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0日,以“酒以载道 文以化人”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在贵阳隆重举行。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受邀出席大会,围绕《中国酒文化内生逻辑与中国人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哲学思考》作主题演讲,并参加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

现将演讲全文刊发如下。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贵州茅台承办的中国酒文化大会,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我以“中国酒文化内生逻辑与中国人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哲学思考”为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内生逻辑:天地人伦的和谐共振

中国酒文化的根基,深植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中。从《礼记·月令》“秫稻必齐,曲蘖必时”的古训到杜康造酒的传说,酒自诞生起便被视作沟通天地的灵媒。其酿造过程,是对自然法则的虔诚效仿——精选五谷、顺应四时、敬畏水土,每一步都蕴含着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认知与追随。
    浓郁的酒香,自然地融入人伦血脉。从《诗经》“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的温情,到《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风雅,酒成为编织社会关系的文化纽带。这一文化形态的诞生与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具有鲜明的内在必然性。酒远非一种简单的饮品,它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一份深沉的情感寄托。当我们举杯品味的,不仅是五谷精华与岁月陈香,更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内在逻辑。

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酒是农业社会的顶级产品和艺术品

物质基础:从剩余到升华。中国酒本质上是粮食(水果)与微生物,在“天人合一”智慧下的转化成果,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新石器时代晚期,贾湖遗址的酒石酸痕迹,证明酿酒历史可追溯到9000年前,与农耕文明的兴起息息相关。发达的谷物等种植技术,为酿酒提供了稳定的原料,当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谷物有了剩余,人类开始尝试对粮食过剩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酿酒,本质上是将不易长期保存的粮食(水果),转化为价值更高可保存时间更长的产品,可以说这是古人最智慧的“粮谷水果深加工”的重要形式。

祭祀纽带:跨越时空的敬意。“酒醴”在甲骨文、金文中与“豊”(礼)字紧密相连,最早是为沟通人神而造,是农耕社会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在靠天吃饭的古代,酒在祭祀天地、敬奉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酒与祭祀,跨越了漫长的时空,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情感与信仰,见证了人类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之心未改变。

二是独特技艺的路径依赖:对“术”的坚持和“道”的追求

曲蘖发明:隐形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曲为酒之骨。中国酒的核心特征在于酒曲的发明与运用。利用微生物制曲进行复式发酵,这是古人的伟大创举。《书经》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曲蘖是发芽发霉的谷物,从天然曲蘖到人工曲蘖、从最初的散曲到块曲,经过近千年的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制曲工艺体系。该技术路径深刻塑造了中国酒的风格和酿造哲学,体现对自然之力的巧妙利用与驯化,堪称平凡而伟大。

固态发酵:凝聚古人智慧与匠心。以中国白酒为代表的高度酒,其固态发酵、甑桶蒸馏工艺,是中国地理脉络、谷物特性与酿造技艺相互作用、淬炼升华的结果。每一粒谷物的精华,每一寸水土的馈赠,都在古人精心规制的发酵环境中悄然转化。这种工艺以近乎极致的方式锁住原料本身的自然醇香,让万千微生物群落繁衍生息所孕育的微量成分得以完整保留,形成中国酒独树一帜的“香、味、格”三位一体的审美体系,每一口都是自然与匠心共舞的味觉盛宴,每一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饮酒美学的极致追求。

三是礼乐文明的制度塑造: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

酒以成礼:酒与礼制共生。周代以来,礼乐制度趋于成熟,酒被纳入严密的礼制规范,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无形纽带”。

《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典籍都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场合(祭祀、宴飨、乡饮、冠婚丧祭)用酒的种类、数量、器具、仪程、角色。可以说,酒贯穿于礼制运行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是饮品,更是身份与伦理的象征符号。在中国古代,酒成为区分尊卑、维系秩序、表达敬意、沟通情感的制度化符号。无论是庙堂之上的庄重典礼,还是市井之间的民俗风情,“无酒不成礼”的观念深入人心,礼仪之道在酒香中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

理性节制:流淌千年的饮酒准则。周公《酒诰》既警示“酗于酒”之祸,更强调“饮惟祀”、“德将无醉”的理性原则,这份对饮酒的精准规制与人文引导,奠定了中国酒文化中“礼”的基石。千百年来,从“三爵而退”的士人风范,到“敬而不劝”的宴饮习俗,节制始终是酒桌上的无声共识。从“饮不逾礼”到“健康微醺”,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对生命节律的敬畏、对人际情谊的珍视,对“适度即美”的恒久坚守。

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的内生逻辑,源于农耕文明的物质需求,成于独特技术路径的固化,并被礼乐文明的制度框架所深刻塑造。它自诞生起便非单纯感官享受,而是深嵌于社会结构、精神信仰与生活方式之中,具有强烈功能性与伦理性的活性之物,在千年时光中始终保持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二、观念与行为:在秩序与逍遥间的动态平衡

中国人饮酒观念与行为,是上述内生逻辑在个体与群体层面的生动呈现,折射出深刻哲学智慧,展露出秩序与逍遥、群体与个体、节制与释放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特有的张力之美,展现出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辩证智慧与生命哲学。
  
  一是儒家主张秩序建构下的“酒以合欢,饮而有节”

在儒家视野中,酒是践行“礼”、表达“仁”的重要媒介。酒以载礼,礼因酒彰,宴饮如乡饮酒礼,是教化人心、敦睦乡里、巩固人伦的场合。饮酒被纳入“修身”范畴,过度饮酒被视为失礼、失敬、失德。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酒量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而核心在于“不及乱”——不破礼仪秩序、不失理性控制。

他们强调酒是群体的粘合剂,从敬盏有序,到和群共振。儒家重群轻己,崇尚“和为贵”,酒作为群体凝聚的润滑剂与情感共鸣的催化剂,通过共饮、敬酒等行为强化情感链接、确认身份认同、协调人际关系。酒在“守礼”与“通情”之间架起桥梁,既维系社会秩序,又滋养人间温情,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文化机制。

二是道家主张精神超越中的“醉者神全”与自然回归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逍遥自在,疏离儒家繁文缛节,主张回归生命本然。对道家来说,酒具有暂时性地剥离社会规范约束的作用,使人回归本真。庄子提出“醉者神全”命题:他认为,醉者坠车而不伤,因精神高度凝聚、物我两忘,处于无惧无求的“神全”状态。酒成为精神自由体验与自然万物合一的媒介——从人为的秩序遵循到自然的清净无为,实现真正的逍遥自在。

他们强调个体精神释放,心灵与自然的自由表达。魏晋名士“饮酒任诞”,陶渊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们都将酒作为对抗虚伪礼教、张扬个体生命、寻求心灵的慰藉。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都展现出酒对于个体面临困境、寻求解脱时的价值,提供现实之外的逍遥之境。
    三是佛家认为终极警醒下的“酒为放逸本”,以清醒守护心性。

佛教把酒列为“五戒”之一,其核心逻辑在于:酒会扰乱心神、增长放逸、障碍智慧,使人失去正念,阻碍修行之路。佛家从“脱离轮回、成就觉悟”的终极关怀角度,对饮酒持否定与警惕的态度,强调清醒觉照。

他们强调对世俗欲望的超越,以清净破解迷障。佛家的戒酒观,是对世俗社会过度依赖酒,进行社会交往乃至纵欲享乐的一种批判与超越。提醒人们,沉溺杯盏交错间的感官刺激是滋生痛苦的根源——真正的解脱,从不依赖外在物质的慰藉,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清净,这正是佛家,饮酒戒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智慧。

中国酒文化不仅是博物馆的馆藏,更是流淌在日常烟火中的活态智慧。它告诉我们:喝酒不必拼量,恰到好处方为境界;敬酒不必强求,彼此尊重方为核心;酿酒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方为根本;举杯不止于饮,更为温暖人心、振奋精神,在“规制”与“激发”的对立统一中抒发情怀。

三、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传统智慧的传承、转化与赋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形态历经巨变,但植根于华夏文明深处的文化基因,始终展现出跨越时空的强大韧性与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酒文化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生长、焕发出新光的“活态”哲学,它正沿着“传承、转化、赋能”的清晰路径,为现代人的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提供深刻的价值指引与文化熏陶。

一是传承:内核的坚守——何为“好的饮酒”

尽管现代生活已远离农耕与古礼的方式,但中国酒文化最核心的内生逻辑——对“和”的追求、对“度”的敬畏,依然是衡量“何为好的饮酒”的永恒尺度。这份传承,并非刻板复制古礼,而是对其精神的深切感悟与自觉坚守,让千年智慧,在当代饮酒场景中依然鲜活。

“和”的现代诠释:通向理解与放松。中国酒所承载的“和”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对人际关系和谐与自我身心平衡的双重追求。它提示我们,饮酒的场合应是增进情谊、共享愉悦的,“和美之境”,推杯换盏间,真正的价值从不在谁饮得多、谁喝得快,而在于情感的共鸣、心意的相通和精神的愉悦。

“度”的当代共识:走向自律与自由。源自“德将无醉”的理性节制,在与现代健康观念深度融合之后,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微醺”,作为最具中国美学意蕴的饮酒境界,正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同——它精准踩在“舒适”与“愉悦”的平衡点上,生动诠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份对“度”的共识,是传统馈赠于现代最深沉的文明自觉,指引当代饮酒行为不断走向文明与健康。

二是转化:形式的创新——传统如何“活在”当下

中国酒文化从未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现代社会对话,在新场景、新关系、新需求中探寻新的表达方式。

“礼仪”到“礼仪感”:轻量化与人性化的转型。传统的繁缛酒仪,简化为更契合现代生活节奏、更易被大众接受的“礼仪感”。它不仅是等级秩序的体现,而是转化为对共饮者的尊重与关怀,主动斟酒以示敬意,祝酒时表达真诚的祝福,使酒桌氛围既保持应有的温度,又摒弃无形的压抑感,洋溢着轻松自然不失雅致的现代气息。

“集体”到“个体与集体的平衡”:个体价值的觉醒与平衡。传统更强调酒的集体属性,而现代文明更尊重个体价值转化的智慧,寻求“群”与“己”的平衡:既珍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集体欢愉,也包容“独酌无相亲”的个体享受;饮酒的目的,最终回归到个体心灵的真实满足与自由表达。

“经验”到“体验”:审美维度的进阶与跃迁。随着物质丰富与消费升级,饮酒已开始转化与超越解忧助兴的功能性需求,逐步演变为融合感官、文化与哲思的深度体验。品鉴中国酒的“色、香、味、格”,探索产区风土的独特印记,了解背后的匠心故事,已然成为新一代消费者饮酒的乐趣所在。这恰恰是传统酿造哲学“天人合一”在审美维度的当代延伸。
   
 三是赋能:未来的指引——文化照亮生活的始终

随着中国酒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的饮酒观念和行为习惯必将超越饮酒行为的物理范畴,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供持续的精神滋养与正向赋能。

赋能社交:提供深度连接的“粘合剂”。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一次真诚的共饮,创造高质量的线下相处时空,能有效打破虚拟交流的疏离感,唤醒真实的情感共鸣,成为维系真情实感、深化人际关系的宝贵载体。

赋能经济:塑造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核”。对“和”、“度”、“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为中国酒业提供独一无二的品牌故事和价值支撑,推动产业从粗放式的规模比拼,逐步转向以品质为基、文化为魂、体验为要的差异化发展,既提升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与市场辨识度,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赋能个体:启迪生活艺术的“哲学导师”。杯中之物,蕴藏着对生活方式的隐喻与指引:如何在喧嚣中寻求宁静、在热情中保持理性、在互动中把握分寸。饮酒的智慧,归根结底是生活的智慧——懂得平衡、懂得尊重、懂得享受,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感悟“恰到好处”的生活美学。

这杯穿越九千年时光的中国白酒,至今仍然清澈照人,映照的正是中华文明“尊重、节制、和谐、激扬”的智慧结晶。举杯之际,不妨细品——杯中有天地,酒里见精神,一饮一酌间,皆是天地人伦的和谐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