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每一瓶光良酒中,不仅有天府沃土孕育的五谷精华,更是成都智慧的当代延续。


文|好酒地理局


1927年,广汉月亮湾,一位农民在淘浚水沟时,一锄头落下,随泥土翻出的不是柔软的蚯蚓,而是精美且坚固的玉器。


这一锄,正式揭开了一个神秘古文明的面纱——三星堆,将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追溯至三千多年前,让古蜀国从传说走向历史。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陶器、青铜器中,包含了从农耕到祭祀等相当丰富的器具,说明古蜀人很早就开始进行着种植五谷、冶金铸器、酿制美酒等众多生产实践,用智慧与劳作,将这片土地的天然禀赋转化为文明的基石,为蜀国亲手创造了一个灿烂开端。



图片

璀璨千年,飘香千年


在三星堆挖掘早期,其青铜人像、黄金面具、神树,以其瑰丽的造型,震撼世界,却也留下巨大谜团:如此辉煌的文明,后来去了哪里?


图片通高近三米的青铜大立人像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代表了三星堆文化的特殊展现。摄影@好酒地理局


直至21世纪初,答案在成都浮现。2001年,与三星堆相隔几十公里外的成都金沙遗址破土而出。


两个遗址在器物形制、图腾信仰上展现出强烈的延续性,尤其是对太阳崇拜的一致表达,清晰指向一种文明的传承与接力。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成都平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曾从三星堆迁徙至金沙。


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三星堆还是金沙,均出土了大量陶制酒器——盉、盏、觚、壶等,造型相似、功能明确,表明酿酒与饮酒早已融入古蜀先民的祭祀与日常。


图片

图为三星堆出土的陶盉一只,是一种温酒器。 摄影@好酒地理局


这些沉默的器物,如同历史的信物,将蜀地酿酒的源头,确凿地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串联起了蜀地的酿酒脉络,清晰地呈现了古蜀人与微生物的和谐共生。


他们或许尚未知晓微生物的存在,却已在实践中摸索出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发酵的技艺,将谷物转化为酒,融入信仰与生活之中,扮演着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重要角色。


文明的演进在成都平原上从未停歇,酿酒技艺也随之传承不息。


“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根据《华阳国志·蜀志》中的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醴(谷物发酵酒)已成为蜀地王朝宗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进入秦汉时期,成都平原的酒业发展随着经济的繁盛,迎来飞跃。


1985年,在成都蒲江的寿安镇上,出土了一块雕刻着宴饮与酿酒图案的汉代画像砖,这一发现侧面说明当时酒业的繁盛。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在四川博物院馆藏中,还有一块展出的东汉“酿酒”画像砖,上面细致描绘了从取水、运粮、烤酒到贩售的全过程,显示当时的酿酒工艺已相当成熟,甚至可能出现了分段接酒法等先进技术。


可见,当权力在成都平原持续更迭,酿酒的技艺也随之生根、演进,未曾断绝,并长盛至今。人与微生物合作千年的默契,就这样在成都平原地区悄然扎根,随江水蔓延,依土地传承。


成都,也由此真正成为了酿造的“天府”,催生了灿烂的酒文化,为今日成都产区众多的白酒品牌提供了丰沃的生长土壤,而光良作为成都产区的代表性品牌,正将这份古老的酿造智慧传承创新,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好酒故事。


图片

光良酒业以精湛的酿造工艺,将成都产区的水、土、气与微生物化作每一滴醇厚香甜,书写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风味”。摄影@好酒地理局


而这份跨越千年的酿造传统得以延续,正是因为成都本身便是得天独厚的酿酒福地。 成都平原丰饶的物产、优质的水源与适宜的气候,共同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育提供了完美的家园,使酿酒技艺在此生生不息。



图片

九天开出一成都


在四川,有一条非常知名的“U形酿酒带”。宜宾、泸州、成都等四川几大白酒主产区,都分布在这条特殊的带上。


若更进一步在地图上放大它们的位置,便会发现它们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上。成都,便是四川盆地边缘中,最核心的平原产区


而成都的起源,要从数千万年前的地质塑造说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剧烈碰撞,造就了巍巍青藏高原的隆起,并向东推挤出四川盆地的雏形。随之,龙门山脉拔地而起,岷江、沱江等河流携带泥沙冲击推挤,逐渐孕育出今日这片开阔平坦、河网交织的成都平原。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丰沛的水源是这片土地的生命线,“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数千年前《尚书·禹贡》早已点出成都平原水系的核心。


岷江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通过都江堰的巧妙分水,与沱江一起,在成都形成“两干、多汊、百渠、千沟”的水系格局,构建起“天府之国”的自流灌溉与防洪体系。


这些纵横交错的水道,是农业灌溉的命脉,既保障着古蜀先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也维持着这片土地的土壤的活力与生态平衡。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更为独特的是,成都平原上广泛分布着由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紫红色砂岩、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壤,富含矿物质,质地疏松,透气性好,被誉为“不粪而肥”的良田,成为“天府粮仓”的坚实基础。


同时,这条世界知名黄金酿酒带——北纬30度的特殊气候更是锦上添花。


每年夏季,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携带着大量海洋水汽汇聚于此,遇山抬升后常常化作“巴山夜雨”,让成都的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冬季,西伯利亚冷高压驱动冷空气南下时,又被北部的秦岭、龙门山、大巴山阻挡,温暖湿润得以延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左右,这样温和的气候,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宜居条件,也为酿酒所需的微生物群落——尤其是曲菌、酵母等,提供了理想的生长与繁衍场所


如此受到天公眷顾的成都平原,自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农业时代的“天府之国”,也为酿酒这一门需要优质水源、粮食与独特微环境的技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天然福地,让成都全境都成为孕育美酒的摇篮。


光良,亦受益于此,生根于此。



图片

一瓶成都的酒


提及成都地区酿酒产业兴盛的渊源,一次极为重要的人口迁徙值得一提。


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国,卓氏、程氏等中原冶铁世家被迁至临邛(今成都蒲江一带),开启了冶铁繁荣的局面,为成都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源地埋下伏笔。


至两汉时,成都凭借平原沃土的底蕴,其农业与经济水平迅速超越了关中地区,冶铁、制盐、丝织等行业名动全国,迎来第一次繁盛,正式迎来了“天府”的美誉。


自此,成都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成都的酒,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意涵,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西汉扬雄就曾作赋记录成都的宴饮:“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字里行间,尽是蜀地酒香氤氲下的盛世气象。


图片

图为根据考古复原的成都街景,酒旗当风,一派“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富庶景象。 图源@视觉中国


至唐宋,成都酒业已极为发达,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官府为促进酒类交易,甚至专门在“十二月市”中设置了“十月酒市”,其盛况可见一斑。


这时成都的酒,早已从庙堂祭祀走向市井街巷,融入了成都的城市脉搏。及至今日,成都依然是四川乃至中国的核心酿酒产区之一,承续着深厚的技艺底蕴。


纵观千年历史进程,成都的酒,从未缺席每一次文明跃进,恰如一条不曾断流的长河,映射着这片土地上层叠的文明轨迹,作为成都平原天赐水土的产物,见证着人文历史的活态传承。


如今,这份传承在成都的酿酒人手中获得了新的表达——光良


图片

图源@光良酒业


这瓶扎根在成都蒲江的白酒品牌,建厂于1962年,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传统五粮浓香的酿造,2019年,“光良”品牌正式上市。


从品牌诞生之初,光良就在讲着不一样的故事,呈现着成都产区的创新一面。


数据化”,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创举。在光良19/29/39/59产品瓶身上,将基酒年份、占比与粮食配比坦诚相告。在白酒行业中,光良首创“用数据说话”的产品表达形式,让消费者喝得放心、看得明白。


图片

光良作为国内首款数据化白酒品牌,首创“用数据说话”的产品表达形式,凭借高质量、高性价比、高颜值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任,上市五年累计销售超4亿瓶,已成为成都产区走向全国的一张闪亮名片。图源@光良酒业


同时采用传统双轮发酵酿造工艺,根据气候温度固态发酵单轮90天,双轮180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出酒率越低,酒品质越高。此外,为保障酒质的醇厚与细腻,在每瓶光良数据瓶中都含有不低于3%的5年双轮调味酒


这不仅是对品质的自信,更是对这片土地酿酒历史的真诚回应。


以“和自己人喝光良酒”为品牌理念的光良酒,在消费者心中,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品牌。不仅是因为“数据化”的品质透明,更因为其在与消费者沟通时一贯的真诚。


一直以来,光良都选择走进真实的生活消费场景,无论是夜市喧嚣的餐桌,还是家庭温暖的宴席,抑或是影视剧中的烟火人生。光良都悄然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真诚相聚的媒介。


光良的瓶中,不仅是天府沃土孕育的五谷精华,更是成都智慧的当代延续,讲述着这方水土特有的温润气候与人文积淀,传递着成都产区的从容与自信。图片


▼点击观看视频了解更多


# 推荐阅读 点击了解更多

1. 天府沃土,酿造黄金山河




参考资料:

[1]子房. 三星堆酒器[J].文史杂志,2024,(02):51.

[2]朱乃诚. 论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关系[J].中原文化研究,2022,10(05):5-11+129.

[3]林壹. 三星堆文化发展脉络[J].大自然探索,2021,(07):15-19.

[4]段渝,罗开玉,谢元鲁,等. 成都通史[J].全国新书目,2013,(12):92-94.

[5]钱洪,唐荣昌. 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J].四川地震,1997,(03):1-7.




#好酒地理局  #案例  #成都  #蒲江  #光良酒业


你觉得光良酒怎么样?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封面图来自好酒地理局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