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浓香文酿团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一位大儒心理的真实写照,以儒家思想为支撑,立志继往开来,为天下百姓构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并开创太平盛世。
这四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脱胎于《横渠四句》,作者为北宋思想家张载。他亦以身作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无数怀揣理想与抱负的知识分子前行的道路。
同时期,亦有一位泸州的地方官志存高远,惠及一方,铺垫出泸州酒业数百年不衰的引子。

翻开北宋眉山籍诗人唐庚的诗词集,便发现他曾不吝笔墨,用有声有色的文字描绘出泸州产业的繁盛:
“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码头船只争凑,水岸荔枝飘摇,街上车水马龙,家家酿酒飘香,好一派宜居景象!而这种遍地流酒的气象能够绵延至今,得益于一位地方官的“不按套路出牌”。
900多年前,一位官员提举潼川路刑狱公事,辖地包括今四川东部、重庆西部及云南北部部分地区,酿酒大户泸州赫然在列。

新官走马上任,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有热心的人向其献上一计:何不在泸州、叙永二地征收酒类的专卖赋税,如此一来,每年可有二十万贯的经济收入。
这种“酒类专卖制度”,在当时称为“榷酒”,也称“榷酤”,指国家对酒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实行全面垄断,禁止私人涉足酒类相关业务。
也就是说,没有“许可证”,个人酿酒和售卖都是“非法”的。对泸州这种家家酿酒且酒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城市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但从国家角度出发,此种国家垄断模式之下,可以提升酒类产品的价格与利润,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能够调节酒的生产与销售。
天平的两边左右为难,是要填满国库,还是填满百姓的荷包?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后期为增加酒课,各地纷纷设立酒务,督办酒税的收取。
据《宋史》记载:“太宗即位,以赦复授旧官。时初榷酒,以承恭监西京酒曲,岁增课六千万。”天禧末年,酒税收入为1017万贯,而同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为6000万贯,酒税就占了其中的1/6。在南宋高宗时期时,浙江一带的酒税就由北宋时期的48万贯增加到300余万贯。

面对高额的GDP及政绩“诱惑”,这位官员选择了更难走的一条路——保住百姓的利益,道“先朝念此地夷汉杂居,故弛其榷禁,以惠安边人。今之所行,未见其利”。
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曾记载,在宋代,今四川省江安、长宁、兴文、叙永诸县一带虽然每年刀耕火种,但由于气候温热,无霜期长,土地肥沃,“稻粱皆再熟”,一年有两季粮食作物,农业经济已经比较发达。

充足而富余的稻谷,为古代泸州、黔边地区的酿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且泸州处于西南边陲,自古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各民族都会自酿美酒,在集市上售卖、交换。一旦施行酒类专卖,便会演变成束缚地方经济发展的枷锁,还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造成边地的动荡。
所以,这位官员大胆地上书朝廷,建议放宽对泸州的榷酒禁令,允许民间酿酒。
幸运的是,这一为民请命的提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泸州因此得以在酒类专卖制度的夹缝中,保留了民间酿酒的传统,流转为今日的浓香之源、魅力酒城。
这位造福一方的“叛逆”地方官,就是蒲卣。
更为有趣的是,“卣”本身就是一种酒器。
这种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由青铜制成,用以盛酒,常与尊组合使用。卣的器型变化较多,一般为椭圆形,也有圆筒形。
当你在博物馆看到一个椭圆大腹,细颈有盖,有圈足、盖和提梁的青铜制品,那便是卣无疑了。
或许从起名开始,蒲卣与酒的缘分便一键绑定。
《宋史》之中,记录蒲卣生平的文字有限,但仍可以从百字之中,窥见这位正直善良的官员成长路径。
附《宋史》原文: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蒲卣传》
蒲卣,字君锡,阆州人。母任知书,里中号“任五经”,卣幼以开敏闻。中进士第,历利州司户参军、三泉主簿、知合江金水县。通判文州,有献议者欲开文州径路达陕西,卣言:“洮、岷、积石至文为甚迩,自文出江油,邓艾取蜀故道也。异时鬼章欲从此窥蜀,为其阻隘而止。夏人志此久矣,可为之通道乎?”议遂塞。
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湖北、京西常平。崇宁均田,转运使以用不足,将度费以定税,卣曰:“诏旨所以嘉惠元元尔,初不在增赋也。”宛、穰地广沃,国初募民垦田,得为世业,令人毋辄诉,盖百年矣,好讼者稍以易佃法摇之,卣一切禁止。有持献于权贵而降中旨给赐者,卣言:“地盈千顷,户且数百,传子至孙久,一旦改隶,众将不安。先朝明诏具在,不可易也。”朝廷是其议。
提点湖南刑狱,知鼎、辽、陇、宁四州,复提举潼川路刑狱。有议榷酤于泸、叙间,云岁可得钱二十万。卣言:“先朝念此地夷汉杂居,故弛其榷禁,以惠安边人。今之所行,未见其利。”乃止。累官中大夫,卒,年七十二。
论曰:《传》曰:“尺有所不逮,寸有所不覃。”观二张之理郡,郑仅之守藩,宇文父子之便边粜、革马政,许几、程之邵之经制财运,蒲卣之议税榷,皆有可称道。若阁之固宠于花石,而龚原、崔公度主王氏学以谄事安石,则搢绅所不齿也。
一场科举考试,令之进士及第,也开启了蒲卣的仕途生涯。
他曾历任利州司户参军、三泉主簿、合江金水县知县等职,足迹遍布川蜀大地。每到一地,皆以民为本,心系百姓冷暖,致力于地方经济的振兴与民生的改善。
|北宋时,三教堂系的蒲虞衣,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考中进士。后来捐资在宝玉山(今南充市一立镇境内)设馆授徒,再后来隐居在阆中。蒲虞衣的5个儿子蒲显道、蒲之道、蒲竝、蒲冲、蒲卣,也都是进士,历来有“五子登科”的美誉。图源:视觉中国
崇宁年间,朝廷推行均田制,地方转运使因财政困窘,意图增加赋税,以解燃眉之急。
蒲卣坚决反对,并据理力争,直言朝廷政策应以惠民为本,岂能因一时之困而加重百姓负担?最终,他的言论打动了朝廷,避免了百姓的额外负担。

可见不止泸州一城因为蒲卣受惠,而他当时的“一念”,不仅为泸州酒业的发展争取了政策上的宽松环境,更为后世泸州酒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蒲卣的名字,将与泸州酒业的辉煌历史一同被后人铭记。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也在泸州酒业的历史长河中永续流传。
有宋一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繁荣,四川地区酒业经济随之发展,也产生了多种“榷酒”样态。

唐朝元稹曾在《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一文中提到,中书门下奏报,依据杨於陵等人的提议,建议将天下两税、榷酒、盐利等税收,全部以布帛丝绵等实物作为缴纳方式,不再征收现金。
这条记载,成为唐朝时期中国已经实行了“榷酒”制度的佐证。
《说文》中将“榷”解释为“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也”,宋人王观国进一步将之解释为“以木渡水曰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

由此观之,这种酒类专卖制度,实为稳定增加国库收入的一项经济政策。它由禁酒制度演变而来,最早开始于汉武帝天汉三年。
名酒遍地流芳的四川地区,无疑是实行“榷酒”制度的最佳地域。
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中写道: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四川的土地天生便有滋养粮食的禀赋,也为酿酒提供了基础供给。到了宋代,四川的酿酒业更加发达,同时实行了多种“榷酒”制度。
其一是榷曲制。
与榷酒类似,官府垄断了造曲一事,但是并不禁止民众酿酒和售卖。即由官府设“曲院”造曲,酒户再从曲院买曲酿酒,在官府与民间之间巧妙地权衡利弊,亦有学者称这一制度为“官曲民酿制”。

有意思的是,由于酒糟可用于制醋,因此朝廷也将酒糟售卖百姓获取余利。
这种制度一端承载着官府的利益,一端托起民间的需求。而当曲价过高,不便于民,二者关系就会失衡。
其二为万户酒制。
这种制度具有三种形态, 一为不榷、不禁也不税,二是由民间均摊榷酒钱,三是带有税酒性质。

就四川地区而言,主要是第一种和第三种,宋人曾巩所说“闽蜀之地,则取其税而不禁其私”,指的就是税酒。
四川的部分偏远、汉夷杂居之处,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实行万户酒制,如川东夔州路“官不榷酒,不禁茶盐”。太平兴国七年后,在四川的夔、达、开、施、泸、黔、涪、黎、威州、梁山、云安军等地不禁。
蒲卣执政时期的泸州地区,或许实行的就是万户酒制。
万户酒制可以视为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因地制宜”,许民自酿,在特殊地带进行政策“松绑”,沉睡的酿酒生产力也随之苏醒。
其三为买扑制。
|买扑,是指民户以竞争方式承买官府的各种经营性企业和税场的经营权、收税权,类似于近代的租赁承包经营。酒业买扑,则指民间人士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酒的承包权。北宋时期的买扑制自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开始实施,令买扑坊务者收抵当。
买扑类似于现代的“竞标”,户民以竞争方式,承买官府的各种经营性企业和税场的经营权、收税权,也可理解为租赁承包经营模式。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买扑制几乎涵盖了所有盈利高的行业,酒业便是其一。朝廷在酒务获利少的地方以买扑取代官设酒务,以此最大程度地攫取酒利,同时平衡禁榷制度对百姓的影响。
最后还有隔槽法。
北宋以来“川峡不榷酒,河北不禁盐”的局面在南宋初年被打破——为了解决京师钱帛和边防军粮的急需,缓解财政压力,南宋朝廷“随时增课,名目杂出”。课,即赋税。

此举废除了买扑制和官卖制度,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并提供酒坊、酒曲及酿酒工具,酿户纳米酿酒,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府只需按酿户所输米征税。
换言之,酿户想得到酒,需要自己出酿酒材料和酒税,工具、场地皆由官府统一提供,规范化的同时,也保证了赋税的稳定缴纳。
不断变化的榷酒政策,折射出国情的更易。而百姓生计也被纳入统治者的考虑范畴之内,若只顾及酒课利益,罔顾百姓的意见,就会造成酒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正是蒲卣所坚持的“不榷酒”政策,让泸州在复杂的榷酒制度下,获得了宽松的酿酒环境,为泸州成为一座酒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蒲卣当年对酿酒的驰禁,显然得到了后续继任者的延续,才让泸州酒业历经数百年不衰,依旧风华绝代。
不破不立——无论酿酒技艺的代代传承,还是地方酒风酒俗的文化延续,无不如此。
得益于宋代泸州酒业的休养生息,在宋元中国白酒技术变革跃升的关键时期,酿酒业已然十分繁荣的泸州迅速成为技术引领者。
《宋史·食货志》载:“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谓之小酒,自五钱至二十钱,有二十六等;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自八钱至四十三钱,有二十三等……”
根据记载可知,宋代的泸州演进出了中国白酒历史上最早的蒸馏酒“大酒”。
小酒和大酒分别是什么?
所谓“小酒”,为糯米制成,又叫“酒米”,分类上属于米酒。
用糯米制酒而非高粱,也有科学依据。

古代的四川在春天到秋天的时候气温较高,酵母菌等微生物适宜繁殖,此时上年收获的高粱已经消耗完,没有余粮酿酒,所以选择了糯米为酿酒主料。
小酒发酵和老熟的周期都很短,无需陈酿储存,为传统发酵酒,酿制和发售模式灵活机动,“随酿随卖”。
而慢慢的,一种用高粱谷物做原料,经下料、蒸馏糊化、拌曲发酵烤制出来的酒出现了。
这种酿造方式更为复杂的酒,经过“酿”“蒸”,还要再存储半年,对应着《宋史》中记载的“候夏而出”。待其挥发部分物质,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

这就是与小酒相对的“大酒”。
经过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乙醇浓度高,酒的色、香、味都超过了小酒,价格也随酿制时间“水涨船高”。
据专家考证,大酒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等方面都已经与今日泸州酿制的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
从酒文化的传承脉络和生产技术的传承关系考察,它或许就是后来泸州老窖大曲酒的早期形态,是今日泸州老窖酒的宗源所在。

时间流转,来到了元泰定年间,泸州人郭怀玉发明“甘醇曲”,中国白酒自此揭开了大曲酒时代的崭新篇章。

及至明万历年间,同样是泸州舒承宗开建国宝窖池,总结出一整套“泥窖生香、续糟配料”浓香酿造技艺,开办舒聚源作坊,最后发展至今天的泸州老窖,香飘寰宇。
如今的世界样态,皆为过往选择的延伸。或许当年的“蒲卣之议榷酤”,私下鼓励民间酿酒,正是如今泸州老窖24代、700余年的酿艺庚续、代代传承的引子呢!
1.宋朝泸州的大酒属于蒸馏酒,酿造工艺复杂,需经过多次发酵和蒸馏,酒精度较高,口感浓烈。小酒则是发酵酒,工艺相对简单,主要通过糯米发酵酿成,酒精度较低,生产周期短。
2.蒲卣改革了传统的酒税征收方式,采用"按量计税"的方法,根据实际产量征税。这种做法既保证了税收,又避免了过度盘剥,体现了其执政智慧。
3.蒲卣到任后,并未强行禁止少数民族的酿酒活动,而是允许其保留传统的酿酒工艺和饮酒习俗。这一举措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成功经验对今天的边疆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多选题】北宋官员蒲卣的举措对泸州酒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蒲卣及其时代背景的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蒲卣认为泸州汉夷杂居,若推行酒类专卖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威胁边疆稳定,于是上书朝廷建议放宽泸州“榷酒”禁令,最终被采纳,这为泸州酒业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B.宋代四川地区的“榷酒”制度主要包括榷曲制、万户酒制、买扑制和隔槽法,这些制度在不同地区和时期有灵活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府在经济利益与民生需求之间的权衡。
C.据记载,泸州在宋代发展出了“大酒”和“小酒”两种酿酒方式,其中“大酒”是泸州老窖大曲酒的早期形态,其酿造工艺与现代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
D.宋代四川的“榷酒”制度虽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对地方经济和百姓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被完全废除。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