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18世纪,一场名为“启蒙运动”的巨大思想浪潮席卷欧洲。与此同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哲学争论推动着人文科学走向分化。

而这期间艺术实践与审美经验的积累,逐渐催生出独立的理论需求。

1750年,《美学》出版,其作者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也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从此,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触角延伸至人类认知活动中“感性”领域,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性”,即美与艺术的核心问题。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彼时,中国的美学还是一种朦胧未成体系的状态,在长久的诗学、绘画艺术的发展之中,也产生了一种对于中国美学的呼告。

在1981年,这声呐喊得到了回应。一本《美学概论》横空出世,揭开了中国美学星空的幕布。

作者王朝闻出生于四川泸州,而泸州也是一个文化深厚、名酒流芳的美育之地。

酒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美学实体分支,亦以酒神精神照亮了中国美学的璀璨星空。

图片

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一处尧坝古镇宛若“世外桃源”般镶嵌在此。

古镇的历史自北宋写起,到明清发迹。它是连接起古江阳到夜郎国的神秘要道,素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美称。

图片|尧坝古镇历史悠久,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文化。图源:视觉中国

这里保存着大量完整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以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风格为主。全长1000多米的古街道两旁分布着2000余间小青瓦房,高低错落,如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民居长诗。

在这古镇之中,掩映着泸州籍美学家王朝闻的故居。

图片|尧坝古镇街景 图源:视觉中国

故居为四合院布局,包括戏楼、正堂、厢房和天井等,正堂供奉神龛、神案,左右置太师椅,回响着“诗书礼乐”的浩荡家风。

一位大众视野里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就在这里长大、走出。

1909年4月18日,王朝闻在尧坝镇呱呱落地。山水徜徉的环境之中,培养出其敏感多情的艺术因子,积淀出一位未来的美学大家。

图片|王朝闻故居位于尧坝古镇核心区,紧邻古镇主街,是一座典型的川南四合院民居。其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原为王朝闻家族的祖宅。面积约500平方米,立木结构,传统四合院,院内天井约50平方米。故居分为戏楼、正堂、客厅、卧室、天井、作坊室、偏房等。图源:泸州发布

在泸州成长16年后,少年王朝闻考入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

1927-1930年,王朝闻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并在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雕塑。

在成都求学期间,王朝闻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像野草一样疯长,他积极地尝试所有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过剧本和中篇小说。

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王朝闻创作了木刻《三等车厢》。原作为奥诺雷·杜米埃,以三等车厢的人物画像,展现法国贫富严重分化、等级相差悬殊的冷酷现实。

这幅木刻被送到上海,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在会上得到了鲁迅的关注。

图片|王朝闻于1926年考入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后转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林风眠、刘开渠等大家。这一时期,他接触到西方现实主义艺术和左翼文艺思想,奠定了其艺术观的基础。图源:泸州发布

1935年,王朝闻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了木刻连续画《噩梦》,第二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先进的思想如春风一样吹拂着年轻人的头脑,青年王朝闻的前路逐渐清晰可辨。

图片

1937年,全面抗战的火星引燃了整个中国。

有感于时事的王朝闻放弃了学业,参加了党领导的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流动剧团,先后在浙江诸暨、丽水、龙泉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夏,王朝闻在从龙泉到乐清和平阳的途中得到灵感,创作了木刻版画《姆妈》

图片|刘胡兰雕塑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姆妈》的主角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在家人被日寇残害后思想觉醒,不但支持儿子当兵抗日,其本人也积极投身抗日洪流。

在抗日运动中,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在大众中传播甚广,成为宣传救亡思想的有力文化武器之一。

这时,王朝闻的思想已经更加靠近群众、靠近党的神圣事业。

毕业后,王朝闻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此时是1939年。一年后,王朝闻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

图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图源:视觉中国

当年延安条件有限,人们只能将小米和小麦作为主食,且不去糠麸,不易消化。王朝闻便去找炊事班要一些锅巴吃,他把微糊的锅巴泡在开水里面,加一些糖就着喝,近似咖啡的味道。

除此之外,王朝闻还就地取材,将附近枣树上的酸枣叶采摘下来泡在开水里当茶喝,平淡乏味的白开水也有了新滋味。

漫画家华君武同志曾撰文回忆道:“延安从来没有茶喝,用自己的瓦盆(既是饭碗,又是水碗)在伙房里舀些开水放着,渴了就喝。那时如果有个搪瓷杯子就是奇迹,一般是没有的。王朝闻忽然发明采集酸枣树的嫩芽来焙制‘茶’叶,酸枣树漫山遍野都是,于是有一阵,大家都喝'茶来。后来又有人加入后山采集的野蔷薇,就变成花茶了。”

这种苦中作乐、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亦是其美学精神的体现。

在此期间,他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这是解放区美术的代表作之一,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深痕。

1950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封面上印刷的主席浮雕像,也是王朝闻的手笔。一年后,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创作了新的作品——圆雕《刘胡兰像》,并在这一年兼任了《人民美术》主编。

在长期的绘画、木刻、雕塑实践中,王朝闻的美学思想也从小小种芽变成有根源、有体系的参天树木。

“实践出真知。”在此期间,王朝闻注意到了群众的审美兴趣和需要,并且有意识地朝此方向延伸。

1981年,王朝闻主持编写的《美学概论》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美学专著,被国内大学奉为美学圭臬。也是这本书,奠定了王朝闻美学大师的地位。

“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写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

王朝闻提出了“美”的概念,而对于美的判断的依据,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各不相同,再具体到不同的审美对象,又各不相同。

从这种思维出发,美便藏于万物。

图片|1961年4月,中宣部和高教部部署了全国高校文科八十多个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包括美学等专业。在周扬的亲自动员下,担任《美术》主编的王朝闻接受了主编《美学原理》的任务。王朝闻作为主编,积极组织学者们开展集体研讨,让学者们相互交流和学习,历时三年(1961-1964)共完成40万字的讨论稿,但后来因时代原因未能及时出版,直至14年后的1981年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改名为《美学概论》。

他的教学方式也毫不生硬,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以身实践着美学理论。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是他的学生,据其回忆,一次上门拜访王朝闻的时候,几个学生看到他新近在书柜里摆出了一块洁白光滑、如同一枚巨大鹅蛋的卵石,忍不住好奇询问来历。

王朝闻兴致勃勃地谈了20多分钟,从卵石的来龙去脉,说到对称、比例、审美心理等一连串问题。

“记得那天,他头上戴的是一只传统的维吾尔小帽子,连带双手比比画画,生动幽默的谈吐引得我们忍俊不禁。笑声之后忽然明白,导师已经把几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阐释过了。”

就这样,王朝闻的客厅成了学生的“课堂”,这对学生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解放身心的乐事。

据同学们回忆,王朝闻有时宛如一个天真的孩童,兴致起来连说带唱,还会随机地来一段川剧或京戏,比划几个舞台动作。

有意思的是,王朝闻的原名为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闻”二字而更名。

这句话可以直译为,早上明白了自己想要追求的仁义之道,晚上为之牺牲也可以。

这恰恰也是王朝闻一生工作的写照。

图片

王朝闻在著作中曾多次谈到兴趣问题,他说:“研究工作跟谈恋爱一样,没有兴趣,不动心,是搞不好的。”

出生于酒城泸州的他,对饮酒也有强烈兴趣,尤其对于家乡特产泸州老窖感情深厚。

图片

1926年,王朝闻在泸中(市一中前身)读书时,由于宣传进步思想,受到了学校的警告,被迫自动退学。

也就是这年,他留下一幅长字:“斗酒百篇所依赖之才智与我无缘,但未敢忽视佳酿出于老窖所体现之普遍法则。”

1987年秋,为纪念泸州老窖特曲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70周年,泸州市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名酒文化节,系列活动还有“酒城重阳文学奖”“酒城重阳音乐会”等。

图片|1987年首届泸州名酒节彩车游行盛况

首届名酒节共吸引各界宾客7000余人,阔别家乡多年的王朝闻参与了这场万人空巷的盛会,提到“只有回泸州,才能喝到正宗的泸州老窖”

“佳酿出于老窖”,源于泸州老窖不间断传承了700余年的工艺匠心。

梅瓣碎粮、打梗摊晾、回马上甑、看花摘酒……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让这门古老的酿制技艺传承至今。

再往历史深处回溯,泸州城中的历代酿酒工匠,在熟稔脚下土地的基础上,挑选出最适宜酿酒的糯红高粱终种植于此。

图片|泸州老窖不间断使用450余年的国宝窖池

同时,在酿酒技艺更迭的时间中,他们以黄泥垒起窖池,驯服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川南的一切利用到极致。

从农耕时代起,酒便成了此地民生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善于酿酒、热爱酿酒的泸州人,也极会生活,以绵延千百年的人文气韵滋养了这座酒城。

从古至今,酒也作为美学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中国早期社会,粮食盈余,酿而为酒,令人饮而忘忧。

据《战国策》记载,娥皇、女英曾将酒神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大禹品尝后觉得极为甘醇,并说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

这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然而酒的发展并没有因此中断,反而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革,酒神精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士人们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借助酒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像屈原在《离骚》中就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的诗句,虽未直接提及酒,但以花草为食的高洁之举与酒所蕴含的超脱精神有相通之处。图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酒神精神组成了“自由”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自由脱离了简单的放纵意味,在深层次中展现为个体生命活力的全面迸发,洋溢着对于人生的炽烈情感。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艺从业者”而言,“醉酒”打开了他们与灵感对撞的通道。

魏晋名士刘伶,曾在《酒德颂》中描绘了一种“至人”的境界: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明有扃牖,八为庭衢。飫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意思是说,在饮酒之中,人超脱了时间与万物,成为完备的“至人”。

正如嗜酒如命的诗仙李白诗中所言:惟有饮者留其名。王朝闻的酒神精神,还体现在创作理念中注重生活、实践等方面。

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革,酒神精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士人们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借助酒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像屈原在《离骚》中就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的诗句,虽未直接提及酒,但以花草为食的高洁之举与酒所蕴含的超脱精神有相通之处。图源:视觉中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朝闻出版了《面向生活》和《喜闻乐见》。

他认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深入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艺术想象力、创作灵感的直接和主要源泉,对于艺术创作有决定性作用。

“艺术创造的秘密是向生活学习,艺术研究的秘密也是如此。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其含义是非常广博而丰富的,这种认识不仅包括对生活的历史规律和生活本质的理解,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生活素材的辨析;不仅包括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上的抽象思考,而且还包括对心理学、美学范围内各种情绪、情感、体验、感受的了解。

这种认识从来不把生活的丰富性和感性内容抽空,相反是以生活的丰富性和感性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片|泸州老窖薪火相传至今700余年的传统酿制技艺、二十四代的传承人、酿酒大师、品鉴大师,他们所为的,无一不是艺术。王朝闻一生中传达的主要内容为美、美感、艺术,这便与泸州老窖酒有着天然的联系。

回顾王朝闻的一生,其为所钟爱的艺术事业前赴后继,正与酒神精神相吻合。

在某种程度上,泸州老窖的酿酒精神与王朝闻的美学精神一以贯之。或许王朝闻的作品之美,根源便在于极具美学意味的故乡酒城。



精华观点集萃

1.王朝闻的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其成长环境与文化土壤。四川泸州尧坝古镇这一"川黔走廊"上的文化节点,以其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为少年王朝闻提供了最初的美学启蒙。古镇中高低错落的小青瓦房构成的"民居长诗",四合院中回响的"诗书礼乐"家风,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对形式美与意境美的敏感认知。


2.王朝闻的美学理论建构始终与实践保持血肉联系,形成独特的"实践-理论"互动体系。抗战时期创作的《姆妈》等作品,将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统一起来,展现出艺术唤醒民众、服务革命的时代担当;延安时期为中央党校创作的毛泽东浮雕像和后来的《刘胡兰像》,则体现了将政治主题艺术化、将英雄形象人性化的审美追求。这种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最终凝结为1981年出版的《美学概论》这一开创性著作。


3.泸州酒文化所蕴含的"酒神精神"构成了王朝闻美学体系的重要精神维度。作为"酒城"孕育的美学家,王朝闻对泸州老窖700年传承的酿酒工艺有着深刻理解,从"梅瓣碎粮"到"看花摘酒"的匠艺过程中,他看到了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的共通规律——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技艺的锤炼。这种认识超越了单纯的感官享受,上升为对生命自由境界的追求。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特曲60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单选题】王朝闻与泸州老窖的渊源,深刻体现了美学与酒文化的交融。下列哪一项最能概括其美学思想与泸州老窖精神的共通之处?

A、“感性认识的完善性”——鲍姆嘉通的美学定义,强调艺术与感官体验在美学领域的重要性

B、“斗酒百篇”的浪漫主义——如李白般借酒激发艺术灵感,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表达

C、“佳酿出于老窖所体现之普遍法则”——从实践中提炼规律,强调生活经验与技艺传承的辩证统一

D、“酒神精神的非理性狂欢”——主张打破束缚、释放生命本能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