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若我们穿越回近千年以前的一个清明时节,立于东京城拥挤的虹桥上,不免撞上谈生意的牙人、冒失的载货驴子。

或许,也会被周遭人的惊呼,将视线吸引到虹桥之下——

两艘货船即将“对垒”,船工正力挽狂澜。

酒楼之上的顾客,也不免要看下热闹,纷纷擎着酒杯探出头来。

图片

求神问卜、游医问诊、说书杂耍、烹牛宰羊、卖花卖馕……这是宋代市民欢乐的寻常一天。

清明时节,汴河冰消,河运又进入繁忙季节。做生意的、游玩的、外出办事的,人们在街道上摩肩接踵的画面,被一名叫张择端的画家记录了下来,变成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此等繁华与宜居,也辐射到了西南一带。

“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北宋诗人唐庚曾描写下了泸州酒业的繁盛,其笔下的“流霞”,也与东京城内的名酒遥相呼应。诗人喝了泸州的酒,会不会也会神魂悠悠然地回到京城?

图片

物产丰饶,酒业发达,商贸繁盛,这首《题泸川县城楼》,为北宋蜀中的重要名家唐庚寓居泸州所写,临摹下彼时的四川泸州作为“西南要会”的倩影。

唐庚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道出酒城泸州的诗酒风流。而诗人的得意与困顿,亦尽被杯酒消解。

图片

“清明至,汴水开,两浙路千艘粮船入京师,八荒万国之都东京城……”

在近期热播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主角赵不尤一家挤在虹桥之上观看烟花,感叹:“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东京城,真繁华。”

图片|“画中一座城,城中一幅画。”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封大兴土木,扩建皇城,使得开封的规模和气势更加宏伟。图源:视觉中国

东京城的锦绣堆叠,是有宋一代极尽风流的缩影。而文人才子的喷涌,是这时期绚烂气象的另一种诠释。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有六位是宋代人;

‌这一时期,涌现出米芾、蔡襄等书法名家,还有范仲淹等政治家;

图片|《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以一幅完整的绢幅表现千里江山壮阔之景,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山水间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并描绘有众多人物活动,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此处为部分节选)

山水画在此时登峰造极,《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同样不朽于世;

宋词,作为有宋一代崛起的文学体裁大放异彩。正是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文综自古传西蜀”,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轼是巴蜀文人的代表,而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的眉山,钟灵毓秀,不止出过“三苏”(苏轼、苏辙、苏洵),还有一位名为唐庚的才子。

图片|图为丹棱风光。眉山市丹棱县是历史之城,古称南安,又名齐乐,隋开皇13年建县,迄今1400余年历史。大雅堂、隋白塔、摩崖像、松柏铭,古迹众多,北宋名士杨素建“大雅堂”,这是“诗书合璧”的人文遗韵,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图源:视觉中国

在公元1070年,唐庚诞生在眉山(彼时称“眉州”)的丹棱县。长成之后,人称“小东坡”,不仅仅是因为其诗学苏轼,还因其与苏轼相仿的人生际遇。

据《丹棱县志》记载,唐庚的父亲唐淹是丹棱县有名的大儒,其母史夫人也出自书香门第。

在青山碧水的环绕下,小唐庚就在这样的书香世家中长养起来。眉山的烂漫自然与良好的家世,熏陶出其极强的感知力和文学天赋。

图片|眉州山水,滋养着巴蜀人的风华绝代。两宋时期眉州(今眉山市)文化教育空前繁荣,整个宋朝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因此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眉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图源:视觉中国

他14岁的时候,便能写诗作文,《明妃曲》《题醉仙崖》等作品让与文字打了多年交道的匠手都啧啧称叹。

然而唐庚的仕途,却并不是一条坦途。

宋哲宗绍圣元年四月,苏轼以“讥讪先朝”罪贬至英州,八月再贬至惠州。

也是在这一年,唐庚进士及第,调利州司法参军,初次踏足仕途。

图片|广元为唐庚政治生涯的第一站。图源:视觉中国

做了10年州县官后,唐庚为宗子博士,又因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

此时,新旧党争势如水火。作为新派人物的张商英遭到罢相。因其有知遇之恩,唐庚为其赋《内前行》:

内前车马拨不开,文德殿下宣麻回。紫薇侍郎拜右相,中使押赴文昌台。

旄头昨夜光照牖,是夕收芒如秃帚。明日化为甘雨来,宅家唤作调元手。

周公礼乐未要作,致身姚宋也不恶。向来两翁当国年,民间斗米才四钱。

《内前行》

诗中文字恳切,以唐代政治场景,托付了对权力更迭、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有对国家治理的思虑。

鲜明的立场,令唐庚也接连遭贬,谪居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时在大观四年。

说其与苏轼相仿,便在于此。苏唐二人先后党争被贬惠州,相隔仅13年。

唐庚在惠州一住六年,寓惠期间,唐庚作诗歌杂文300余篇,其中关于苏东坡的“碑坏诗无敌,堂空德有邻”“到今佛迹在,千古鹤峰尊”等,成为经典名句。

图片|合江楼位于惠州府的东北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宋代,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馆,其名盖取于《诗经》“皇皇者华”之意。而北宋时的泸州,恰好有名为“皇华馆”的酒楼,唐庚“万户赤酒流霞”就题于此。图源:视觉中国

为纪念唐庚,惠州人不仅建祠祭祀,将其居住地命名为“子西岭”(唐庚字“子西”),还将他与苏轼的寓惠诗文合编为《寓公集》

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唐庚遇赦还京,复官承议郎。

徽宗宣和三年,请宫祠,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中途卒于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年五十一岁。

在唐庚的人生之中,虽有失意,但不沉溺其中。勤恳作诗做人,仍是其主基调。

图片|《眉山唐先生文集》闽侯龚氏大通楼藏旧钞本(卷三)

将其作品与苏轼作品对比细看,其创作实与苏轼的放笔快意不同,唐庚诗近于苦吟,工于属对,巧于用事,清奇俊丽,且多新意,不袭前人。

《唐子西文录》记载了唐庚的诗文见解,其中云:“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

又曰:“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文章,初未见可羞处。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稍稍有加。数日再读,疵病复出。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终不能奇也。”

苦吟之下,亦有“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等佳句,语意俱新,为世称赏。

刘克庄云:“唐子西诸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晁之下。”

黄鹏也在他所著的《唐庚编年集校注》的“前言”中认为:“唐庚的诗,是宋诗中少数具有唐诗风调的一种……唐庚的诗,如唐诗含蕴宏大以突现情韵为主……”

其心中始终怀揣远大抱负,也期许过宋代能像唐代一样兴盛宏大,却最终落空。

纵观唐庚一生,有起有伏,与苏东坡一样,诗人寄情山水,聊以消解心中块垒。

图片

说起宋代的繁华生活,酒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的东京高阳店,曾出品过一种名酒,唤作“流霞”

图片|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非常显眼的新酒幌子。所谓新酒,就是新酿出来的酒。只有在发酵工艺简单的时代,才会讲究“新”。因为当时的酿造工艺比较落后,酒液中含有大量的原料颗粒,酒容易酸败,不宜久存。越是新鲜的酒味道越好,所以才会用到“稚酒”和“新酒”这样的宣传卖点。图源:视觉中国

在东汉王充的《论衡·道虚》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项曼都的人,好道学仙,曾随仙人上天,生活了三年,饥渴便饮一杯流霞仙酒,可以几个月不饿。

后来,“流霞”便成了美酒、仙酒的代称。

北周的庾信,写有“定取流霞气,时添承露杯”唐代柳宗元也有“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的句子,唐代韦述也写“赋诗开广宴,赐酒酌流霞”元代顾德辉亦有“仙人酌我流霞,梦中知在谁家”之句。

图片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出现的“流霞酒”,正是当时宋代东京居民热爱饮酒的写照。

彼时的泸州,因发达的酒业与众多诗人有了因缘际会。诗人之内,便有眉山籍的唐庚与苏轼。

眉山与泸州二地相距不远,泸州的美酒也醉过无数眉山人。

大诗人苏轼曾对泸州酒作出直白的赞誉:

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

夜露清凉搀乐去,青山微薄桂枝寒,凝眸迷恋玉壶间。

《浣溪沙·夜饮》

佳酿飘香,酒兴盎然,寒意四起,但苏轼仍不舍放下酒壶,这是泸州酒的魅力。

图片|中华美食宋宴系列:私房点心大耐糕、酒壶和酒盅。图源:视觉中国

唐庚曾在《春归》(卷三)中写道:“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酒的爱好实实在在。或许也是因此,唐庚也曾来到泸州,将泸州的山川美景与诗酒风流细细描摹。

逆着长江的波涛,唐庚遍游蜀内,欣赏沿途风景,亦处处留下诗赋,最终来到长、沱二江交汇的泸州。

图片|泸州山水的钟灵毓秀,使往来文人在此触景生情,阐发诗意,进而留下千古绝句。图源:视觉中国

此地江水茫茫,靠到岸边,只见坡地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荔枝树。码头上的渔夫刚兜上岸一批上好的鲈鱼,鱼尾还在鲜活地跃动。船只在码头来来往往,货郎叫卖声此起彼伏。

再向远处看去,城中有楼阁高耸,大大小小的酒坊林立,酒旗迎风招摇。覆盖着茂密林木的丘陵山地中,亭台古寺若隐若现。动静结合,自得其乐。

进得城去,入眼皆是车水马龙,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百业兴旺,一派繁荣景象。

图片|唐庚在《题泸川县城楼》中描绘了小市余甘渡的繁荣景象。小市从宋代的草市发展成“百家之聚”的水陆码头,主要是由于地域优势、水陆运输便捷。得天独厚的交通要道,铸就了小市千余年的码头经济和文化。

街上飘着若有若无的酒香,招引着诗人前往寻觅美酒。循着酒旗,唐庚来到一家酒楼,点上一条鲜嫩的鲈鱼还有泸州酒,边吃边饮,大快朵颐。

店小二介绍,泸州不止酒香,还有家家户户酿造美酒的习俗,助推了此处的酒业如此兴旺发达。

图片|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亦是资中粮船、内江糖船、自贡、富顺盐船停靠处,官盐在这儿验货中转,糖、米在这里集散。唐庚的“万户赤酒流霞”就题于皇华馆城楼壁上。图源:视觉中国

天色渐渐暗下来,江边的紫红色霞光照耀在诗人的脸上。此刻的唐庚已然微醺,他倚着酒楼,看远处人流如潮,渔舟点点,诗兴大发,提笔写下那首著名的《题泸川县城楼》:

“百斤黄鲈鲙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这正是泸州的人文风物和诗酒风流折射出的一抹宋时风华。而诗人的困顿与疲惫,也皆被美景和美酒洗涤。

图片

泸州在宋时的风华绝代,不止唐庚这24字所说。

2020年7月,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旁凤凰山上发现三座南宋古墓,出土了青龙白虎、持执壶男侍、焚香、道教古灵宝经《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经文题刻等丰富的石刻。

图片|图为持执壶侍者石刻:一位侍者捧着执壶站在一扇花纹精致的门旁,似要与主人攀谈。执壶是酒器的一种,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自其形制产生开始,这种器型就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酒器类型之一。

当年的发掘简报中,描述了这样一块石刻:“左侧龛男侍头部被凿毁,腰束宽带。双手捧注子、注碗、托盘,左手抱葵花口注碗和托盘,右手持注子的柄……”

泸州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陈凤贵说,像这种持注子的宋代石刻,全市挖掘出来的有100多块。

“注子”,就是而今的酒壶。通常需要在注碗中加入热水,再把装满酒的注子放入其中,借助热水的热量来温酒。

图片|宋代宴饮中“注子”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文人雅士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侍者手持精美注子斟酒,氛围风雅又惬意。注子即酒壶,它和注碗都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盛酒用具,主要分为“注碗”“注子”“盖”三个部分组成。注子置于注碗中,注子腹部没于注碗。注碗为深腹圈足大碗,形似南瓜瓜瓣,是宋代酒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安徽博物院藏

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博副研究员赵兰专门研究宋元明考古,在她看来,宋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中石刻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大量“持注”石刻的出现,可以让人想象,千余年前,泸州人已经离不开酒了。

沉睡八百载,一醒醉天下。泸州人对酒的依赖不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经济数据上——

按《四川通史》记载,宋代泸州所在的梓州路的酒产量占四川产酒量近30%,泸州的酒税收入也占四川酒课税的近30%,已近三分之一。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酒是专卖之物,换言之,售卖酒要通过“官方”盖章认可。

《四川通史》上记载,为了加强对酒生产的编制,官府对酒曲的控制极严,除官府造曲售卖外,概不许民间从事酒曲的制造和售卖,若以私酒入禁地达到相应数量,甚至可能被判重刑。

神宗初年,一名叫蒲卣的官员提举潼川路刑狱,有人建议他“榷酤于泸、叙间”,即对泸州、叙州两地征收酒税,“岁可得钱二十万”。

蒲卣却摇头拒绝,说“先朝以此地汉夷杂居,故驰其禁,以惠安边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征收酒税而扰了边镇的安宁。

图片|川南的泸州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区,除汉人外,还居住有大量的乌蛮和僚人。为了保障区域安定,于团结各少数民族,宋朝政府在此驰酒禁。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梓州路共征酒课591493贯,若在泸戎地区榷酒,可征得酒课二十万,则将占到梓州路酒税约34%。

这种宽松的政策,保证了泸州酒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可以说,泸州的酒业发展是主动性的,其他地区是被动型的。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认为,川南地区酒业的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讲与这种环境有关。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川酒都是分布在此,即上下川南、黔北、川西地区。

直到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泸州才明确了酒税的税额,在征收不甚严苛、任民酿酒自卖的情况下,这一年酒税高达6380贯,足见泸州酒业的发达。

图片|黄庭坚在文中书写的是宋代泸州地区的酿酒盛况,其地不仅酿酒作坊多,且家家户户都会酿酒,所酿之酒的品质很高,甚至超过了官酿。由此可见,宋代泸州的民间酿酒十分兴盛。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自著的《山谷全书》中描述了泸州酒业盛况:“州境之内,作坊林立,村户百姓都自备糟房,家家酿酒。”

还曾作诗感叹:“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

这一点也得到了宋代《泸川货殖要览》的印证:“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而市场亦趋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年复于是也。”

图片

直到清代的《乾隆直隶泸州志》,还有此类力证:“泸属故江阳地,汉以来盖财富之所,距诸葛武侯渡泸处千里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的酒还在走向了更远的地方,与少数民族产生了深度交互。

北宋时,唐庚诗中所写的船只南来北往的余甘渡,曾设置与少数民族交易的茶马市场,有专门的茶马官来负责管理茶马贩卖与课税。

图片

在历史记载中,此处“岁蛮夷为市,商队达百人”,滇黔分布的少数民族,曾借助茶马古道向泸州运输马匹、药材,并在泸州换回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食盐、绢帛和美酒。

依靠茶马贸易上的互惠交换,泸州与川黔沿线的侗、苗等民族构建起彼此融合的民族格局。

除了茶马古道,泸州同样占据天时地利的水运位置。

有宋一代,长江的水运把控着京城的供给保障线。

图片

而占据长江出川口的泸州,以一市之力,串联起滇、黔二地,又因黄金水道的便捷,使得粮、油、盐、茶、糖、酒、山货、木材、铜铅等物资,经这里源源不断运往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

士人官员、商家巨贾,皆在泸州码头登临送往,泸州也由此商贸繁盛,经济富庶,藏富于民。

此等经济流通,一举促成了此地酒业的发达。而泸州的酒,也不止醉过唐庚。

图片|泸州的诗酒文化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名篇,杜甫《泸州纪行》:“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唐末诗人韦庄生活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之际,历经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战乱,只得将心中感慨放入酒杯之中,在泸州与友人饮酒后,写下《菩萨蛮》赞誉泸州美酒:“泸川杯里春光好,诗书万卷偕春老。”清代才子张问陶留有:“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等佳句。

千年已过,在如今的泸州依然可以找到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喝酒印记:黄庭坚醉书“玉蟾”二字至今可见,范成大写下“千里追随不忍归,一杯重把知何处”……

如今,唐庚诗中的荔枝林仍丰收如初,酒香也萦绕百年默默生发。这些特殊的时代色彩,穿越了时间,为泸州涂抹上鲜亮的微醺色泽。



参考资料:

[1]周子瑜.唐庚[J].天府新论,1986,(04):65.

[2]刘涛.“小东坡”唐庚诗歌初探[J].天府新论,2008,(05):144-146.

[3][1]郭星明.试论唐庚七律的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9,(03):78-81.

[4]金羊网.【惠州文脉·风物】一州两迁客,唐庚敬东坡[EB/OL]:2022-11-18

[5]泸州发布.宋韵泸州|穿回宋朝,泸州人人可以跟武松拼酒十八碗[EB/OL]:2022-06-17

精华观点集萃

1.泸州自古以来就是汉夷杂居之地,为团结少数民族,宋朝政府在此施行“弛酒禁”政策,一定程度上为该地区酒业的发展与兴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宋代泸州所在的梓州路的酒产量占四川产酒量近30%,泸州的酒税收入也占四川酒课税的近30%,已近三分之一。


3.唐庚诗中所写的船只南来北往的余甘渡头,曾设置与少数民族交易的茶马市场,有专门的茶马官来负责管理茶马贩卖与课税。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1952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单选题】宋时泸州风华绝代,人文风物和诗酒风流照耀了无数风流才子,人称“小东坡”的诗人(  )更是在美酒的陶醉下写下著名的《题泸川县城楼》,将泸州美酒美食美景镌刻在历史的柔波中。

A、苏轼

B、唐庚

C、陆游

D、范成大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