这些泉州人引以为傲的当地名茶,曾随着海运行销各处。


图片|铁观音茶园座落于中国铁观音乌龙茶之乡—福建泉州安溪县。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C,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左右,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空气、土壤和水质均无任何污染,为全球首选的乌龙茶、铁观音种植地。图源:视觉中国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中,提到“作业多仰与茗茶,务本不闻于秀麦”,道出泸州茶叶的苗秀。


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境内的金凤山,有一川南雀舌茶,因其茶叶形似麻雀舌尖而得名。这种手工茶的制作技艺,被评选为省级非遗项目。除此之外,泸州还有万余株百年以上的古茶树。


图片|泸州纳溪,地处“天府之国”南缘,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茶经》中就有“纳溪梅岭产茶”的记载。纳溪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具有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新茶上市最早的优势。


这些习性相近的植物与物产,似乎早就暗中道出两地深沉的“默契”。


默契在物产,也在文化。


泉州,是地理定义中的“闽南”,亦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走在如今的泉州街头,会时常看到身着渔女服、戴着簪花的少女,或是盘起头发、一身梧林娘惹服的南洋风女子——是“网红打卡地”,也是非遗文化在现代迸发的崭新活力。


图片|惠安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生活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闻名世界的一代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便是泉州人。


他洗练细腻、流畅自如的瓷雕技艺令众多瓷雕匠人们望尘莫及,被后世尊称为“瓷圣”


在宗教信仰盛行的明晚期,何朝宗在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多种传统技艺长处的基础上,善于应用瓷器的胎釉质感特点,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其手下的人物,多了一丝空灵与淡泊。


图片

|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地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德化瓷宋元时期便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因如脂似玉,有温润的手感,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风靡世界。图源:视觉中国


德化瓷被称为“中国白”,釉色纯净、温润如玉,何朝宗作为一代名匠,其观音塑像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


这种以泥制瓷的方式,创造性地激发出本地特有土壤的禀赋,烧制出带有泉州风格的瓷器。


不止簪花与瓷塑,深挖泉州的文化艺术,会发现更多惊喜。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分布图


作为世遗之城,泉州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国家级44处)、非遗项目726项(世界级6项、国家级36项),堪称一座遍身文物的宝藏之城。


无独有偶,文化与匠心,亦存在于泸州。


公元1324年的泸州,在大师郭怀玉的手中,甘醇曲问世,谱写了泸州大曲酒的命运史诗,也让生于此处的泸州老窖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起源地。


公元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首次以黄泥构筑窖池。


图片|五渡溪岛上独有的黄泥在溪流的常年冲刷下几乎不含任何杂质,保留了丰富、品质优良的各类矿物质,其质地细腻、黏性强,作为窖泥密封性高,天然适合微生物的繁衍。


在正式建窖前,舒承宗曾多次前往泸州进行选泥,最终选定了长江边五渡溪的黄泥。现代理化分析表明,这种黄泥质地柔软,细腻黏密,又经江水常年沁润,几乎不含任何杂质,保水性极好,用于酿酒再合适不过。


生长于泸州本土的黄泥,也最大限度地成就微生物的造化,酿出了醇厚的美酒,一举开创人类首次利用土壤微生物发酵生香的酿造历史,形成了持续451年不间断酿酒的国宝窖池群落。


图片|泸州老窖延续使用451年的国宝窖池


泸州老窖以泥窖发酵、单粮酿酒为特点,是极为纯粹的艺术,只有炉火纯青的工艺,才可以接受住这样的考验。


同样的,泸州雨坛彩龙、古蔺花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合江县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装点着这座蜚声中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图片


在传承、推广非遗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泸州老窖亦是酒行业的先行者。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不间断传承至今,已有700年。期间,正是24代传承人不断接力,将传统技艺一以贯之,赓续绵延。


图片


公元1324年,曾展开一段“China travel”、高度认可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与世长辞。


图片|元朝初年,马可·波罗游历了泉州,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把“刺桐印象”带回了欧洲。他写道 :“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各省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700年后的今天,由135件中意文博机构珍藏的展品构筑起的“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物展览,在7月26日到11月24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


展品包括抄本、油画、雕塑、珠宝、陶瓷、钱币、玻璃制品、纺织品、插画等类型,均出自13世纪至20世纪。


图片|欧洲国家将我国福建德化所产白瓷称为马可·波罗瓷。马可·波罗于1275年来到中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在福建德化的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因此欧洲人认为这种白瓷是马可波罗在元代时从中国带回去的,故名马可·波罗瓷。图源:视觉中国


彼时,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将其经历载入《马可·波罗游记》,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文明打开了一扇窗。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现场致辞中表示: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镌刻在《马可·波罗游记》不可磨灭的篇章中,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的欧洲很少有人能够想象的复杂而有序的文化。


巧合的是,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历时四年来到中国。1295年,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又经海上丝绸之路起始地——泉州出海,回到故土。


图片


可见,当时的泉州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第一大港。


征服海洋的梦想,早早便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觉醒,而作为出海必经之地的泉州,就是这梦想的助力者之一。


图片|伸向大海的触角: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有不少熟悉水性、通晓番语、有出洋经验的福建人,其中不乏泉州人,随郑和南下西洋诸国有的后期长期居于国外,“万历时,(婆罗)为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闽人从之,因留居其地,其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图源:视觉中国


有明一代,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航行范围远达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壮举之一。


彼时,这七次航行成为中国与外国交通发展的台阶,亦是中外经济文化互动的桥梁,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也可见一斑。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中曾到泉州寄泊候风,亲自来“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其船队驻扎于秀涂港沿岸时,还曾到“泉州清净寺礼拜”,有“惠安百崎接官亭、郑和堤”“惠安东园镇琅山三灾宫设云奉祀”,以及“青阳石鼓庙分香”“深沪三保街扎营”等多处遗迹。


图片|泉州天后宫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朝郑和出使西洋前曾奏请奉旨修庙,明使者出使外国前皆来祭告祈祷,后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图源:视觉中国


泉州当地的史料中提到,宋元时期,泉州港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为郑和下西洋是供各种航海、贸易、翻译人才,补充海上给养。


当泉州的海运发达到巅峰之际,公元1324年,就在马可·波罗辞世的同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发明“甘醇大曲”开创了人类利用生物酶固态发酵酿造的先河,让酿酒技术实现了质变性的跨越。


图片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发明“甘醇大曲”,实现了中国白酒从小曲、散曲到大曲的革命性突破,所酿之酒“浓香甘洌,优于回味”。


当马可·波罗在西方掀起“中国遍地是黄金”的浪潮,大航海时代也悄然而至。


公元1573年,建城仅1年的远东明珠马尼拉,正风正帆悬,整装待发,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启动。


中华帝国的茶叶、瓷器、生丝、绸缎、美酒,横跨辽阔大洋,在长达近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运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图片

|10世纪是亚洲海洋发展史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渠道由陆上转向海洋,中东与中国间形成了以西印度洋、东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为分区的三个贸易圈。泉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崛起为新的大型港口城市,开启了繁华泉州的序幕。


中国物资在大洋彼岸卸下,换回无数白银和国人急需的玉米、马铃薯、烟草。


作为与海洋有着直接联系的泉州,番薯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泉州,泉州人用番薯酿出了具有泉州特色的番薯酒。


图片

|根据《泉州海外交通史料汇编》的记载,泉州洋船航遍南洋各地,其中大多是往返于南洋群岛及吕宋等地,吕宋(菲律宾)是中国的朝贡国,也是海外离福建最近的地方,番薯由泉州从吕宋引入,然后逐渐推广至全国。图源:视觉中国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1573年,“癸酉”之年,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这都是一个面向世界、不平凡的年份,也是一个注定和“酒”牢牢捆绑的大写之年。


在四川泸州,酿酒宗师舒承宗创建的1573国宝窖池群,成为中国浓香白酒在大明时代的伟大创造。


而浓香型白酒的传播,又仰仗于两条重要的道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它们是中国古代商贸发展的历史中,不可不提的两条蜿蜒长路。


在一些专家看来,与其说茶马古道连接南方丝绸之路,不如说茶马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叙永县雪山关茶马古道蜿蜒在崇山巨壑之间,可谓“飞鸟不到、人可渡越”。盐夫、马帮翻山越岭,往返于悬崖绝壁之上,历经千难万险,将川盐、泸酒沿古道运入云贵。


可以联想得到,明清时期,泸州人以及泸州的酒,南向可经云南至交趾(今日的越南),再接海上丝绸之路,做着民间国际贸易。


这样一来,如果把泸州茶马古道叙永段放在今时今日,其可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


地处于川南的泸州,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更有不可多得的水上运输史。


图片


唐宋之时,泸州的贸易篇章便开始书写,到了明清时期则达到鼎盛。史料中提到,北宋年间,泸州年征商税10万贯以上而位居全国27个大都市之一


将时间拨至宋代,永宁河、赤水河的疏凿、川黔古道的开通,沱江流域物资集散……泸州靠着发达的水运,成为陆路、水路转接的枢纽,众多物产顺着密集的水网来到泸州再行销各地——


如,乐山、自贡的盐,内江的糖、资中的粮食,皆经沱江来到泸州码头,又从此转运往重庆、宜昌、武汉等地;从金沙江、岷江来的木材、煤炭,滇东来的矿产铜、铅、茶叶、土特产,也从永宁河运往纳溪下泸州中转。


图片|沱江为长江左岸的支流之一,全长 700 公里,自北向南流域包括成都、重庆、德阳、内江、自贡、泸州及宜宾。至泸县入长江,过境自海潮至沱江口段32公里,四季通航至今。泸州境内设有小市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码头、余甘渡码头、长桥码头、枇杷沟码头、连云洞码头、通滩码头、长滩坝码头。图源:视觉中国


一时之间,泸州水陆大码头商号遍布、商贾云集。


清朝末年,与泸州毗邻的重庆开埠后,从长江下游的时兴物件,皆要经重庆,过泸州、入四川,再转贩云南、贵州、西藏、江西、湖北、山西等地。


图片|民国初期的泸州澄溪口码头。食盐、砂糖、木材、煤炭、铜、铅、茶叶、竹木、山货等物资在此集散、中转,再经沱江、长江、茶马古道,上可至成都、川西以远,下可达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


由此可以看出,河运,是泸州发展史上的生动注脚。


有意思的是,除了河运、海运,及两条丝绸之路的勾连,泉州与酒城泸州相同,亦是一个与酒有缘的城市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阜通货物,彼此所阙者,如瓷器、茗、醴之属,皆所愿得。”其中,“醴”指的便是酒。


《诸蕃志》及《岛夷志略》则有宋元泉州外销酒销往海外各地的明确记载。宋代泉州“酒库”“造碾”文物的出土,印证了文献上关于酒是宋元时期泉州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的记载。


图片


泉州六朝墓中,也曾出土过青瓷酒具,有鸡首壶、五盅盘、托杯、托盏等。两晋时期,瓷质酒器已发现。南安丰州、晋江池店一带两晋至南朝墓中已发现鸡首壶、带系罐、碗等盛酒器,还有圆腹、小口、有喙、底部有三足的温酒器——鐎斗。


图片


酒,曾经和代表着中国元素的丝绸、瓷器、茶叶把臂同行,作为大宋外销商品走向世界。


特别是在泉州当地,因泸州老窖特曲口感浓郁醇厚、诸味协调,与泉州当地的牛肉、海鲜极为契合。


2019年,泸州老窖特曲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主办“浓香正宗·中国味道”中华美食群英榜鉴赏会暨颁奖典礼泉州站活动,促进了浓香美酒与当地美食文化的融合。


图片|2019年7月,在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导,泸州老窖特曲联合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浓香正宗·中国味道”中华美食群英榜泉州站鉴赏会暨颁奖典礼完美收官。历时2个月,泸州老窖特曲寻味正宗闽菜,吸引两百余家餐饮名店共同参与。


有趣的是,福建简称“闽”,里面有一个“虫”字。虫一定要走到门之外,才可能会变成龙。而巴蜀的“蜀”字里面也有一个“虫”,“虫”上面是一个“四”,可以看作一个横向放的“目”字,可新解为“睁眼看世界”。


历史上,面对世界走向一体的大航海时代,闽南人主动探索世界,积极融入东亚海洋贸易圈,以适应时势的发展,掌握贸易主动。这对于当下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走进泉州,探讨中国白酒出海战略这个话题,形成了很好的契合。


图片

|研讨会上,众多嘉宾共同探讨、碰撞智慧。


12月8日,一场由泉州籍艺术家蔡国强带来的烟花秀,将泉州的热情推至高潮。这位热爱烟花的艺术家,将中国最传统的火药、烟花,做成了世界艺术。


泸州,以酒城闻名于世,而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人善于拼搏、开辟新世界的精神,同样写在了泸州老窖的基因之中。


图片|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筱记温永盛”三百年老窖大曲酒斩获金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获得国际金奖的白酒。


作为中国白酒国际化的先行者,早在1915年,泸州老窖就代表中国白酒第一次走向世界舞台,一举夺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一座以酒为媒、横跨中西方百年的文化交流桥梁由此诞生。


多年来,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白酒的风采和魅力,泸州老窖持续以体育为媒,携手澳网、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并深度参与中欧论坛、金砖国家峰会、“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等国际盛会。


图片|2023年12月2日,泸州老窖和国际乒联世界杯全球顶尖合作伙伴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基于双方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对传承荣耀的不懈追求,泸州老窖与乒乓球运动深度携手。


目前,泸州老窖销售网络已涵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外能见度最高、分布最广、最受欢迎的中国白酒品牌之一。


图片


作为中国白酒“浓香鼻祖、酒中泰斗”,泸州老窖历来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有口皆碑的品牌形象著称于世。


不仅有“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文化IP,泸州老窖还大力开展《孔子》《李白》等经典剧目世界巡演,为优秀民族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树立了标杆;同时持续开展“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文化之旅,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做出了有力探索。


图片|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期间,泸州老窖与中国歌剧舞剧院携手开展舞剧《李白》现场。


在2024年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年终智库研讨会上,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院长刘淼在致辞中谈道:“在过去的7个世纪里,泸州老窖以其卓越品质、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在珍惜这份荣耀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如何让这份古老的事业得以长久的传承、延续和创新,是我们这代人不懈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在全球化浪潮下,出海已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商业共识……100多年来,泸州老窖‘让世界品味中国’的步伐从未止步。”


图片|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院长刘淼


今天,对于中国白酒来讲,走向国际市场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项必答题。尽管国际贸易壁垒、文化差异和国际竞争等困难仍然横亘在白酒的出海之路上,但是可以预见,中国白酒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香飘世界的未来,不会太过遥远。


正如诗人赫尔曼·黑塞所写: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比喻让此刻变得神圣,即使漫游,每条路也都会带我们归家。


一为“西南要会”,一为“东方第一港”;一个代表江河文明,一个代表向海而生。二者不约而同促就了“一江水运、货走天下,五商辐辏、商贾云集”的繁荣盛景。


这依水为生、如美酒般醇厚的情谊持续关联着泸州和泉州这两座人间烟火之城,而那关于丝绸之路的凯歌,也将传唱不息。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特曲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多选题】2024年,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年终智库研讨会以“共赴山海”为主题走进泉州,以浓香起源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共赴山海,文中关于泸州与泉州的描述正确的有( )。

A、泉州,一座以海为生的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B、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人们在此处和谐共处

C、泸州,作为西南要会,在北宋地理史志《太平寰宇记》中,被称之为“五商辐辏”的巨港名都

D、泸州,在大师郭怀玉的手中,公元1324年甘醇曲问世,谱写了泸州大曲酒的命运史诗,泸州老窖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起源地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