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在中国历史的记忆中,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的忠臣,以其坚贞不屈的忠义精神超越个人层面,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他的生平、抗元事迹与文学作品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在川南重镇泸州,神臂城守军战至最后一人的悲壮传奇,同样在历史长卷上镌刻下永不褪色的忠烈印记。

历史往前翻,放眼全中国,在宋、元交替过程中,四川地区稍显有些独特。历代王朝取蜀的进程,最多不超过一年。

“秦伐蜀,十月取之。后唐平蜀王衍,七十五日。”(彭磐泉《蜀故》卷二)北宋王全斌取蜀,自发兵到孟昶投降,“总共止六十六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

而蒙古军为了攻蜀,竟然用兵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

这看似相隔千里的英雄史诗,因文天祥一首《泸州大将》中的悲愤长吟而紧密相连。两者的相遇,是历史的偶然,更是精神的必然——当忠义成为共同的信仰,当气节跨越地域与时空,中华文明便有了抵御一切苦难的力量。

图片

文天祥的生命轨迹,始于江西庐陵的书香门第。1236年,他出生于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淳化乡富田村,其父文仪饱读诗书,以“忠孝节义”为家训,为少年文天祥种下了儒家思想的根苗。

1256年,二十岁的文天祥赴临安参加殿试,在集英殿上,他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万言,直陈治国方略,宋理宗赵昀钦点其为状元,赞其“忠肝如铁石”

图片|文天祥生于1236年,自幼聪慧,博览群书。1256年状元及第。1275年,元军南下,他变卖家产招募士兵抗击元军。后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囚禁三年,拒降,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也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文能武的状元。图源:视觉中国

1274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襄阳、樊城相继陷落,南宋王朝危如累卵。次年,文天祥在家乡赣州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万余人,亲率“勤王军”奔赴临安,并言“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1276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天祥临危受命为右丞相,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赴元营谈判。然而,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已无谈判筹码可言,文天祥反遭扣押,被押送北上。

图片|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文天祥公园,是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的综合性主题公园。公园所在地五坡岭是文天祥当年被捕的地方。1515年,海丰庠生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扑庵恩准,由海丰县署在此建立表忠祠,又在表忠祠后建方饭亭,在表忠祠前建忠义坊,以纪念文天祥的抗元气节。图源:视觉中国

途经镇江时,文天祥乘夜逃脱,历尽艰险,最终在南通登船南下,于福州拥立宋端宗赵昰,继续组织抗元斗争。在福建、广东一带,他率军转战,虽败多胜少,却始终未改抗志。

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遭元军突袭被俘于船中。元将逼他写信招降,文天祥严词拒绝,押解途中,他挥笔写下《过零丁洋》后从容赴义,终年四十七岁。

图片

状元、重臣、烈士......除了这些身份外,文天祥的身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标签——诗人。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败,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在1276年南宋临安陷落之后,文天祥在福建、广东一带转战多年,身处“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困境,其诗歌多以亡国之痛和战时纪实为主。如《扬子江》一诗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图片|《扬子江》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直白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象征其“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诗中“扬子江头夜送客”既是现实场景,也是情感象征,表达对国家、故土、亲友的多重离愁。

又如《金陵驿二首·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应犹在,不见当年韩谢归。

《金陵驿二首·其一》

诗人在金陵驿中凭吊前朝遗迹,伤感国破山河仍存,兴亡之感油然而生。诗中借历史映照现实,既有传统的“吊古伤今”,更有现实中“士大夫无路可归”的悲怆。

此外,如《金陵驿二首》《临江驿》《潭州》《文山自题小像》等诗篇,均写尽战败后孤臣的流亡哀痛与对国家命运的执守。

在亲自率军抵抗元军期间,文天祥还写下不少战地诗歌。这些诗或为出征纪实,或为激励将士,风格沉郁而悲壮。

如《赣州招兵》:“万里投荒剑在腰,一心报国志非遥。招兵欲与胡人斗,梦里犹闻马革飘。”

再如《岭海春日》:“春日谁家好,孤舟万里身。江山留旧恨,风雨见归人。”

图片|深圳文天祥纪念公园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北靠大南山,南临内伶仃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处于珠江口伶仃洋附近,与文天祥笔下的《过零丁洋》中的零丁洋紧密相连。图源:视觉中国

在文天祥的笔下,即使是自然景色,也映照着战乱的背景与忧国之情。他不写风花雪月,不吟山林田园,其诗始终是历史的回音,忠义的喉音。

文天祥在被俘后由岭南押解至大都,沿途写下大量诗文,后辑为《指南录》,其中最著名者为《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这首七律将个人沉浮与家国灭亡融为一体,是亡国之悲痛的极致表现。“风飘絮”“雨打萍”将诗人境遇生动刻画,而“丹心照汗青”则成为中国诗史中最有力的殉国宣言之一。

在大都的三年囚禁生涯中,文天祥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狭小的土室夏日溽暑,冬日严寒,鼠蚊肆虐。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写下了震铄古今的《正气歌》

图片|文天祥《正气歌》,镌刻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古村文天祥纪念馆。图源:视觉中国

该诗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哲学内核,开篇即言:“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日月之无光;垣墙周匝,听风雨之所鸣。”这不仅是囚室的写实描绘,更是文人志士困于末世的象征。

全诗列举从春秋到宋代的忠烈志士,如“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以他们的事迹自勉,发出“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的呐喊。

借他人之名书己身之志,既是对忠义传统的接续,也是一种“以诗为誓”的精神明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绝笔,道尽了南宋世人的血性气节。

图片|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 图源:视觉中国

在宋元决战——崖山海战中,宋军全军覆灭。大臣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如此惨烈,又如此忠义,南宋当称民族气节的巅峰。

抗元的灰色阴影笼罩着整个南宋,战火不可避免地蔓延至西南腹地,国家安危牵动了万民之心。在那同一时代的泸州,同样因抗元战争忠魂遍野,作为一条特殊的防线,上演着可歌可泣的忠义故事。

图片

文天祥在岭南转战之际,千里之外的川南泸州,一场更为悲壮的坚守正在上演。泸州神臂城,这座依长江、临赤水河的山城,自1243年由南宋名将曹致大建城以来,便成为“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肩负起守护南宋半壁江山的重任。

神臂城,坐落在长江北岸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境内的神臂山上,距泸州市区30公里,它海拔300米,占地1.5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周长3365米。

图片|图为泸州神臂城遗址 图源:视觉中国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东头壤陆,江岸陡峭,山下怪石嶙峋,江水波涛汹涌、澎湃奔腾。神臂城山势奇特,悬崖矗立,是长江上的一道天然屏障,宛如雄鹰展翅欲搏击长空,又似巨人臂膀坚毅地伸入江中,故而得名。

三面临江,巉岩峭立,城墙平均高5米,神臂城依托天然崖壁构筑环形防线,仅有一条狭窄山道连通外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地理范围来看,泸州管辖着长江重庆上游以及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之间的大片土地,还统辖着泸州以南滇黔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18个羁縻州,“控制边面二千余里”。蒙军多次来犯,都被英勇的泸州军民击退。

这里,凭借山险、江险,成为了南宋抗击蒙军的坚实堡垒。依靠山险,足以长期扼守,让蒙军难以轻易逾越;凭借江险,能有效阻击不善水战的蒙军;一江水运,更为宋军提供了理想的狙击阵地。

在宋元战争中,神臂城守军将士顽强抵抗,历经五度易手,成为南宋王朝抗蒙战争中最坚强的堡垒和最后的基地。“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成为后世对这座城市最贴切的评价。

图片|泸州神臂城始建于1243年,是四川安抚置制余玠为抗击蒙军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城池之一,同年迁州治于此。从1277年,泸州军民与入侵蒙军在神臂城拉锯争夺长达34年之久,曾先后5次易手,直至守城军民全部战死。图源:视觉中国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根据数十年几次征伐南宋先取四川而损兵折将军事惨败的经验教训,决定改变战略指导,采取中央突破:首先夺取襄阳以扼制长江中游,截断东西交通,然后由汉水入江,直取临安,待平宋之后,再平定巴蜀的战略计划。

1261年,南宋叛将刘整献城降元,次年吕德文率军收复;1275年,梅应春开城投降,1276年先坤朋、刘霖举义复夺。

直至首都临安都陷落,神臂城仍坚守于长江之上。1277年,元军重兵压境,神臂城已被围困半年。守将王世昌深知援军无望,却依然率领数百残兵,每日登城以生命拒敌。

据记载,是年深秋,元军破城而入,王世昌最终仍不屈服,选择自刎于城楼之上,麾下士卒也无一人投降,或战死于街巷,或投火自焚,鲜血染红了神臂城的每一寸土地,属于生命的光辉盘旋于神臂城之上。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旷世之战最终拉下帷幕,川渝军民不畏强暴,全力攻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人口由南宋前期的二百六十余万户,锐减到元朝初年的十余万户,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长河之中。

城破之时,文天祥正被囚禁于大都(今北京)的土室之中。潮湿阴暗的囚室内,他收到了神臂城陷落的消息,悲痛难抑,挥笔写下《泸州大将》:“西南失大将,带甲满天地。高人忧祸胎,感叹亦歔欷。”

图片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却将神臂城之战的惨烈与南宋王朝的大厦将倾融入笔端。在文天祥心中,泸州的坚守、王世昌等守将的牺牲,是整个民族气节的彰显,正如他在《正气歌》中所颂赞的“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这些忠烈之士,正是天地正气的具象化。

如今站在历史外回观,精神价值之上,这些人与这座城也成为当时划分世界格局的重要节点。

整个13世纪,西至蓝色多瑙河,东至东亚腹地,欧亚大陆上几乎踏满了蒙古帝国的铁骑,所至之地满目苍夷。但这即将改写世界历史进程的灰色阴影,为何在深入四川盆地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若将抗元战争比作一盘漫长的残局,那么川渝便是这盘棋中最难啃的一角。这里地势险要,水网密布,自成一体的山城防御体系得以长时间遏制蒙古铁骑的推进。最大的功臣,便是这“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军事布局。

图片

除了神臂城外,体系内还包括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万州天生城、宜宾凌霄城等近百座山水城池。这些城池依山为骨、以江为脉,通过烽火狼烟、水军、驿道互联互通,形成弹性防御体系。

这些山城不仅作为军事设施,更为百姓提供了避难之所,纷乱之中也能维持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

而近代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天堑堡垒仍闪耀着千年前的光辉,川军之热血挥洒在家国土地,侵略者极难踏入一步。

目前,保存至今的防御体系遗址们仍有50多处。神臂城已联手四川武胜县武胜城、平昌县小宁城、兴文县凌霄城、富顺县虎头城、广安市前锋区大良城、剑阁县苦竹寨、金堂县云顶城,重庆南川龙崖城、忠县皇华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梁平赤牛城、渝中老鼓楼、江北多功城、合川钓鱼城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共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期望将这份属于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勇气长久地留存,纪念。

文天祥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一生,是“时穷节乃见”的一生。他以状元之身,投笔从戎,在国家危亡之际,用生命践行了儒家的忠孝之道。泸州神臂城的坚守,是地方军民抗击外侮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具象,更是对“何为忠义”千年之问的地方性回答。

图片

今日,我们重读文天祥的诗文,凭吊神臂城的遗址,听长江水奔涌不息,仿佛仍能听见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仍能看见文天祥在囚室中挥毫疾书的身影 —— 那些血与火铸就的文字,那些不屈不挠的忠魂,仍在默默诉说:山河可以倾覆,忠义不可更改!


参考文献:

1.朱虹,江先贞.正气丹心文天祥[J].江西社会科学,2024(7).

2.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明代对历史人物风范的记忆与建构——以文天祥为例[J].史学月刊,2015(6).

3.Marshall.忠诚与抗争:文天祥的历史评价[J].历史研究,2024(7).

4.寻梦向天歌.忠贞不渝、矢志不移的爱国志向——读文天祥《扬子江》[J].文学遗产,2018(4).

5.邹诲.宋朝文人的脊梁——文文山——厚重的家国情怀[J].中国文化研究, 2020(1).

6.王应麟等.宋史·文天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精华观点集萃

1.神臂城凭借天险坚守34年,甚至在临安陷落后仍独撑危局,其惨烈程度与文天祥《泸州大将》中"西南失大将,带甲满天地"的悲怆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精神共鸣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当个体气节(如文天祥)与集体抗争(如泸州军民)在危难中交织,便能迸发出超越地域的永恒力量,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长城。


2.泸州神臂城作为"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与文天祥的岭南抗元形成战略呼应,共同延缓了蒙古帝国所向披靡的征服史。神臂城依托长江天堑构建的立体防御网络,与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强调的"浩然之气"形成完美结合。这种"以山为骨、以江为脉"的军事智慧,使四川成为蒙古征服史上耗时最久的地区(长达52年),而文天祥诗文所凝聚的意志力则填补了军事劣势下的精神缺口。


3.当代将神臂城等数十处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本质上是对这种文天祥精神基因的活态保护——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历代忠烈以自勉,今人通过保护战争遗址,完成着对"忠义"价值的现代诠释。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特曲60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多选题】在宋元战争中,神臂城守军将士顽强抵抗,成为南宋王朝抗蒙战争中最坚强的堡垒,演绎了可歌可泣的英勇赞歌,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泸州大将》慨叹泸州军民的英勇。作为“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神臂城顽强坚守34年的原因有(    )。

A、地势险要

B、防御体系完备

C、军民不畏强暴

D、占尽天时地利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