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加速打造百亿清香大产区
2024年1月4日
执笔 | 百晓生
编辑 | 古利特
抗战期间,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喝过江津本地产的烧酒后这样讲道。江津依靠长寿之乡的上佳风土,酿酒风格自成一派,工艺具有“稳、准、匀、透、适”等特点。巅峰时期,其产量一度位居川渝地区之首。如今,江津提出百亿大产区的愿景,正奋力书写小曲清香新传奇。长寿之乡,孕育佳酿之地
江津在重庆、贵州、四川三地交界处,往西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泸州有约80公里的直线距离;往南越过大娄山,到茅台镇也不过130公里。江津与泸州、仁怀形成的三角结构,分别对应清、浓、酱三种香型,这也决定了江津在酒业中的独特地位。江津地处长江上游水源保护区,辖区内拥有地球北纬28°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被联合国生态保护专家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具有“长寿之乡”的美名。长江支流的地面活水经过丘陵湿地的沉淀、腐殖微生物的处理后,为酿造高品质白酒打下基础。受地形因素影响,江津存在大量缺少灌溉条件的旱地,只能种植耐旱作物。这一原本的无奈选择,却无意间催生出了一种高品质酿酒原粮——富硒酿酒高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江津深入考察后发现,这里土壤硒含量占比达到惊人的90.21%,远高于世界土壤硒含量的平均水平。生长在富硒土地上的高粱,不仅穗大、质糯、粒红,而且支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为7.35%-9.35%,单宁与花青素含量恰到好处。用这里出产的富硒酿酒高粱酿造出的酒纯净、醇甜,芳香独特,余韵无穷。在气候上,江津夏季气温高,大大提升了了伏曲中微生物的数量与规模,特别是耐高温微生物的丰富度。伏曲中的根霉、毛霉生长异常迅速,其中根霉的适宜生长温度是30-37℃,即使达到40℃也能生长。而小曲的根霉中糖化型淀粉酶异常丰富,最终决定了江津白酒的香型与口感。虽然夏季高温会对酿酒生产操作造成一定影响,无法实现低温入池,且易受杂菌影响导致酸败而不得不停产,但高温对窖池中正在发酵的糟醅却十分有利。而冬无严寒的重庆更是一年四季都能酿酒,大大延长了酿酒周期。良好的水质、富硒酿酒高粱、优越的气候,让江津地区白酒的风格自成一派——川派小曲清香。著名白酒专家钟杰用“稳、准、匀、透、适”总结其工艺特征:操作要稳,配料要稳;糖化发酵条件控制要准;泡、焖、蒸粮要上下吸⽔均匀,摊晾,收箱温度要均匀;泡粮、蒸粮要透⼼;温度、⽔分、时间、酸度要合适。振兴渝酒,打造百亿产区
公元987年,北宋杨家将正在与契丹鏖战。为筹措军费,朝廷在这一年对江津的白沙镇建制,官府设置了专门的酒官管理酒的生产与税赋。明朝嘉靖年间,白沙镇酒业迎来了第一次崛起,成为“西南名酒”。《江津县志》记载:江津产酒甲于省,白沙烧酒甲于津。而且白沙烧酒属于高度数的蒸馏高粱酒,酒质清冽,粮香满口。民国时,白沙镇酒业发展迎来顶峰。司马青衫著写的《被遗忘的光荣:大历史视野下的重庆酒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考证:“民国四年,镇上共有槽坊230余家,每日可出酒4.6万斤。”以白沙镇为代表,江津白酒也迎来繁荣。根据《四川经济月刊》统计,上世纪30年代四川白酒六大核心产区,重庆占两个,其中江津产区以2500万斤产量,位居全川首位,领跑全川酒类市场。郭沫若就很喜欢白沙烧酒,空闲时会去一家小店喝烧酒,吃牛肉。有一次郭沫若喝完酒没带钱,只好赊账。他写了几句话评价酒肉味道,权当欠条:“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此庐虽小,其味隽永。”于右任、 梁漱溟、黄炎培、金庸等文艺界、政界人士也都曾先后到访白沙镇,饮白沙烧酒,留下各种美谈。社会名流的称赞,让江津白酒在品质之上赋予了精神价值,有利于长远发展。![图片]()
在“十四五”规划中,江津产区明确提出:充分利用清香型高粱酒发源地和标准制定优势,以助推“振兴渝酒”为目标,以江小白酒业等为龙头,积极促进白酒产业工、农、文、旅、商协调融合发展,打造“重庆酒城”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力争实现白酒产业营业收入100亿元。目前,江津产区正积极发展白酒产业,打造重庆酒城,将白沙建设成为清香型白酒的优势产区,全力打造西南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示范基地。
×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