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房县地理的复杂性,

成就了“鲜活”这一难以复制的风味名片。


文|好酒地理局


当人们举起酒杯,他们品尝的究竟是什么?


是舌尖上流淌的风味,是杯中沉淀的历史,更是一个产区、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当下和未来。


11月27日,“#2025十堰房县黄酒产业国际供应链生态大会 ”在房县举行,本次大会以“构建产区新生态,共赢黄酒新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行业专家、渠道商与产业链代表,共同探寻中国黄酒走向世界的破局之路。


会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授予房县“黄酒产业电商基地”称号,同时,亚太地标评价中心、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授予房县“中国生态黄酒名城”称号。现场还发布了房县黄酒最新科研成果与新产品。



当千年酿造技艺遇上现代科学认证,当古老酒香邂逅国际供应链,房县黄酒正在探索的,不仅是一方水土的产业发展之路,更是整个黄酒行业破局前行的新航道。



图片

鲜活的个性


在大会拉开帷幕的前夕,一支特殊的科学考察队伍悄然抵达房县。


这场由「#好酒地理局」发起、聚焦房县黄酒地理生态溯源的#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汇聚了中国科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名专家。他们深入房县野人谷、野人洞等生态保护区,开启了一场探寻黄酒“鲜活”奥秘之旅。


图片


在清澈见底的溪水、石缝间倔强生长的树以及风中摇曳的兰科植物中,科考队捕捉着房县生态环境背后一个个生动的注脚。更难得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教授还在溪水边发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12年认证的濒危物种——小燕尾


这个对环境质量极其敏感的珍贵物种,成为房县优质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


经过系统考察,张百平教授在科学报告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房县是“中国南北过渡带上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段之一”


图片

▎张百平(右)表示,房县独特的盆地地形、过渡带气候与优质水源,共同构成了不可多得的微生态酿酒环境。


这或许正是地理学科的魅力。那些看似寻常的水流、花草和飞鸟,却构筑了一个地区独特的地理叙事,甚至成为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态命脉。


从宏观地理视角观察,房县正处于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中心区域。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禀赋:南北气候在此交汇融合,盆地与山脉地貌交错分布,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


聚焦到酿酒而言,气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复杂联系,这是影响酿酒的关键环境条件。


换言之,房县地理的复杂性,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育和代谢提供了无限可能,最终成就了“鲜活”这一难以复制的风味名片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环境部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彩红教授在实地考察中有着深刻的体验:“在房县的这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特别清新,这种体验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


这一感受得到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撑:2024年房县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355天。这个数字是许多工业化城市难以企及的。


黄彩红教授将这样的空气质量归因于房县优质的生态环境基底——完整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少的工业污染、顺畅的大气流通条件,共同维系着这片区域的空气纯净度


图片

▎黄彩红(右)认为,在鲜活风味背后,房县产区拥有值得挖掘的自然生态和微生态。


放眼整个地理版图,房县还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堵河、南河两大水系纵贯全境。监测数据显示,这里的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


来自神农架山系的冰川融水,在流经青峰断裂带多层岩体的天然过滤后,形成了低硬度、富锶型的优质冷泉。这些珍贵的水资源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更成为酿造优质黄酒不可多得的生态宝藏。


同时,年均15.4℃的宜人气温,配合长达240多天的无霜期,为本地小曲缓慢发酵创造了绝佳条件。而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又在无形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环境。


图片


在不同海拔的微域环境里,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的细微差异,为各类酿酒微生物提供了各自适宜的栖息空间,这种生态位的分化极大地丰富了黄酒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


从水源的特质到气候的禀赋,从空气的纯净到土壤的生机,房县的每一处自然环境要素都在积极参与黄酒的酿造过程,都在默默塑造着酒体风味的“鲜活”特质


这些生态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精妙的自然机制相互关联、彼此促进,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酿酒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山水的呼吸与酒的发酵同频共振,自然的节律与酿造的时序相互呼应,最终成就了房县黄酒那份难以复制的鲜活韵味。



图片

四方交融下的酒香


在房县,黄酒的醇香早已浸润进这片土地的日常肌理。


相关文献记载,明清时期房县人皆爱饮黄酒,“一人饮十数碗不足为奇”;在曾经的西关黄酒街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酒缸,过往行人投下几枚铜钱便可畅饮。


对黄酒的热衷,在今天也未曾消散。出租车师傅会对酿酒心得侃侃而谈,面馆老板会主动送上自己酿造的黄酒供食客品尝,在大型商店、在路边小摊、在街头巷尾……黄酒融入房县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图片

图源@房县产区


这般家家酿酒、户户飘香的景象,令人不禁好奇:对于黄酒的热爱,为何能在此地延续千年?


要探寻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源,还需从房县独特的历史地理格局入手。这片坐落于秦巴山脉腹地的土地,自古便是“万山环拱,诸水合流”的天然福地。从秦置房陵县到隋设房州,这片“南通川陕,北抵郧汉”的交通要冲,始终是四方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


图片

制图@好酒地理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介生教授的研究表明,房县作为历史上“荆襄之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移民史与区域发展史上占据特殊地位。其地域之广,“纵横千里,山林巩固”,远超普通县域的“百里”之限,为多元文化共生提供了广阔空间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特质,让酿酒技艺在寻常百姓家代代相传,成为生活智慧的生动实践。历史上声名远播的“房州琼酥”,便是这种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


宋代张能臣在《酒名记》中将其与朱太妃琼酥、方宅园子正店琼酥等宫廷御酒并列记载,足证其卓越品质。


图片

安介生(左)在好酒中国行考察过程中,品味房县黄酒。


安介生对琼酥酒的研究揭示出两个重要维度:其一,琼酥酒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清代《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的“琼酥散”,以黄酒调服可缓解肿毒疼痛,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其二,移民对房县酒业发展功不可没。张能臣《酒名记》记载的四地“琼酥”中,代州(今山西代县)与房州并列其中,暗示着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移民对酿酒技艺传播的重要影响。


当我们从厚重的历史长卷转向生机勃勃的当下,房县的黄酒产业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

程虹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在会上表示,到2035年,全国黄酒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赛道中,气泡黄酒、低度微醺酒等新兴品类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面对这片蓝海,房县黄酒正凭借其独特的“诗酒远方之乡”定位,开启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程虹提到,房县在精心保留非遗洑汁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酒精度仅8°vol的气泡黄酒。既延续了“房州琼酥”的雅致底蕴,又以细腻气泡和清爽口感赢得年轻群体的青睐。


图片


除了产品创新,房县黄酒依托《诗经》发源地的深厚文脉,正在努力打造“中国诗酒远方之乡”的独特品牌形象。


市场数据显示,全网每年“诗酒远方”相关搜索量超过5亿次,其中72%的用户表达“向往却不知具体去哪”的困惑。而房县作为《诗经》编撰者尹吉甫的故乡,可以通过建立“诗酒远方=房县”的强关联,来进一步发展当地的酒旅融合产业。


今年10月,工信部首次将酿酒产业与茶叶、丝绸、文房四宝等共同列为“历史经典产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国家产业分类的调整,更是对酒类产业文化属性与时代价值的系统性重估,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演进与消费理念升级的深层趋势。


图片

王新国


作为历史经典产业,房县黄酒既是承载技艺与精神的文化双遗产,也是驱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引擎,更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社会价值纽带。


正因如此,房县黄酒有底气,也有潜力成为中国黄酒名扬世界的一张“名片”。



图片

新时代、新未来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和健康理念普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能喝’,更追求‘好喝、喝得明白、喝出情绪价值’。低度、健康、天然、可溯源的产品迎来发展机遇——这正是黄酒的核心优势所在。”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说。


图片

刘振国


他提到,随着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交零售等新业态迅猛发展,2024年中国酒类线上销售额已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14.6%(据艾媒数据)。


无论是品类还是渠道,都宣告着黄酒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正如和君咨询合伙人、和君新国货实战营销团队负责人左颖提到的,房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正站在从“历史名酒”迈向“用户名酒”的最佳引爆点


图片

左颖


左颖在大会分享中提到,黄酒需要的不仅是产区意识,更是用户思维。谁能够率先打破刻板印象、触达新生代消费者、走向广阔市场,谁就能在行业角逐中占领先机。


对于房县黄酒而言,成功的钥匙藏在它最独特的基因里。


除了不可复制的地理生态、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房县黄酒最为核心的特征,在于可感、可知,独一无二的“鲜活”特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德良认为,房县黄酒凭借“气-水-文-微-艺”五位一体的生态体系,率先实现了从感性描述到科学定义的品质升级


图片

王德良


王德良介绍,房县黄酒以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其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和酵母,发挥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通过对房县小曲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其细菌种类高达1370-1625种,真菌种类达53-72种,这种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黄酒产区差异显著,构成了“离开房县,就酿不出房县黄酒”的生态壁垒。


更为关键的是,王德良团队首次创建了“房县黄酒9维新鲜度指数”,通过L值、b值、DPPH清除率等9项核心指标,将“鲜活”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认证的科学标准。


这份基于76个房县黄酒样本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证实了房县黄酒β-苯乙醇含量达114.87mg-187.830mg/L,是传统甜型黄酒含量要求的4倍,更揭示了其低异戊醇的饮后舒适特性。


图片


在王德良团队的研究规划中,未来将聚焦于2-4个操作简便的关键指标开发鲜活度试剂条,推动鲜活指数认证,并借鉴日本清酒分级体系建立中国黄酒鲜活分级标准。这些技术演进方向都与黄酒产业前景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科学的定义赋予了产品底气,面向未来的市场战略则为产品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北忠认为,房县黄酒具有优越的产区环境,未来将会与东部的绍兴、北部的代县共同打造中国三点稳固的黄酒产区版图


图片

韩北忠在房县考察期间品尝房县黄酒。


从科学实验室里的微生物研究,到市场前线的用户洞察;从千年传承的酿造工艺,到面向Z世代的创新产品,房县黄酒的成长之路诠释了一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完整逻辑。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与现代诠释。当房县黄酒同时拥有传统与科学、本土与市场、历史与未来,它书写的就不再只是一个产区的故事,更是一个经典产业在新时代的进化样本。


#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 专家组于2025年11月25日-26日对房县产区进行综合考察调研,得出如下考察意见:


图片


房县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带主体(秦巴山地)的东端,为青峰断裂带形成的断陷盆地,万山环抱,百川汇流,形成优越的区域微环境。断裂带上出露的冷泉水矿化度适中,与本地特产支链淀粉含量高的“三寸雪糯”(糯米)共同奠定了房县黄酒酒体甜润的原料基础。


房县黄酒秉承千年传统工艺,采用自然米曲进行多菌种协同发酵,在独特的盆地微气候中,形成了“米香清雅、鲜甜爽净”的典型风格,富含多种活性物质,风味鲜活。


综合评估,房县黄酒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与独特的酿造工艺,以鲜活为主要特征,是中国黄酒体系中风格鲜明、品质优异的代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图片


# 推荐阅读 点击了解更多

1. 一场大会与一瓶黄酒的“出圈”之路

2. 走进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发现“鲜活”黄酒

3. 武当山下,房县人的独门酿酒秘籍




#好酒地理局  #好酒中国行  #房县黄酒


你怎么看房县黄酒?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文中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好酒地理局

【好酒地理局】原创,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投稿/咨询,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