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如果你去到过泸州老窖,在泸州老窖企业文化展厅陈列的各类酒器中,一件乳白色粗瓷制造,书写有“三百年老窖”的包装酒罐尤为吸睛,其背面落款为“豫记温永盛曲酒厂”。

以上信息,不仅折射出泸州老窖悠久的酿酒史,还牵扯出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情谊。

故事的主人翁正是民国教育家章士钊与泸州老窖后人温筱泉。

抗战时期,中华大地遭到日寇洗劫,章士钊特意借道和平安定的泸州,与老友温筱泉重晤。

酒筵上,章士钊畅饮三杯老窖酒后,诗如泉涌,写下《答筱泉并谢见赠旧窖名酒》:“名酒善刀三百岁,旧得分尝。”

两个志气相投的义士于泸州相逢,共同商讨实业救国,机缘巧合之下,成就了泸州老窖在动荡岁月的历史传奇。

图片动荡时代下的风云际会

1881年,章士钊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据《章士钊年谱》记载,父亲章炳麟是一位饱学之士,经常给他讲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图片|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民国时期,他曾经担任过段祺瑞的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新中国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委员,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长。图源:泸州老窖博物馆

家庭环境的熏陶,封建正统的传承,使少年时期的章士钊把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能通过科考登上仕途。

但随着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签订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中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章士钊思想也随着世纪之交的变局而产生转折。

1901年,章士钊离家赴武昌求学,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同寄读于两湖书院的黄兴。后者的鼓动,使他放弃了以文字安身立命、登科入仕的志向,转发开始关注国家的政治命运,逐步走向革命。

1903年,22岁的章士钊在上海参与创办《苏报》,不惜赌上身家性命重组机构。上任伊始,他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对报纸进行大胆改良,使之成为一家鼓吹“排满”革命的刊物。

《苏报》案发后,章士钊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结识了孙中山等一众知己,并参与组建华兴会,革命热情达到顶峰。

彼时,章士钊深感有必要向国人介绍孙文,于是着手编纂《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此书一经出版,立即风行全国,成了宣传革命的重要著作。

在进行文字翻译时,章士钊因日语水平有限,贸然将“中山”作为孙文的名,而与其姓连缀称孙中山。从此,孙中山这个名字流传开来,逐渐定型,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

图片|图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孙中山曾称赞章士钊 “笔锋犀利,见识独到”,肯定其在舆论界的影响力;章士钊则认为孙中山是 “近代中国革命的旗帜”,敬佩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图源:视觉中国

1911年,听闻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章士钊不胜欣喜,史载其“废卷东弛驰,涉东抵宁”,毅然决然放弃只剩一周就可以拿到的学位,欣然回国。

回国后,章士钊受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慷慨激昂的演讲,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政体,而在于国民素质。

民国政府成立后,章士钊当选为民国国会议员,获得了商议国事的权力。任职期间,章士钊结识了同为国会议员的温筱泉。

温筱泉,字翰桢,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清朝初年迁居泸州的酿酒世家温氏家族的后人。

图片|温筱泉(1870-1961),字翰桢,泸州人,清末举人。温筱泉曾是同盟会会员,曾任川南军政府副都督,后回乡继承祖业,以个人名义改“豫记”为“筱记”,定名为“筱记温永盛作坊”。

温家精于货殖商道,祖父温宣豫,父温玉坡,经营祖业温永盛作坊,使泸州大曲酒远销长江中下游及华中、华北一带,成为巨商。

但青年时期的温筱泉志不在此,他与泸州翰林院孔目、咨政院议员万慎结为莫逆之交,常诗酒唱和,志向宏伟。

蜀中名士万慎在《山憨山房杂著》赞曰:“筱泉少年倜傥,有远志,能为诗,古文辞,峣然而与古作者会。人亦磊落抗往,魁岸迈流俗,故历任都督皆赏异之,谓长于交际且有应变之才。”

早年的温筱泉并没有继承酿酒祖业,而是凭借过人的文采走上仕途,并颇有建树。

1902年,32岁的温筱泉考中举人,后担任川南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在川南学堂任职期间,他与许多拥有先进思想的教师碰撞交流,“革命”意识悄然萌芽。

图片|图为川南师范学堂旧影

1912年,温筱泉正式加入同盟会,因深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国人缺乏文化知识,尤其是封建礼教束缚下妇女不识字,影响国民素质提高,遂大力推崇教育救国,与同盟会会员陈漱云创办川南女子师范传习所,并以此作为同盟会活动基地。

1913年4月,北京政府成立国会,温筱泉当选为首届众议院议员,并担任民国国会议员,他提出希望通过教育来改造中国。

但在北京议政期间,温筱泉目睹军阀把持大权,北京国会无力维持统一的现状,认为所谓议会不过是政客们玩弄权术的幌子,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根本不能实现,于是逐渐对官场心生厌恶。

图片|泸州老窖博物馆中的章士钊与温筱泉

在一众革命志士中,温筱泉与章士钊志趣相投,二人经常在一起谈政论学,商讨如何更好推进“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行动。

受到章士钊的亲身影响,温筱泉萌生了返回泸州操办实业的想法。

1913年,温筱泉辞去在民国政府的官职,回到泸州老家,全心经营祖父传下来的温永盛作坊,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他借鉴张謇等人的近代企业管理经验,对“豫记温永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加强了生产管理,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他借鉴现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创立品牌,将“豫记温永盛”更名为“筱记温永盛”,重点培育祖父温宣豫推出的“三百年老窖大曲”,使其成为温永盛作坊的高端品牌。

而章士钊则应陈独秀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主讲逻辑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及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皆是受到他的举荐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4年至1937年,章士钊先后担任上海法学院院长、北京明德大学校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上海法政学院校长。任职期间,他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认为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推行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

其主张既有保守的文化根基,又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色彩,与同时代的教育家(如蔡元培、胡适)相比更显调和折中,而非激进变革,促使近代学术教育朝着稳健的风气转换。

图片《游泸草》

一别二十年,沧海桑田,温筱泉归饮泸州,以酿酒世家,在城南营沟头经营三百年温永盛作坊。

此时的抗战已近尾声,章士钊应丰都门人冉仲虎之邀前往峨眉山避暑,舟行至泸州,却为江城的山水文脉所羁,停留月余,与地方人士张熙午、温筱泉等盘桓,成诗63首,印为游泸草一册,今泸州市图书馆有孤本藏存。

图片|泸州市图书馆藏《游泸草》

泸州的地理形胜,叩动了章士钊的沉寂已久诗心。他以南宋报恩塔(白塔)为坐标,勾勒江城天际线。这座高33.2米的砖石塔,历经六百年风雨,曾是杨升庵笔下的“江阳八景”之一。

图片|1943年,章士钊来到泸州城中开福寺内,立于报恩塔前,听闻南宋泸州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建塔的故事后,深受触动,吟诵《题报恩塔》五言诗一首。图源:视觉中国

章士钊夜宿塔畔,听“宵深万籁静,惟闻铃语朗”,铃铎声里,他不仅看见塔身斑驳的铭文,更触摸到南宋孝子冯楫为母祈福的初心 ——“千载无母人,临江叹漭泱”,与历史的共情,在塔影波光中交织。

城外的茜草坝,则成为章士钊丈量泸州的脚步。他沿沱江而下,见茜草芳洲,顾盼清狂极”。章士钊诗中所写的船只南来北往的茜草坝,早在宋代,便是少数民族交易的茶马市场,有专门的茶马官来负责管理茶马贩卖与课税,到了元代时期,凭借三面环水一面背山的地理形态,发展为州治中心,现如今渡口的古老与江岸的生机形成张力。

图片

泸州在民国时称泸县,章士钊在泸县时,恰逢当地满街燃灯唱戏,门人冉仲虎告知他这是庆祝土地生日,此风俗在其他县并不常见。

章士钊对此深感新奇,遂以《鹧鸪天・泸县满街燃灯唱戏,仲虎谓是庆祝土地生日,他县所无》一词记之:“专城漫说芙蓉主,未抵泸州土地尊。”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凝视,延续了他“以诗存史”的自觉。

与历代文人一样,章士钊也对泸州的荔枝如痴如醉。他与当地士绅泛舟江上,见两岸荔枝红透,即兴感叹:“杜公晚岁过泸州,怪绝会无一字留。”

图片|图为泸州合江荔枝。历史上,杜甫在离开泸州后,曾创作了《解闷十二首》,其中一首写道:“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掩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回忆起在泸戎两地采摘荔枝的经历。图源:文旅泸州

《游泸草》还暗藏着解码泸州的文化密钥。章士钊注意到“小市渡头”的舟楫往来,在《临江仙》中记录:“聊将小市当并州,心如边马急,词带塞鸿愀。”重现了宋代“西南要会”的商贸盛景。他笔下的“双江千里得一束,岷江居左沱江右”(酬袁县长守成招游忠山》)、“方山似广舆,四角真不掩”(《与岳阳守成仲虎伯鹰同登方山至老云峰而止》,既是地理写生,更是对泸州“两江环抱、三山鼎立”城市格局的描写。

当山河破碎时,对一座城肌理的细致描摹,恰是对“中国”最具象的守护。

图片|图为泸州忠山公园。在时任县长袁守成等人的陪同下,章士钊游览了忠山,并写下了《酬袁县长守成招游忠山》和《江山平远堂怀赵樾村先生》两诗,诗中不仅对忠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行了描述,还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家国遗恨。图源:视觉中国

冉仲虎在序言中记:“此邦贤士大夫,闻先生之来,识与不识,皆欣然愿迟其行。”章士钊每到一处,泸中士子竞相拜见,已然成为地方文化事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章士钊在《游泸草》中重构了泸州的“文人谱系”。他不仅追怀杨升庵的“江阳八景”诗,更在《游峨不成示仲虎伯鹰并柬李春翁》中致敬宋代诗人张黄庭坚“拙溪荒涧隔,云谷蜀风阻”。这种对前代文人的召唤,实质是在战乱中建立文化谱系的连续性。

同行的潘伯鹰,既是诗友也是见证者。章士钊乘船路过江津时,遥望康庄,对陈独秀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触景生情道:“我是江阳山上客,怕嫌闻笛失寻邻。”(《过江津怀独秀》)潘伯鹰同历此景,应声相和道:“平生向俦,咨嗟意弥襟。”这种唱和不仅是以文会友,更是对革命志士的惺惺相惜。

图片|泸州的秀丽山水吸引了章士钊,让他流连忘返,以至于暂忘行程,沉浸其中并以诗抒情。图源:视觉中国

这座收留了战时文人的古城,最终成为章士钊诗词中最温润的记忆。

《游泸草》问世后,章士钊弟子冉仲虎应邀为诗集撰序:“先生爱其人情之厚,风物之美,为之唱酬匝月,兴尽乃返。”现如今,当我们重读这些浸满江阳风月的诗篇,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文人的游踪,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在战火中坚守的文化血脉,在风月中延续的诗性精神。

报恩塔的铃铎依旧,而章士钊的《游泸草》,早已成为泸州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让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听见江声里的诗心荡漾。

图片泸州大曲天下传

就在章士钊即将辞别泸州之际,温筱泉以老友的身份,邀他到酒坊做客,馈以三百年老窖大曲酒。

二人借酒抒怀,一同回忆在北京的峥嵘岁月。

秋风又拂古泸阳,重问高人水一方。

闲与傅眉成诵读,老如姚鼐好文章。

早年佩服名难及,乱代经过谊可忘。

名酒善刀三百岁,却惭交旧得分尝。

《答筱泉并谢见赠旧窖名酒》

诗中“傅眉”常被用来指代贤淑的妻子,而“姚鼐”则是清代桐城派的文学名家。章士钊以此二典入诗,意在赞美老友温筱泉,这位辞官归乡后投身酿酒实业、且家庭美满幸福的贤达。

其中“善刀”一词,源自《庄子》中“庖丁善刀而藏之”的典故。此处“善”为修治、擦拭之意,整句是说庖丁解牛完毕后,将刀仔细擦拭干净,妥善收藏起来。

因此,“名酒善刀三百岁”便可理解为,温家老窖所酿的名酒,如同那柄被精心珍藏的宝刀一般,历经三百年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珍贵。

当时陪同章士钊的书法家、律师、教授潘伯鹰也作了一首《会饮江阳席上作》,其中“温家酒窖三百年,泸州大曲天下传”的诗句广为流传。

图片|温永盛大曲酒

由于温筱泉的儿子也陪同会饮,章士钊又赋一首《酬温曲先见赠长句》

金荃第一属君家,远叶依然旧八叉。

人似刘伶携自堕,句如张翰咏黄花。

培成诗集书千卷,闲透生涯水一涯。

名德文章都有种,雪堂遥对小川斜。

《酬温曲先见赠长句》

这是赞誉温筱泉父子有着先祖的诗文才华。刘伶、张翰都是文坛名流,且酒量高雅。“雪堂”指苏轼在黄州的房舍,意为把温氏父子比作苏氏父子,这是对温家父子的很高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章、潘二人所作之诗中皆提到了“三百年老窖”。在赞叹窖酒之美外,从另一角度,对温永盛老窖酒的悠久历史作了旁征。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这是中国酿酒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

泸州老窖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总结探索了“配糟入窖、固态发酵、酯化老熟、泥窖生香”的一整套大曲酒工艺技术,并就地取材始建泥窖酿酒,形成了“千年老窖万年母糟”“老窖酿好酒”的浓香工艺精髓。

图片|州老窖持续不间断酿造452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此后,泸州大曲经历了从“舒聚源”到“温永盛”的百年创业史,其间充满了竞争拼搏的艰辛,最后在数百家作坊中脱颖而出,以“窖老者尤清洌”闻名。至温筱泉一代,已有三百年余。

温永盛作坊窖池群规模庞大,工艺精湛,是当时泸州酒业的代表。《泸州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温永盛兼营红毛烧酒、元油(酱油)和糕点三种产品,颇有名气。”

图片|民国时期,温永盛作坊打出的商标。

民国初年,日本的东亚同文会曾组织成员对中国社会展开调研,据当时的调研组成员记载,温永盛酒厂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酒企。

1915年,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温永盛老窖大曲酒远渡重洋,一举摘获金质奖章。

图片|1915年,泸州老窖获得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于此,一坛酒,开启了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先河。

图片|《泸县一览》曾详细记载了温永盛作坊在清末民国时期所获的国内国际各个奖项,叠获巴拿马、纽约、伦敦各地褒章奖状。文献中还记载温永盛作坊“历年三百”“世界驰誉”。

民国时期,四川由于交通不发达,酒的销售除少量瓶装外,大多以散装为主。其长途多为水路贩运,销往附近场镇的酒多由挑夫和人力车承担。

因此,酒的装具要以不渗漏,便于长途运输和储存为佳。一般以陶器为主且多为坛装,同时篾制酒笼也较为普遍。

为了方便运输,泸州老窖采用降色土陶罐包装和多层油纸密封,并在罐口处系上麻绳。放置在颠簸的轮船上,不易倾斜摇晃。潘伯鹰诗章的“绛封小罐绳绕缠”,正是对这种包装方式的生动写照。

图片|民国时期,文献记载一高档餐食店售卖温永盛曲酒。

这在当时的酒类包装中别具一格,成为泸州老窖能够远销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自晚清开始,西方科技知识的引入,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知识等,让传统酿酒技术发生巨大变化,机械化大规模替代人力,使得酒的质量更有保障,由此带动酒的产量大幅增加。

图片

然而,四川的酿酒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仍然停留在初始发展阶段,未出现机械化生产,酿酒全为手工生产。许多酒厂因劳动强度大、规模小、技术有限而被洋酒取代。

而泸州老窖的独特的酿造工艺和窖香口感是洋酒所不能代替。

图片|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

即便外国产品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倾销力度,但对泸州大曲酒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四川酿酒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泸州老窖先后举办了数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培养了数万名核心技术骨干。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名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受益于泸州老窖的支持。无论是技术的传播还是人才的培养,泸州老窖都“倾囊而授”,成为酒界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图片

回到故事最初,抗日战争爆发后,章士钊从香港辗转至重庆,并成功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此后更是连续担任第二、三、四届参政员,坚持为教育救国奔走呼吁。

而以温筱泉为代表的泸州老窖作坊主,不仅是一代酿酒大师,更是实业救国,回报社会的践行者。

一座酒城,一杯泸酒。动荡时代下,章士钊与温筱泉于泸州际会,经过近代革命的洗礼,二人已然成为坚忍不拔的革命志士,而泸州老窖更是成为抗战时坚持到底、实业救国的民族工业缩影。

参考文献:

[1]苟君.章士钊与潘伯鹰的诗书交往[J].荣宝斋,2024,(02):260-265.

[2]翁兰.四百年老窖酒史与泸州老窖酒瓶及章士钊咏老窖诗二首浅议[J].四川文物,1993,(01):68-69+2.

[3]章士钊、潘伯鹰.游泸草[M].泸县县政署

[4]四川省泸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泸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5]袁景华.章士钊先生年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1.

[6]刘志翔.泸州老牌名酒天成生大曲[G]/泸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1989.

[7](日)东亚同文会.中国省别全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精华观点集萃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展厅展陈文物“温永盛三百年老窖大曲”酒瓶,见证了章士钊与温筱泉从革命同仁到实业盟友的深厚情谊。二人初识于民国议会,温筱泉受章士钊影响毅然返乡,将"温永盛"老窖发展为民族品牌;抗战重逢时,章士钊以《游泸草》的诗笔记录泸州文化风貌,温筱泉则以“筱记温永盛”品牌躬身践行实业报国理想。这段情谊超越了个人际遇,成为民族工业在存亡之际坚守文化自信的缩影。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并收藏、分享文章链接后,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对章士钊教育救国与温筱泉实业救国的感悟,我们将优选评论点赞量前三的读者,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品鉴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