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浓香三万里系列

从中国白酒试点之先驱,参与制定浓香型白酒行业标准,再到举办数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为中国酒业培育数以万计的技术骨干……泸州老窖始终致力于引领中国白酒技术发展,推动浓香技术开枝散叶,造就如今“浓香天下”的宏伟蓝图。

北纬28度的浓香团队持续策划“浓香三万里”系列文章,实地走访20世纪60-80年代到泸州学习或参与试点,以及参加泸州老窖在各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的行业专家、酿酒骨干等,以脚步丈量浓香之广,还原那段鲜活的时代记忆。

本期来到陕西汉中,看浓香技艺的传播如何让此地的酒脉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在中国白酒版图上,四川泸州居于巴蜀深处,陕西汉中立于秦岭南麓,相隔千里,风俗各异,却因一缕浓香而暗自相连。

从汉中洋县酒厂到四川泸州老窖,一纸调令、三趟绿皮车、数位师傅、一群学徒,拉开了这场跨越山河的技艺对话。

图片

制曲、护窖、摘酒,每一道工序都藏着时间与温度的信任;饭桌上的手撕包菜与玉米糁糁,也成了异地他乡之间最朴素的温情纽带。自此之后,秦岭腹地,多了一味川南的酒香;泸州老窖的技艺血脉,也在汉水之畔悄然流淌。

这不是两家企业的简单往来,而是一段值得写入中国白酒发展史的技艺共鸣与文化对话。从“泸州大曲酒”“秦洋特曲”,一条蜀道,绾连两城,有一代人的行走、学习与交托。正因如此,这段故事,比你想的还要动人。

图片秦岭南麓的明珠

陕西汉中,北倚秦岭,南望巴山,东扼褒斜古道,西连蜀道子午,自古为秦蜀要冲、商贸通衢。洋县,镶嵌在汉中市东北角,汉水蜿蜒而过,滋养出沃土良田,栖息着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保护动物。

图片|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中段的中山带地区,属暖湿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mm,无霜期238天。图源:视觉中国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湑水、溢水相拥成泽,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也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饲养种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栖息地。

这里历史悠久,七千年前的先民,已在这片肥沃的河谷定居耕作;夏商时期,洋县地属梁州之域,西周入雍州版图,至东周,又在秦、蜀、楚三国之间数度易手。

图片

春秋前期属蜀国势力范围,蜀文化在此留下深刻印记。战国中期,秦厉共公南扩,置南郑县,洋县地始归秦辖。

公元前312年,秦军丹阳大捷,汉中复归秦地,自此洋县之地并入汉中郡,成为秦入蜀的北门咽喉。两汉以降,洋县山水渐成要道,魏晋置县设治,唐代为洋州州治,明洪武三年改洋州为洋县,沿用至今。

图片

秦蜀文化为这片土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里拥有悠悠酒史。穿越时空的酒香,从商代青铜瓿的斑驳纹路中氤氲升起。

当考古工作者轻拂去谢村黄土下的尘埃,那些沉睡三千年的青铜瓿、尊、斝,不仅凝固着殷商先民对“清酒百壶”的礼赞,更昭示着这片土地与酒的宿命羁绊——早在文字尚未诞生的年代,洋县先民便以陶甑蒸黍、以蓼制曲,在汉江水与秦巴雾的滋养中,酿就了悠悠的酒魂。

图片|商周时期的青铜卣是一种重要的盛酒器。丙卣制作十分精细,通体装饰三层满花,花纹精美,是高度发达的殷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源:视觉中国

明清之时,汉中洋县谢村桥黄酒开办的“魁顺居”酒馆便已闻名遐迩,白酒则有秦洋特曲前身王家烧坊等民间烧坊传承酒艺。

无论是高粱蒸出的白酒,糯米酿出的黄酒,还是草药入曲的“谢村桥”黄酒,庙会、婚嫁、节令,无不与一壶酒相伴。村村皆有酿坊,户户皆藏酒香,这里不仅是东汉蔡伦封地,更因酿酒技艺的传承,成为陕南酒文化的活态缩影。

而彼时彼刻,泸州江阳凤凰山脚下,最为出名的“舒聚源”酿酒作坊,自1573年开创泥窖酿酒历史以来已经绵延百年,至清末白烧槽户六百余家,出品运销永宁及黔边各地。

图片|州老窖持续不间断酿造450余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无论是优质小麦制成的甘醇大曲,糯红高粱酿就的浓香原浆,祭祀、节庆、宴饮,这里的人们无不与一盏琼浆相佐。这里不仅是人类首次利用土壤微生物酿酒的白酒圣地,更因活态双国宝的薪火相传,成为长江上游酒文化的璀璨明珠。

那时,洋县凭地处秦岭南麓之利,成为盐茶古道与川陕商路的交汇节点。南来北往的脚夫、马帮络绎不绝,驮盐运茶,穿峡越岭,在这里卸货歇脚、交易落脚。

汉中腹地的洋县,也由此兼容并蓄,一半骨力自关中而来,一半烟火系巴山水土。而酒,便是这南北杂糅中的共同语言。

于是,一缕从秦岭间升起的酒香,沿蜀道南下,穿山越岭,在泸州的江雾之中与另一缕浓香遥遥相逢。

图片蜀道上的故事

如果说汉中与泸州之间曾因蜀道相连,彼此遥遥呼应千年商道之中;那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些肩挑手提、跨省求艺的酿酒人,则用脚步与汗水重新连接了这条跨越千里的“酒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洋县酒业焕发新生。1953年,马畅供销社点燃集体酿造的星火;1963年,洋县酒厂应运而生,以麸曲白酒叩开新时代酿造的大门。1975年后,一场技术革新悄然发生——洋县酒厂引入四川泸州老窖的浓香型大曲酒酿制工艺,聘请泸州技工亲授技艺,融合本地传统,终成浓香型“秦洋特曲”。

图片

那是1975年,改革开放尚未启幕,全国仍处于“工业学大庆”的时代氛围中。洋县酒厂仍主要生产小曲、麸曲类白酒,香味短促,爆辣粗烈。彼时的洋县酒人,已意识到工艺上的局限,希望打破地域与传统的边界,寻找突破口。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在中国浓香型白酒领域赫赫有名的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素有“中国白酒行业黄埔军校”之美誉。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开创者与奠基者,泸州老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便以开放的姿态推动行业进步。

1957年,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专家对泸州老窖酿造工艺进行系统总结,并于1959年编写出版中国第一部白酒酿造专业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

随后几十年,泸州老窖为同行提供了窖泥、酒曲、勾调设备、质量检测设备以及酿酒设备无数,更是组织和承办了无数期的培训班,向全国酒厂传授浓香型白酒酿造技术。正因在技术传承、人才培养与标准引领上的卓越贡献,泸州老窖被誉为“白酒界的‘黄埔军校’”。

1975年,刚到而立之年的张海林、任正刚、樊龙文、时代存四位洋县酒厂技术骨干,带着全厂殷切的热望,踏上了前往四川泸州的旅程。他们乘坐绿皮火车,经由荣昌、重庆,辗转两日抵达泸州,顶着方言不通、生活清苦、任务紧张的压力,在泸州老窖的车间内一寸一寸摸索学习。

泸州老窖的师傅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如何养护窖泥、怎样“掐头去尾”、怎样“看花摘酒”、如何使用鸡公车、为什么要用木质或竹制的操作工具……每一项技艺,皆靠实操动作与口传心授,一次次传授与纠错,一轮轮实操与重复。

图片|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制曲工坊

洋县酒厂的四位学徒,在罗汉、国窖、小市三个主要酿酒车间轮流接受系统训练。经历了一个月的培训与学习,他们将泸州老窖的宝贵技艺带去了汉中。

在引进四川泸州特曲酿造技术后,洋县酒厂以纯高粱为原料,采用人工老窖工艺,于1976年试酿成浓香型“秦洋特曲酒”

图片|1985年,秦洋特曲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名酒。

然而,汉中虽在陕南,气候却比泸州干燥许多。浓香型大曲酒的酿制技艺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改进和调整。故而,洋县酒厂又在1978年、1979年再次派技术骨干前往泸州老窖学习。

最后一次时,张海林从泸州请回了专业的酿酒师曾师傅。

在洋县的半年里,他指导技术人员按当地气候湿度改进窖泥配方,反复示范建窖、护窖、拌料等关键环节,带着工人们一遍遍和泥、修壁,连酸碱度、湿度变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

图片|如今陕西秦洋长生酒业的酿酒窖池 图源: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

在老师傅亲临指导的基础上,洋县酒厂顺利完成了36口泥窖窖池的建设,随后又独立挖建了另外36口窖池,进而真正掌握了独立酿造浓香型大曲酒的核心工艺,完成了从麸曲向浓香的转型。

图片

三次赴川、两地往返,凝聚的是工艺的薪火相传,更是酿酒人不惧山水、求索技艺的执着与韧劲。1976年第一次赴泸学习后,第一批“秦洋特曲”便试酿成功,香味绵甜醇厚,入口柔顺清雅。

到20世纪80年代,酒厂年产量更是突破千吨,产品远销全国,甚至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成为陕西最早“出海”的白酒品牌之一。

自此,泸酒之香,在汉水之滨生根发芽,成为洋县酒业发展史上的一抹亮色。

图片跨时空的历史 ,跨时空的续篇

对于张海林等人来说,那些在泸州求学、向泸州老窖学习的日子,不只是技术的转折点,更是一段无可替代的情感记忆。

张海林对特意从泸州来到洋县提供技术帮助的曾师傅印象深刻。他依稀记得,这位泸州来的师傅并未携带多少行囊,唯一带着的,是家中十来岁的孩子。

图片|20世纪70年代曾赴泸州老窖技术交流的秦洋长生酒业老职工张海林

原来是因为妻子早逝,孩子无人照看,便索性带着一道,住进了秦洋酒厂的职工宿舍。曾师傅不多言语,性情平和,与人说话总带着笑意。遇到问题时,他从不呵斥,总是亲自上手操作,反复比划。

现在想来,张海林还忍不住说:“那个时候,师傅总是对徒弟不多耐心,一旦不懂,打骂居多。可曾师非常随和,让我们觉得亲近。我们是年轻人,下了班后,就带着他的孩子一起在厂里玩游戏。”

关于泸州,两位八旬老人都还记得罗汉车间坡度曲折的老巷,记得那个制曲车间姓王的女班长,记得初次到四川品尝到的鲜嫩豌豆尖,记得泸州的饭里混着苞谷糁,还记得在机缘巧合下遇见的陕西老乡。

“我们当时不懂方言,刚刚到泸州的时候,听到有人在打电话,口音很像我们陕西的。结果发现那人就是我们汉中人,也刚好在泸州工作,叫作蒙光烈,后来曾担任泸州老窖劳资科科长。”

现年八十岁的张海林提到这段记忆,依然充满感慨:“真的是太有缘分了,能在千里之外见到老乡。他热情接待了我们,怕我们不服水土,特意给我们做手撕包菜吃。如今老乡若还健在,也该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们想着如果有时间,想再回泸州走走

图片|20世纪70年代曾赴泸州老窖技术交流的秦洋长生酒业老职工任正刚

任正刚也补充了一些细节:“我们第二次去泸州回程的时候,是蒙大哥给我们买了去重庆的船票。后来我们谝闲传,得知他是当时胡宗南征兵的时候被强制掳走南下的,后来还参加了解放泸州的战役。其实泸州是很多陕西人的埋骨之地,我们当时也去了泸州的烈士陵园,确确实实见到了墓碑上刻着许多汉中人的名字。”

他闭上眼睛,接着说道:“我们在厂里和泸州老窖的小师傅们闲聊,他们问我们是哪里人,我们说是陕西汉中的。他们一听,立刻笑着说:‘我们知道你们那儿,泸州老窖的渊源里,可是有你们一份。’原来,泸州曾有位先人,早年到汉中做过官,回泸后便着手挖池筑窖,开坊酿酒。可以说,你们泸州,和我们汉中的渊源是很深的。”

图片|舒承宗,泸州人氏,曾赴陕西汉中的略阳任武官,后解甲归田,于万历年间择泸州南城营沟头之地,建坊酿酒,名曰“舒聚源”。此地依山傍水,气候湿润,窖泥养菌得天独厚,最终成为今日“1573国宝窖池群”的源头所在。图源: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公众号

而这些交汇川陕的历史记忆,也正巧呼应了国窖始祖舒承宗的旧事。

数百年后,这条蜀道,又悄然被一群从洋县出发的青年酿酒人重新踏出,又循着这条隐秘的历史脉络,重返泸州学习技艺,冥冥之中,恰似一场命运的回环。

而泸州老窖,也未曾忘记这段横跨千里的“酒缘”。

2025年春,泸州老窖的文化团队重访汉中洋县。在采访张海林、任正刚等老职工的过程中,那些掩埋于岁月灰尘下的记忆再度苏醒,像藏酒洞中的老酒一样,经岁月沉淀而愈发芬芳。

图片|2025年4月,中国浓香口述史项目组赴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采访合照(左起:宋英、王华、戴静文、景俊鑫、赵明利、张海林、肖玉祥、任正刚、吕楠超、杨琳、李史明睿、张建国、吴东平)

如今,洋县酒厂经历史发展,已历经多轮技术改造,更名为“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拥有万吨级年产能,融合了固态与液态发酵工艺,已成为西北地区兼具创新与底蕴的酒业代表。

而泸州老窖,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引领者,在数十年里从未停下对行业的帮扶与传播。

正如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玉祥所说:“我们今天见到泸州老窖的朋友,不仅是技术的回访,更是情谊的回甘。”这段“浓香为媒、以酒结缘”的情谊,已然写入中国白酒发展的民间史诗中,成为山河间的一笔佳话。

图片|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玉祥

在时代的浪潮中,两个城市的酒厂虽然步履不同,却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共振发酵,共同酿成了一杯跨越山河、回味悠长的佳酿。这条“蜀道酒路”不仅仅承载着酿酒技艺的薪火,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无论是巴蜀的山川,还是秦岭的云雾,彼此间并不遥远,因为文化、技艺与情感早已让这片山河紧密相连,延续着岁月的温度与味道。


精华观点集萃

20世纪70年代,陕西秦洋酒厂酿酒人三赴泸州,泸州老窖酿酒师远赴汉中,浓香工艺沿蜀道传递,促成了两地之间的深厚渊源。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播,更是跨越山河的文化交融,在师徒情谊与手撕包菜的温情中,酿就中国白酒史上的一段动人佳话。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品鉴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多选题】关于四川泸州与陕西汉中在白酒发展史上的关联,下列哪一项表述最符合文章主旨?(    )

A.两地因同处巴蜀文化圈,自古便在白酒酿造技艺上相互借鉴

B.泸州老窖在技术上的无私分享,促成了洋县酒厂从麸曲酒向浓香型酒的转型

C.泸州老窖的舒承宗曾在汉中为官,泸州与汉中有着很深的渊源

D.两地因盐茶古道上的商业往来,逐渐形成了相似的白酒酿造工艺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