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浓香文酿团队
长江奔涌,太湖潋滟,泸州与无锡,两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以千年积淀的文明与烟火,正演绎着双城的风雅之约。
5月9-10日,“同饮一江春水 共赏中国品味”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无锡城市站研讨会、中国传统酿造食品文化与科技大讲堂在无锡圆满落幕。江南大学携手泸州老窖,汇聚食品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顶尖学者与行业领袖,在太湖之畔展开了一场“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对话。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无锡站活动现场。
泸州凭长江之利,酿就了浓香酒韵;无锡借太湖之灵,浸润着江南之甘甜。留痕的岁月中,双城曾续写商贸繁荣的脉络,也在当下进行着酒业“黄埔军校”的智慧碰撞。
这是一场跨越山川的对话,是历史的酝酿与未来的启封,在水与酒的见证下,双城的故事正在历史与现代中激荡回响。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一横一纵,在中国版图上刻画出两条奔涌的文明血脉。前者自青藏高原奔腾万里,串联起巴蜀、荆楚、江南;后者勾连南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而太湖,烟波浩渺中沉淀着江南的灵秀与富庶,令无锡成为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江阴与江阳,长江首尾的两座城市,一酒一商,一西一东,却在水韵的联结下,共同诠释着“水能载舟,亦能载城”的永恒智慧。
长江对泸州与无锡的塑造,堪称“同源而异象”。
作为沟通富饶的天府之国与长江上游的水路大动脉,长江这条向东达海的黄金水道创造了泸州繁荣的社会图景。
宋朝巴蜀地区人口密集,商贸繁忙,“商贾之往来,货泉之流行,沿溯而上下者,又不知几。”长沱两江的水陆码头商贾四方辐辏,比肩接踵,泸州的小市百货骈阗,好一番川南经济中心的盛况。
来自泸州本地的酒商、自贡的盐商、内江的糖商以及其他各地的茶商、粮商云集于小市,官商客运之船舶次第停靠又络绎离开,白日里人声鼎沸,长夜中灯火通明。
|早在宋代,小市地区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酿酒活动,为后来酒坊的开设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泸州小市的酿酒业逐渐繁荣,酒坊众多。例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酿酒作坊,位于龙马潭区小市新街子53号,原作坊主为彭世锴、彭德修、王载之。
如今在泸州长沱交汇之处的“洞宾亭”上悬一联:“白日看千人拱手,夜晚观万盏明灯”,说的便是这民康物阜之况。
如果说长江赋予两地开放的视野,京杭大运河则让无锡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自隋唐以来,运河无锡段便是漕运重镇。明清时期,运河畔的北塘米市年交易量达800万石,占全国漕粮的三分之一;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三码头”并立,江南的丝绸、无锡的土布经运河销往北方,北方的煤炭、药材则反向输入,形成“百货随潮船入市”的盛景。
运河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昆曲沿运河北上,北方梆子南下,最终在无锡催生出锡剧这一地方剧种,成为“兼容并蓄”的见证。
对于泸州而言,长沱两江的水运网络承担了类似功能。清代泸州码头“日泊千舟”,川盐、滇铜、黔铅在此中转,江南的瓷器、苏绣则逆流而上,进入西南腹地。两座城市的水运体系,一纵一横,却同样以江河为纽带,将地域文化纳入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
太湖对无锡的塑造,不仅是“水乡”意象的源头,更是物产与实业的根基。水养万物,流入江河大海,流入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
|无锡江阴 图源:视觉中国
其生态系统中蕴藏着银鱼、白虾、白鱼“太湖三白”,以及茭白、莲藕等水生作物,支撑起“鱼米之乡”的美誉。
糖芋头、糖粥味道甜美,制作精细;糕团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青团、八宝饭等,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极致的甜蜜藏在横山寺的素斋:豆腐雕成鳜鱼形状,浇上蜂蜜调的太湖水,连筷架都是麦芽糖拉成的莲花。这种嗜甜基因源自太湖流域的丰饶。
泸州的冲积平原同样物产丰饶。沿江低山丘陵区盛产的糯红高粱,颗粒饱满、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是酿造浓香型白酒的核心原料;江中盛产的江团、鲢鱼,则与泸州酒共同构成“酒香鱼肥”的饮食文化。
|泸州江阳 图源:视觉中国
大江大河大湖的流动性,天然塑造了两地的开放基因。泸州作为长江上游以及川南的枢纽,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而无锡作为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节点,自明清起便是商贾云集之地,吴文化、中原文化、海派文化在此碰撞,催生出崇文重商、务实求新的城市精神。
江河湖海的馈赠,让两地成为“天府之国”与“江南粮仓”的代名词。泸州的糯红高粱、柑橘、龙眼,无锡的稻米、蚕丝、淡水鱼,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更通过水运网络成为全国性的商品。
|泸州市张坝桂圆林旅游景区 图源:视觉中国
这种物产优势,为两地实业的勃发奠定了基础——泸州以酒为媒,构建起覆盖种植、酿造、销售的产业链;无锡则以“一棉一铁”(纺织、冶金)为支柱,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
从长江的奔涌到运河的蜿蜒,从太湖的浩渺到两江的交汇,泸州与无锡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华文明“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的缩影。大江大河大湖不仅塑造了它们的物质丰饶,更淬炼出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核。
水养万物,流入江河大海,流入寻常人家的一日三餐,当然,流入窖池中时,就催生了双城千年的酒香。

一城有一城之灵魂,泸州千年的酒香积淀,以及为中国酒业的重要贡献使其无愧“酒城”之名;无锡,却在其他工业领域遥遥领先,写就近代工业化的辉煌故事。
地处川、滇、黔、渝的交通要塞,泸州借水利之便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和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来形成了崇尚酒礼、酒仪、酒德的良好风尚,成为“酒城”的积淀。
汉朝,大型的酿酒作坊逐步形成,酿酒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盛世,程咬金在任时,促使泸南少数民族酿制黄酒和汉族传统酿酒技术相互交流,也进一步推动酿酒技术的发展。
行至宋元时代,更是酒旗如蓑,作坊林立,名坊佳酿过街醉人。据《泸州市志》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泸州课酒税6432贯,占商税33.6%。”
尤其是公元1324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创“甘醇曲”,将中国酒业推向了崭新的“大曲酒”纪元。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舒承宗始建泥窖酿酒,形成了今天“千年老窖万年母糟”“老窖酿好酒”的浓香工艺精髓,连续使用至今的国宝窖池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老窖作为浓香技艺的开创者、浓香标准的制定者和浓香品牌的塑造者,将传承700年的浓香文化精髓以泸州为原点放射全国。不仅自身蝉联五届评酒会“国家名酒”的称号,更奠定了浓香奠基的市场格局,浓香型白酒至今仍占据白酒行业60%以上市场份额。
|中国浓香型白酒起源地石碑
泸州“酒城”之名,“浓香起源地”之称号不仅是历史的证明,更是“进行时”。
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宜兴紫砂壶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紫砂壶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光器以简洁流畅的线条为主,体现了紫砂的质朴之美,如石瓢壶、西施壶等;花器则模仿自然万物,如松、竹、梅、瓜果等,造型逼真,富有生机,如供春壶、报春壶等;筋纹器以规则的筋纹为装饰,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如合菊壶、菱花壶等。


泸州老窖也曾出过紫砂大曲,其外包装恢复解放前紫砂陶工艺,呈现豪气大方的独特风韵。
而谈起近代无锡,“工商业”三字是最鲜明的标签。传说无锡原本产锡,后资源枯竭,故称无锡。从城市名称开始,无锡与工业的连结就极为深刻。
1895年,业勤纱厂在运河畔创办,标志着无锡近代工业的开端。此后,荣氏家族(荣宗敬、荣德生)、周氏家族(周舜卿)、唐氏家族(唐保谦)等实业集团相继崛起,形成“六大家族”主导的工业格局。
茂新面粉厂的小麦经运河从苏北、安徽运入,成品面粉则通过运河与长江销往上海、武汉。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资料显示,抗战前无锡县已拥有工厂315家,产业工人6.3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
水运的便捷还催生了无锡的金融业。运河边的钱庄、银楼为工商业提供资金周转,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融结合模式。1937年,无锡的缫丝产量占全国40%,生丝经上海港出口欧美,换回的外汇支撑起民族工业的扩张。
抗战期间,无锡工商业遭受重创,申新三厂、庆丰纱厂等主要企业设备被毁率达80%。但实业家以“实业救国”为信念,将部分设备迁往重庆、宝鸡,在大后方重建生产基地。至1945年,迁川企业贡献了战时全国纱锭总量的12%,成为支撑抗战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无锡依托集体所有制优势,发展出“工农协同”的苏南模式,至1990年,无锡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工业产值更在1992年突破千亿元,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无锡最高楼地标国金中心ifs 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无锡聚焦“三大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2022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2091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拥有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等龙头企业;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563亿元,集聚企业超3000家,承接全球最大规模车联网城市级应用。
从明清时期的米市、布码头,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再到当代物联网产业的领军者,无锡的工商业发展史堪称一部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缩影。依托水运优势、实业基因与创新精神,无锡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引领着工商业变革的浪潮。
而少为人知的是,无锡之酒在古代也颇为闻名。
《吴越春秋》中“吴公子光设酒宴王僚,酒甜”的记载,是无锡地区黄酒最早的文字记录,彼时吴国国都已迁至苏州,无锡为吴属地,足见无锡黄酒历史根基之深厚。
明代以来,无锡有一“惠泉酒”闻名海内。古人酿酒极为重视水源,被称作“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加之精湛的酿造技艺,使得惠泉酒在明清两朝与绍兴酒齐名。
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就有“惠山泉酒”之名,清初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酒店伙计介绍各地名酒时也提及“惠泉酒”。《红楼梦》中更是有两处写到惠泉酒,贾琏护送林黛玉赴苏州料理父丧回京,凤姐设宴接风,拿出的是惠泉酒;贾宝玉生日,芳官怀念家中所喝的惠泉酒,且连用三个“吃”字,足见惠泉酒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从北宋开始,人们用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寺石泉水酿造糯米酒,正式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唐代,茶圣陆羽、刘伯刍品评天下泉水,将惠山寺石泉水列为“天下第二泉”,使得惠泉酒声名大振。清代雍正继位后,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图源:视觉中国
无锡酒业的发展,与无锡这座城市的性格如出一辙。这里是实业的舞台,虽并不以酒闻名,但在酒业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不止于酿酒,而是脚踏实地、志在四海,成立了近代至今酿酒行业的最高学府。
是的,这里有——江南大学。

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技艺传承的文明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奋斗史。在这部历史中,泸州老窖与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作为两大核心力量,分别以“中国酒业黄埔军校”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黄埔军校”的身份,共同构筑起行业人才培养的基石。
|江南大学校景 图源:视觉中国
二者在科研合作、人才输送、技术革新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典范,为中国白酒行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便利的水运以及现代工业化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财富,20世纪30年代,无锡生产总值已经超越了苏州常州等长三角发达区域,仅仅在上海、广州之后。
|江南大学20世纪80年代校景
发展的需求催生着无锡近现代教育的繁荣,彼时,无锡的偏远村落里拥有旧式的义庄、新式的小学;县城里则有从小学到大学的系列学制,为无锡近现代以来人才辈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江南大学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诞生于1958年,其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荣德生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这所院校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实业救国”的使命,汇聚了秦含章、朱宝镛等一代宗师。
泸州曲酒厂原副厂长、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0代传承人任玉茂,正是无锡人。他于1959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成为泸州老窖迎来的首位大学生。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任玉茂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证书照与他退休后重返泸州老窖企业文化展厅场景。
工作期间,他根据自己所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编写了浓香型白酒第一本生产工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技术人才。
|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泸州老窖先后举办了数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培养了数万名核心技术骨干。
1985年,泸州老窖在罗汉酿酒基地建立起职工校(1988年改名技工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专门从事酿酒的技工学校,将他主持编写的《酿酒生产工艺》一书作为学校教材,此教材后来被选为四川省技工学校通用教材。
|1988年4月,泸州曲酒厂建立白酒界第一所酿酒技工学校,开办酿酒分析、微机应用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是我国最早的酿酒技工学校。
朱宝镛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并开设发酵工学专业,编写了中国最早的《啤酒工艺学》《葡萄酒工艺学》教材。至20世纪80年代,无锡轻工业学院已培养出季克良(茅台)、任玉茂(泸州老窖)、华正兴(重庆啤酒)等杰出人物,奠定了其酒业“黄埔军校”的地位。
|1998年,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市场营销座谈会上的任玉茂。
万千人才生长于此,又散若天星,在当代推动着中国酒业的一次次突破与进步。在酒业发展史中,“浓香天下”四字掷地有声,推动浓香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机构,便是也被称为“黄埔军校”的泸州老窖。
|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的“泸州老窖试点”期间,专家组收集整理大量泸酒史料,对泸州老窖的工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于1959年编写出版了该书。
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泸州老窖以试点率先开启酿酒技术标准化,编写出新中国第一本酿造专业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20世纪60年代开始,泸州老窖响应国务院“提高名酒质量”的号召,举办全国酿酒技术培训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骨干。
水运文化强调“借势而行”,这一理念在白酒科研中体现为跨界融合。2003年,泸州老窖设立全国首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将人才培养体系升级至“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天府酒乡,历史悠长,泸州老窖,首创浓香。”秦含章充分肯定了泸州老窖对行业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正如秦含章所言:“泸州老窖代表了中国酿酒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不仅守护传统工艺,更以科研驱动行业革新。而秦含章作为中国酒业泰斗,正是连接江南大学与泸州老窖的关键人物。
早年间,秦含章任教于江南大学前身,主持创办发酵专业,后多次赴泸州老窖考察指导,为其赋诗十余首,盛赞其“百年老窖久闻名,特曲浓香堪销魂”。在秦含章的推动下,江南大学与泸州老窖的合作日益紧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酒届泰斗秦含章对泸州老窖的题字
而国内固态酿造行业唯一、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依托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与江南大学等在内高校有着深切合作。
|江南大学校友通讯录(1958-1988)
自2019年以来,江南大学许正宏(现为四川大学教授)的团队与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才洪团队围绕“从泥窖酿造生态系统到关键功能微生物”开展了基于“结构、功能与调控”的多层次多体系的研究,不断加深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的时空结构与演替规律的认识,筛选获得了包括老窖梭菌、老窖互营球菌、白酒布劳特氏菌在内的一系列微生物新物种和关键功能微生物,解析了其酿造性能。为深刻阐述“泥窖生香”“老窖出好酒”以及“新窖老熟”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江南大学校友通讯录(1958-1988),校友广泛分布在全国轻工行业,并担任骨干。如在白酒行业,有贵州省茅台酒厂副厂长、总工季克良,四川省泸州曲酒厂副厂长、工程师任玉茂等。
2023年,双方共建“国宝生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聚焦窖池微生物生态、智能化酿造等领域,标志着合作进入“数智化”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共同为“国宝生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泸州老窖与江南大学的合作,诠释了“传统与现代”“产业与学术”深度融合的可能。二者以人才为纽带,以科技为引擎,不仅塑造了中国白酒的黄金时代,更开辟了一条传统产业升级的康庄大道。

长江奔涌,不仅滋养了两岸的稻粱黍稷,更孕育了这人文渊薮之地。泸州与无锡双城,虽山川遥隔,却在历史长河中因名士的交游、文化的碰撞,谱写出跨越时空的风雅交响。
宋代文豪苏轼,堪称双城文化共鸣的初代见证者。
早年间,他宦游江南,对无锡惠山情有独钟,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千古绝唱。惠山泉水烹煮的茶汤,与无锡黄酒的醇厚,成为他笔下江南风物的精魂。
而在蜀地泸州,苏轼亦留下“佳酿飘香自蜀南”的赞叹,其“茶酒创想”更在泸州老窖的实践中得以延续。明人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提及的“惠山泉酒”,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心心念念的惠泉酒,皆印证了无锡黄酒的盛名;而苏轼对泸酒的推崇,则让蜀南酒香穿越千年,至今萦绕于文人雅士的杯盏之间。
清朝无锡人杨潮观任泸州知州时,曾以江南文人的细腻笔触记录泸南风物;泸州人李超琼主政无锡期间,则推动水利建设,将川人的务实精神注入江南水乡。两地官员的互调任职,如江河交汇,激起智慧与人文情怀的浪花。
步入近代,在中国艺术史上,泸州与无锡的文化互鉴也堪称典范。泸州籍画家蒋兆和与无锡宜兴人徐悲鸿的交往,也是一段佳话。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蒋兆和则以《流民图》开创水墨人物画新境。
二人虽艺术风格迥异,却共同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蒋兆和笔下苍劲的线条,与徐悲鸿素描的精准透视,都勾勒出民族危亡之际的艺术觉醒。
|泸州蒋兆和故居
抗战期间,徐悲鸿辗转西南举办赈灾画展,蒋兆和则在泸州创作《朱门酒肉臭》等现实主义力作,以画笔为刃,剖开时代的疮痍。这种以艺术介入现实的担当,正是双城共有的精神底色。
而提起战争,在烽烟中,泸州与无锡以不同姿态诠释着民族脊梁的坚韧。
1941年泸州人捐钱买飞机2架支援抗战,飞机名为“泸州一号”“泸州二号”;1950年12月14日,无锡人荣毅仁代表申新职工捐献12架战斗机,当时我国各型作战飞机不足300架,这12架飞机可谓弥足珍贵。
1951年7月,泸县专区抗美援朝分区成立,在“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中,泸州市区和各县共捐献飞机52架,为战争物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显示出泸州这座“英雄”的城市不畏强敌的决心。
无锡民族工商业巨擘荣氏家族,将申新纱厂设备溯长江西迁重庆,在嘉陵江畔重建“工业堡垒”,为前线输送布匹军需。
泸州作为西南大后方枢纽,接纳了包括西南联合大学在内的众多内迁高校,保留文化火种的校园走出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巨匠……
在淞沪会战后,中国沿海港口几乎全部落入敌手的严峻形势下,泸州依靠千年的航运通衢,“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后方物资转运的中心。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南迁避难的“故宫文物”,泸州老窖前身的36家明清酿酒作坊之爱仁堂酿酒作坊主刘航琛,通力协调周转,其提供地最终成为故宫文物在重庆存放的三处银行中最多的一处。
|曾存放故宫文物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
江南画家黄宾虹的《泸州山水图》,则以江南水墨皴染巴蜀峰峦,墨色浑厚中透出灵秀之气;同属江南的丰子恺流寓蜀南时,三杯泸酒入喉,挥毫写下“历尽险阻适彼乐土”,以文人风骨留存乱世中的诗意。
无锡籍科学家顾毓琇在重庆执掌中央大学时,推动工程学科与泸州兵工厂的技术合作。这些跨越地域的智慧碰撞,在民族存亡之际凝练成“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共识。
在水的流动中,两座城市的故事找到了共鸣。长江的奔涌与运河的绵长,不仅是地理的分野,更是文明的双翼。泸州以酒为媒,将烈火般的热情注入千年技艺;无锡以甜为韵,用江南的细腻雕琢工业的匠心。川南的浓香江湖,与太湖的温软甜蜜,舌尖的滋味成为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两座城,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时而各自奔涌,时而交汇成潮,却在文明的河床上刻下“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同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M].人民出版社,1999.
[2]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泸州踞守长江上游,凭借长沱两江交汇的黄金水道,自宋元时期便成为川南商贸枢纽——码头千帆竞发,商贾辐辏,正是水运经济催生的烟火繁华。长江赋予泸州的不仅是物流动脉,更孕育了独特的物产体系: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的糯红高粱在此生长,成为浓香白酒的灵魂原料。
2.泸州老窖与江南大学的合作,堪称中国白酒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作为浓香型白酒的鼻祖,泸州老窖承载着自元代郭怀玉"甘醇曲"、明代舒承宗"泥窖酿酒"以来的传统工艺密码,其1573国宝窖池群更是活态文化遗产;而江南大学凭借朱宝镛、秦含章等泰斗奠定的发酵工程学科基础,培养出泸州老窖第一位大学生、泸州曲酒厂原副厂长任玉茂,构建起现代食品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酒业"黄埔军校"地位。二者的结合,实现了"经验传承"与"数据解析"的完美统一。
3.抗战烽火更将两城命运紧密交织:无锡荣氏企业沿长江西迁重庆,在嘉陵江畔重建"工业堡垒";泸州则以大后方枢纽身份,接纳西南联大等内迁高校,共同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而泸州老窖36家作坊保护故宫文物与无锡荣毅仁捐献飞机等义举,同样诠释着"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让长江头的酒香与太湖畔的机杼声,最终谱写成同一曲文明坚守的壮歌。

【多选题】泸州老窖与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作为两大核心力量,分别以“中国酒业黄埔军校”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黄埔军校”的身份,共同构筑起行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下列选项中,对白酒行业做出贡献且与两家单位都渊源颇深的人有( )。
A.秦含章
B.任玉茂
C.顾毓琇
D.华正兴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