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浓香文酿团队
“一个企业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看不见的部分。”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日本传奇实业家稻盛和夫,他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
在他的著作《成功的真谛》中,他将企业的资本金数额、不动产、技术开发等可以用数字量化的内容称为“看得见”的部分,而那些“看不见”的则被称为企业文化。
“与‘看得见’的部分相比,‘看不见’的部分对经营的影响要大得多。我自己的经历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这一点。”稻盛和夫在书中说。
世界不是孤立的碎片,先进的理念会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下产生“共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看不见”的地方,能否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能否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化、能否将纲领中的内容一一落实,就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格局的“试金石”。
今年7月18日,《共生哲学——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新时期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正式发布,宣告着泸州老窖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3.0时代。
与此同时,与此书相关的讨论也一并到来,从消费者到专家学者,大家都在关注同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共生”?为什么酒行业需要“共生”?共生哲学真的只是一部企业文化纲领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入了“共生”的世界。
何为“共生”
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共生”的力量。
几千年前的《周易·系辞》中就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寥寥数字,可看作华夏文明对“共生”之境的原始叩问。
|“共生哲学” 强调天地万物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整体性关系,认为生命的存续与发展依赖于系统内各要素的共生互动。图源:视觉中国
天地之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共生”理念的哲学内核——它并非简单的共存,而是印证着宇宙万物彼此依存、相互成就这一根本规律。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共生”思想如一条不竭的江河,滋养着历史、文明以及各行各业。酿酒,或许是最能体现“共生”理念的技艺。
“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流传至今的酿酒箴言,道出了中国酿酒技艺中蕴含的“共生哲学”。
中国酒业科学巨匠周恒刚在《老窖泥:微生物异种间的关系》中写道:“某种微生物在某一环境中独自生活,和它与不同种微生物共处于同一环境中生活,情况大不相同。异种间混合培养或共栖时,有着以下复杂的共生关系,即不偏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这是“共生”理念于酿酒这一微观世界的展现。酒醅翻腾之间,微生物群落以互利共生构成酿造之基,天、地、人之间的互动成就琼浆之魂,生态保护与循环理念则保障着这一古老智慧的永续传承。
|泸州老窖持续不间断酿造452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回看泸州老窖的历史,700余年酿造技艺的不间断传承、450余年活态老窖的持续生香,背后都是敬畏自然、遵循天时的“共生”力量。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泸州老窖以最醇厚的方式诠释着共生之道的精神内核。
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看来,泸州老窖此次出版的《共生哲学》,让“共生”上升到了一种更为宽广的哲学高度,打破了此前微观的视角,从五大维度构建起一个宏大的产业共生体:即酿造共生、产业共生、团队共生、厂商共生、企业与消费者共生。
|宋书玉认为,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维度,泸州老窖的共生哲学给予我们超越商业的启示:真正的永续经营,从不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是建立“天地一匠人一消费者一产业”的良性生态循环。
这种理念的背后,是泸州老窖长期文化积累的结果。宋书玉专程为《共生哲学——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作序推荐,他认为,正是因为泸州老窖重视文化战略,才能率先明确“为什么而酿”“为谁而酿”等核心问题,并将文化置于企业愿景、战略等关键位置,从而形成系统且不断优化的体系。
不难发现,上述内容我们分别从宏观视角、微观视角、中观视角对泸州老窖的“共生”做了一个基础分析。因此“共生”是多维度的,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
实际上,泸州老窖对“共生”理念的探索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1999年,泸州老窖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统治酒类消费的是文化”这一观点,随后总结提炼出了“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企业文化内核。
在二十余年的探索中,泸州老窖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仅越发完善,还跳出企业本身,为行业赋予了更多价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将《共生哲学——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称为“一部东方企业文明的启示录”。在他看来,这部企业文化纲领深刻阐述了泸州老窖以“天地同酿”的自然观为核心,将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通过尊重自然规律、依托泸州北纬28度地理优势,构建出“天上(微生物气溶胶)-地下(窖池菌群)-人间(酿造技艺)”的共生系统,实现酒质与生态的协同。
|李后强认为,此书重要贡献是深刻阐述了泸州老窖以“天地同酿”的自然观为核心,将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他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酒业面临深度调整与焦虑的背景下,《共生哲学》将泸州老窖数百年实践系统性总结提炼,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思想,为行业提供了借鉴范本,这是泸州老窖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回看“天地同酿 人间共生”这句话,它蕴含着微生物的微观共生和天地人的宏观互动,也蕴含着物质循环的生态智慧和礼仪建构的社会功能。泸州老窖的企业文化堪称一部流动的“共生”典籍。
为何“共生”
在博弈理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互动模式:零和博弈、正和博弈。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利益分配方式的不同,一种是“此消彼长”,一种是“共同增长”。
|2025年3月2日,2024-2025泸州老窖年度经销商表彰暨营销会议提出,始终践行“客户即团队”理念,秉持“服商、扶商、护商、富商”发展思路,坚持与广大客户一同创造价值、收获财富、发展事业——这正是践行《共生哲学——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中打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零和博弈的直接体现。
零和博弈是指各参与者的得益之和固定为零的特殊情形。由于各方得益之和是固定的,一方之所得必是另一方之所失,所以参与博弈各方本质上就是对立的,各类竞争激烈的竞技比赛,就是零和博弈的直接体现。
但在其他领域,零和博弈存在着一些隐患。以酒行业为例,在零和博弈的模式下,假如厂家的利益从1变为2,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各变为0.5。这种利益对立会加深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矛盾,诱发企业间的不良竞争,最终损害整个行业。
而“共生”理念破解了零和博弈式困局。在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委员协会副理事长朱思旭看来,泸州老窖以“共生”为文化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共存、共荣、共创、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模型,是对“零和博弈”的全方位超越。
历史上,无论是以泸州老窖先辈的温筱泉、李华伯、李青林为代表的“实业报国”精神,历经700余年、24代人品质如一的“名酒精神”,还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浓香文化传播的“黄埔”精神,敢为人先、创新突破的“灯塔”精神,等等,都包含着泸州老窖“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抉择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慷慨,这些精神和实践,都离不开“共生”理念的驱动。
因此,“共生”是行业趋势的必然,而泸州老窖成为“共生”理念的首创者、践行者,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下的必然。
“泸州老窖就像一所‘大学’,为浓香型白酒的普及和中国白酒人才输送做出很多贡献。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开放和包容,才能够形成如今的‘共生’理念。”宋书玉说。
如他所言,共生理念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的持续性积累。这种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仅对泸州老窖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也为整个行业再次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这种示范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市场销售层面。
伴随着《共生哲学》的发布,首部系统阐述泸州老窖营销文化理念体系的书籍——《共生营销——泸州老窖营销文化实践指南》也同期面世。
|秉承“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企业哲学,泸州老窖将营销使命升级为“为消费者斟添愉悦”,营销愿景升华为构建消费者、客户、员工共生共赢的生态链,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系列行为准则。
这本书系统提炼出了全新的泸州老窖营销文化理念体系,围绕消费者、客户、员工三大主体,以“共生”为关系内核、“共赢”为价值目标、“生态链”为实现路径,通过跨行业协同拓展朋友圈,推动泸州老窖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这不仅是泸州老窖“天地同酿,人间共生”企业哲学的战略延伸,也是共生营销思想在实践中的具象表达。如泸州老窖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彪所说,它的诞生,是全体泸州老窖营销人对“从哪里来、凭什么能、向何处去”的铿锵回应,是对未来泸州老窖营销征程的坚定指引。
|泸州老窖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彪以《聚共生之力 擎同心之旗》为题,分享了营销使命、营销愿景、营销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等核心理念,对泸州老窖营销人“从哪里来、凭什么能、向何处去”进行了铿锵回应,致力于为消费者增添愉悦,为客户创造价值。
回看白酒行业的历史,从“产能竞争、广告竞争、渠道竞争、品牌与文化竞争”再到如今的“全方位竞争”,市场格局转变、消费者需求多元、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集结,焦虑与兴奋共存……
在这个一切皆有变数的时代,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营销指南,不仅是泸州老窖自身的财富,更是推动白酒行业持续向好向前发展的动力。
“命运共同体才是可持续的商业未来。”朱思旭说。在泸州老窖持续二十余年的探索和不遗余力的引领下,一个以“共生”为核心的酒业共同体正蓄势待发。
向何处去
当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当“让世界品味中国”的广告语闪耀纽约时代广场,源自北纬28度的浓香,在酒香氤氲间架设起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桥梁,而这背后的力量来源于文化。
|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纽约站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白酒企业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泸州老窖“共生哲学”,到“茅台玖章”“五粮液和美研究报告”“汾酒企业文化手册”……中国企业对于文化与品质的表达,正在改写着中国酒业的精神命脉。
这些文化纲领的精神主旨或许并不相同,但都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朱思旭认为,中国酒企在文化建设上已经突破了单一视角,呈现出系统性思维。以泸州老窖为例,其文化建设涵盖历史、环境、员工、消费者、经销商、行业、社会等多个层面。
|朱思旭提出,“共生”作为实现行业进步与社会发展共存、共荣、共建、共创、共和、共享、共赢的核心逻辑与底层哲学,未来更值得在此坚实基础上持续深化与弘扬。
所以,泸州老窖能够在行业内提出“统治酒类消费的是文化”“中华文化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智慧是一杯国窖1573”“品牌引领、品质立基、文化铸魂”“十年品牌靠营销、百年品牌靠品质、千年品牌靠文化”等系列一脉相承的理念。这其中,正是文化的力量成就了泸州老窖的不竭动力,而“共生”是这股力量的核心。
近年来,泸州老窖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白酒文化走向世界。从携手国际顶级赛事,到开展“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从亮相巴黎“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等国际盛会,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白酒品鉴会……
如今,泸州老窖营销网络已从亚洲发展到了北美、澳新、南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浓香承载的中国酒文化飘香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中国白酒找到“通用语言”,拉近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距离。
宋书玉认为,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中的“共生”智慧,正是打破西方文化霸权、重塑中国品牌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利器。
泸州老窖主动输出中国的酒礼、酒器和酒道,以海外活动引发国际圈层的共鸣等行动,绝非文化符号的简单输出,而是用超越文化壁垒的“共生”理念,去提升中国白酒的国际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形象。
|2024年,一场名为“你好!中国”的旅游推介会在法国巴黎布朗尼亚宫举办,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的盛大献礼。泸州老窖旗下超高端白酒品牌国窖1573携手中国花丝镶嵌技艺创作的“品味中国年”系列宫灯作品亮相。
“共生”的贡献远不止酒文化的传播,它还是东方智慧的代表。李后强分析,“共生”不仅融合了“做事先做人”“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美与共”等传统理念,也整合了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管理精髓。
其承载的诚信精神、生态伦理、工匠信仰等理念,证明了东方智慧非但无需仰视西方,反而正在定义未来文明的高度。
与西方哲学传统中某些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相比,东方智慧更擅长在差异中寻求“和而不同”的共处之道。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这恰是共生智慧在文明交流中的生动演绎:它不谋求消除差异,而是致力于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构建和谐整体。
面对单边主义、文明冲突论等全球性挑战,这种强调包容共生的东方智慧,为人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三种思路”。
“‘共生’不仅做到了对中国‘和合文化’的演绎与升华,还将传统语境中的‘和气生财’‘和为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表达,在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思路的同时,也在吸引着西方关注东方智慧。”李后强说。
因此,《共生哲学——泸州老窖企业文化纲领》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家企业的文化纲领,它更是一部“中国商业文明启示录”。
泸州老窖以真实可溯的实践证明——当商业文明植根于“共生”哲学,便能超越地域界限成就永恒价值。
泸州老窖秉承 “天地同酿,人间共生” 为内核,将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从窖池中微生物的“共生协作 协同产香”到构建酿造、产业、团队、厂商、消费者五大共生维度,打破零和博弈,再到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推动文明互鉴,让 “共生” 成为连接自然、产业、社会与世界的纽带,助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力量,成就了泸州老窖的发展格局,也成为东方商业文明的启示录,印证着 “看不见的部分” 对企业乃至行业的深远影响。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