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沟用时间与实践,
打造出属于中国白酒的现代化表达方式。
文|好酒地理局
2000年,新世纪到来。
距离中国白酒第一次科技试点——“烟台试点”已经过去整整45年。这小半个世纪里,白酒行业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的巨大转变,许多关键的节点上,都能看到一个名字:周恒刚。
“他才是真正的酒业泰斗。”
这是酒业泰斗、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顾问季克良对恩师最朴素的评价。他说,正是通过“白酒试点”“全国评酒会”和“名酒企业技术协作会”三大平台,周恒刚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化进程。
在这一体系中,中国第一代酿酒大师、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副组长于桥是承接者之一。
2000年前后,于桥常到老师周恒刚家中拜访。那时,他正准备接手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到河南永城,调研并扶持一个地方酒厂。
“那时候还不叫皇沟,就叫永城酒厂。”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回忆,“于桥到家里来,说这事棘手,但想试试。他跟我父亲请教,说您在河南帮扶过那么多企业,这次永城能不能也做出点东西来?”
周恒刚年纪大了,去不了现场,但他说了两句话:
“带着队伍踏踏实实干;但永远不要忘了创新。”“有事,就到家里来说。”
这一场在家中饭桌边的请教与叮嘱,成了“皇沟试点”的起点,也为馥香型的探索埋下伏笔。
摄影@好酒地理局
7月30日,“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走进皇沟酒业”在河南永城举行。考察组来到这里,不只是看一座酒厂的成长,更是重访一段师徒之间、关于责任与传承的对话。

技艺
2000年春,于桥来到皇沟。
那时的皇沟酒业,正面临一个行业性的命题:如何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皇沟酒业董事长高全友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的方向,但到底“差异”在哪里,没人说得清。
直到那年4月,技术顾问于桥驻厂调研一个多月,才把这个模糊的愿景变成了具体的技术体系。

▎在于桥看来,“天人合一,自然酿造”的中国白酒香气独特,走香型融合之路一定是中国白酒的趋势所向。图源@皇沟馥香
他从皇沟的土壤、气候、水质乃至本地富硒小麦出发,提出构建一种融合多种香型特点、又高度契合本地资源的“馥香型白酒”。
在这一思路下,他带领团队从原料筛选、制曲工艺、菌种筛选、酿造方法到贮存与勾调流程,制定出一整套完整标准。
首席酒体设计师、皇沟酒业技术总工孙继祥回忆,为了验证每一项指标是否适用,当时他们连续做了大量试验,仅菌种开发一项,就失败了整整一年。“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说。
后来,于桥启发他们是否可以打破“固态”的思维桎梏,尝试从液态方向入手。正是这个转念,打开了思路。团队由此走出困局,经过六个月、上百次试验,终于稳定实现了菌种转化和量产。
这场形态转变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跃迁,也是整个馥香工艺迈出的关键一步。
而菌种之上的,是更大的风味结构。原本皇沟浓香型酒以单一高粱为原料,风味偏厚但层次不足。于桥根据本地生态特点重新设定五粮配比方案,不照搬他厂模板,而是为皇沟量身打造,使酒体更加醇厚,香气饱满却不沉重。
▎皇沟为纪念于桥而设立的于公坊酿酒车间。摄影@好酒地理局
在贮存环节,他提出“六年四步”贮存法。国家级白酒评委、皇沟酒业工业园曲酒生产厂长张军介绍,这套方法包括陶坛、不锈钢容器的轮替使用,每一步都为不同阶段的风味融合和转化服务。
更细致的是香气物质的把控。
彼时行业中普遍流行“增己降乳”的概念,但于桥却认为,这不能一刀切。他通过大量试验验证,适当的乳酸乙酯比例反而能提升酒体丰满度,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本厂风格的平衡点。
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白酒评委、皇沟化庄厂区曲酒生产厂长范海报参与过这段试验,他记得,于桥用了五六组样酒进行品评对比,用科学实证推翻了行业里的一些“想当然”。
范海报说:“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我们既要学习行业主流观点,也要着手去验证。一些专家建议己酸乙酯与乳酸乙酯的比例为1:0.6~0.9,这适合部分酒厂,但每个酒厂还是要根据自身风格调整。”
而支撑起整个馥香型白酒工艺体系的,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麸曲。
▎酿酒行业里有句经典的话“曲定香型”,皇沟馥香一口四香的关键就在制曲。图源@皇沟馥香
公司董事、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赵克华特别提到,在行业里,周恒刚老先生被尊为“麸曲白酒的奠基人”,而于桥,就是麸曲白酒的实干者和传播者。在皇沟馥香型白酒中,正是多菌曲与多工艺融合的成果。那一组组微生物配合、发酵温度与曲药结构的匹配,组成了今天皇沟馥香酒风味的深层支撑。
也正因这套工艺体系扎实、结构完整,皇沟的馥香型白酒不仅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被中国酒业协会选为白酒评委培训与考试的样品。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对其技艺标准化、稳定性的认可。

师徒
于桥不是皇沟的员工,却是很多人心中的师父。
刚毕业那会儿,范海报经常跟着领导外出拜访于桥。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向他请教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每次请教,于桥都讲得很细致,对年轻人尤其鼓励。
▎范海报(右一)正在与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行的成员交流 摄影@好酒地理局
“可以说,我是他带出来的。”范海报回忆当时的情景,语气平实。
他说,那时候其实也没有意识到这段经历有多重要,只想着把事情做好。直到多年后再回头看,才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指导,而是一种在实践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传承。不是说说而已的带徒弟,而是真正在现场一点一点地把事情做出来。
孙继祥记得,于桥刚到皇沟时,企业只有一名省评委。“对当时的一般中小型酒厂来说,这样的配置不算低,但国家评委一个都没有,整体技术水平存在短板。”
▎孙继祥(前排左一)在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行的调研过程中 摄影@好酒地理局
于桥来了之后,带着大家干,在干中教,在教中练。逐渐地,企业先有了一名国家评委,后来是两名、四名,到如今,已有七名国家评委。他说,这是人才培养上的突破。
于桥经常讲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像一行。”这句话,被很多人记住了。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于桥对科研课题认真,对风味评估细致,对数据推理严谨。张军说:“他是专家中的专家,但讲课平易近人,讲得很清楚,也讲得很细。”
还有一次,厂里冬天遇到生产质量问题。赵克华记得很清楚,那时于桥人在北京,他从一位老朋友那里拿到两支关键菌种的试管。为了保持活性,于桥特意把试管贴身放在棉衣前胸,从北京带到皇沟,掏出来交给厂里的技术员。
“他从胸前掏出试管来的那一刻,我们都沉默了。”赵克华说,“于老师爱岗敬业,是无私奉献。他把一生所学的白酒技术,都传授给了我们皇沟。”那次带菌种的经历让他印象极深,也成为他心中对“敬业”和“认真”最直接的记忆。
▎赵克华(右二)在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行的调研过程中与纪连海进行交流 摄影@好酒地理局
其实,于桥身上这种扎实、务实、不盲从的气质,并不是偶然的,他的身上有周恒刚的影子。
正如高全友所说:“于桥就讲,要按照周恒刚老先生的思维去做事,要不断创新,要敢于创新,同时做酒一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不能搞虚的。”基于这样的理念,皇沟明确提出了“用心做事、真心待人、勤俭敬业、以德为本”的企业信条。
▎高全友(左二)在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行的活动上,与纪连海、周心明、徐立栋座谈交流。摄影@好酒地理局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酿酒。”高全友说,这不仅是企业理念的提炼,也延续了周恒刚“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科学态度。而于桥,正是把这份精神带到了皇沟。
在这种精神影响下,皇沟的师徒传承,不只是工艺的传授,更是理念和方法的沉淀、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继续向前。
如今,皇沟的技术力量已今非昔比,而那种对技艺的尊重、对传承的执着,也刻进了年轻一代的骨子里。
它来自师父的一言一行,也终将被徒弟一代代延续下去。

风味美学
2012年,在“皇沟试点”长达12年的持续攻关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馥香型白酒终于酿造成功。
皇沟的馥香性型白酒首创性地将酱香、浓香、清香、芝麻香四种工艺融为一体,酒体表现出“丰富、平衡、协调、圆润”的典型特征。
摄影@好酒地理局
2023年,《皇沟馥香白酒》国家级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为河南白酒在品类创新上填补了空白。
对风味的探索,皇沟从未停步。
在皇沟,关于酒的理解,从来不止于酿造工艺本身。对高全友来说,白酒之所以动人,除了技术上的扎实,更因为它是一种能唤起情感的存在,一种风味美学。
“白酒为什么能打动人?其实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味。”高全友说。
他提出,做酒不仅要把味道做出来,还要把“美”做出来。这种美,不是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感觉,而是来源于风味本身,是酒的风格、香气、口感、余韵共同构成的“灵魂”。
基于这一理解,他提出了“五品”理念:品质、品格、品相、品味、品牌。

摄影@好酒地理局
“品质是根,品格是魂。风味和风格,其实就体现在品格上。”在他看来,风味不是技术参数的堆叠,而是美学感受的表达。它既可以用科学语言去解析,也必须用审美的方式去体会。“我们要把酒像做艺术品一样去做,用美学的视角去对待风味设计。”
这种“风味美学”的提法,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皇沟二十多年馥香型白酒的探索紧密相关。正如高全友所说,一瓶馥香酒之所以让人“一闻就知道”“一口就记住”,靠的不是所谓概念,而是典型而稳定的风味表达,每一步都有独特特征。风味之美,正在于这种不可言却能感的体验。
“风味风格,是酒质的灵魂。”高全友说,“一瓶酒有没有灵魂,就看它的风味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也正是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出口。

图源@视觉中国
在实践层面,皇沟也正与高校合作,试图将馥香的风味物质、香气结构,通过更加贴近消费者、又更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其既不空泛,也不艰深。“要用科学语言让人听得懂,让人接受得了。”
这种关于“风味”的理念,也与前辈周恒刚、于桥一脉相承。“周老当年提出香型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风味,而不是限制风味。现在反过来,我们也要在继承中突破。”高全友表示,“香型不是框,而是方法。最终目标,是让消费者喝得懂、记得住、喜欢喝。”
对皇沟来说,风味是酒的本质,所谓“风味美学”,不是讲得好听,而是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酒做好、讲清楚、传下去。说到底,这不是理念,是做出来的。

豫酒新势力
在皇沟化庄酒厂的一块展板上,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豫酒新势力,皇沟新发展。”
这不仅是一句标语,更是一种清晰的定位。从最初的风味试点起步,皇沟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酒厂,而是成为豫酒振兴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今年,皇沟酒业的馥香智慧酿造车间,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河南省智能车间”。这一认定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实力的肯定,也标志着皇沟在智能化酿造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摄影@好酒地理局
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动化”不同,皇沟的智能酿造不仅体现在灌装、包装等末端环节,更深入到发酵、制曲、蒸馏等关键工序,构建起一整套可量化、可控制的数智系统。
比如,在传统“上甑”环节,皇沟自主研发了酒醅工作面形态监测系统,用以判断铺撒的均匀度;在制曲环节,也实现了对高温曲和中高温曲的智能化培养。这些原本依赖经验的工序,如今在系统支持下更高效、更稳定,也更可复制。
从2000年启动“皇沟试点”至今,皇沟不断将传统经验沉淀为现代标准,百余道工序背后,是一套成熟完整的馥香工艺体系,为企业发展夯实了技术根基。
如果说技术是皇沟的“里子”,那么文化,便是其“面子”与“神韵”。
永城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依托深厚的文化土壤,皇沟酒业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打造“馥香汉宴”品鉴体系,将汉代礼仪与现代消费场景相结合,为产品赋予独特的文化标识。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供奉用酒,皇沟通过“汉承黄帝”的叙事方式,延展品牌的文化厚度,也拓宽了其社会角色,从产品符号走向文化载体。
▎2024年,皇沟馥香飞扬——汉酒文化大会”在郑州举行。 图源@皇沟酒业
与此同时,皇沟并未止步于庄重的文化表达,而是持续推动文化融入日常。围绕“幸馥中国”这一核心主题,连续三年开展春节系列活动,联动豫剧、打铁花等非遗内容,策划“馥香美酒粉丝节”“千人品鉴会”等大众参与项目,还冠名舞剧《王阳明》,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年轻人。这些尝试,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实打实地通过内容、场景和互动,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风味与文化双轮驱动,推动皇沟完成了从地方品牌向“豫酒新势力”的跃升。
“都说厚积薄发,我们也不觉得自己有多‘厚’,但只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实实在在把酒酿好,总会有人看见。”高全友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底色。没有喧嚣,没有浮夸,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沉稳前行。
从技术试点到国家标准,从手工技艺到智能酿造,从区域品牌到文化表达,皇沟并非简单堆砌资源,而是用时间和实践打磨出一套属于河南、属于中国白酒的现代化表达方式。
在中国白酒迈向品质表达与文化引领的关键阶段,皇沟所走的这条路,虽不张扬,却足够深远。
# 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走进皇沟酒业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好酒地理局 #案例 #皇沟酒业 #于桥 #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
你怎么看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活动?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封面图来自视觉中国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