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全世界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是哪个?

有答案认为是:德国。

美因茨大学社会学家史蒂芬·赫拉迪曾说过,“职业资格证书在德国非常重要,全世界没有国家能出其右。”德国前总理科尔也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职业教育是社会主流的选择。而在中国,职业教育同样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而谈及职业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必然绕不开一个人。

图片|黄炎培(1878-1965)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曾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图源《浓香何以香天下——中国浓香历史图志》

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先后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所提倡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历史选择。

他的名字是——黄炎培。

2024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荣获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代表泸州拿下了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荣誉。

图片图源: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对于泸州来说,这次获奖并不是偶然。在数十年前,黄炎培就曾在泸州点下一盏“烛火”——这盏烛火照耀着这座城,从战时的兵荒马乱到新中国的欣欣向荣。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一代代传承着黄炎培留下的炽热,二者共同书写了烽火中不坠的弦歌。

图片

187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个年份。

那一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势力,收复南疆;李鸿章主导的官督商办企业开平矿务局在直隶唐山成立,成为清末采矿业典范;中国试办邮政并发行首套邮票“大龙邮票”,标志着近代邮政体系起步……

图片|清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股分票 图源:唐山博物馆

与此同时,柏林会议的召开造就了一个破碎的巴尔干半岛,宣告着西方列强肆意划分世界的开始;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为美国掠夺华工及在中国设立学堂提供了合法化依据。

历史的走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同一团迷雾,而黄炎培就诞生在这团迷雾之中。

1878年10月1日,他出生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与许多爱国民主主义者一样,他的思想启蒙受到了中西两套体系的强烈冲击。

一方面,他受过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9岁就到外祖父孟荫余的私塾读书、生活,外祖父向他传授了传统文化典籍与为人处世的准则。黄炎培也不负外祖父的栽培,先后考中秀才,举人,并在南汇三灶乡设塾授徒,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

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正是黄炎培爱国思想的启蒙。他说,“故凡农作之勤劳,生计之艰苦,吾深知之,且深悯之。”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帝国惨败。强烈的冲击惊醒了那个年代尚未麻木的国人,彼时的黄炎培也意识到中国有亡国危险之时,内心的家国大义彻底觉醒。

图片|威海市刘公岛甲午中日战争博物馆内战争场景插画 图源:视觉中国

在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让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开始广为流传,新旧思想的交替和对中国前途的担忧,促使着年轻的黄炎培去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1年,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特班,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

南洋公学是1897年创设的一所训练洋务人才的学校,而特班则是专门培养西学人才的班级,蔡元培担任特班第一位总教习,黄炎培是第一批学生。

系统的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理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让黄炎培找到了内心的方向。在他看来,没有人民群众的普遍爱国觉悟,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理想,而通过教育的手段可以“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

图片|南洋公学旧影,黄炎培作为第一批学生曾在此学习。图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好景不长,南洋公学的退学风潮迫使黄炎培中断学业,但他教育救国的实践也因此起步。他回到川沙,抱着“为桑梓兴学起见,责无可诿,志在必成”的信念,联合陆家骥、张志鹤等,冲破保守乡绅及川沙厅官等的种种阻挠,在建筑业巨头杨斯盛的捐助下,创办了川沙小学堂。黄炎培担任校长,张志鹤担任副校长。

黄炎培“兴教育、办学堂”的救国实践在当时受到了顽固势力的多方阻扰,但他始终坚定不移,也为风雨飘摇的中国输送了大量人才。

图片|浦东中学老照片,黄炎培是浦东中学的首任校长。图源:浦东中学

以浦东中学为例。在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北南开、南浦东”的说法广为流传。作为首任校长,黄炎培力推教育改革,让浦东中学成为学术和革命人才的培养基地,奠定了其成为中国历史名校的根基。

如今,在《教育大辞典·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百年老校》等文献中,都有“浦东中学”的条目、专文,记载着首任校长黄炎培的贡献。

从川沙旧院的儒学浸润,到南洋星火的破茧成蝶,黄炎培用自己的感悟和行动,积极从事教育革新,推行教育救国的思想,成为了当时享有盛名的“新派教育家”。

图片

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最终在辛亥革命冲锋的号角中被推翻,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也宣告结束。

黄炎培意识到,时代的变迁,意味着教育救国的内容也要随之变迁。

在当时,发展实业、建设国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那么,就应该以“教育为实业之先导”“以实业为教育之中心”。

此,黄炎培以江苏教育行政首脑的身份(先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教育科科长,旋任教育司司长),通过行政力量大力发展江苏教育改革,培育建国人才。在领导江苏教育期间,黄炎培共建立、扩建、改建省立高等、中等学校24所,让江苏教育事业成为全国各省之首。

图片|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即是由黄炎培参与筹办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伴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倒行逆施,黄炎培的教育实践改革也不得不中止。

封建主义沉渣的泛滥并没有让黄炎培放弃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1917年,黄炎培联合各界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同时在《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刊登了由黄炎培起草,梁启超、蔡元培等48位知名人士署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不仅猛烈抨击了旧教育的种种弊端,还宣明“惟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标志着黄炎培初步完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也是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救国道路上摸索奋斗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黄炎培的思想迎来了再一次转折。面对凋零破碎的山河和惨无人道的侵略,他无比悲愤地呼吁:“民生痛苦到这般地步,吾们还读死书吗?还不觉悟吗?”

图片|民国上海老照片,黄炎培曾在这里组织抗日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在极度悲愤之中,黄炎培编印了《救国通讯》杂志(后改名为《国讯》),以国难要闻、国难大事记等为主要内容,是九一八事变后重要的时政新闻刊物。

与此同时,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的重重压力,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凭借他的社会影响在上海联络各界组织抗敌后援会、国难救济会、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等抗日团体。

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这个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说,“职业教育固然很重要,但非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亦无办法。”

图片|在陕西延安的某个窑洞内,黄炎培即将找到自己的答案。图源:视觉中国

救亡图存的愿望曾经引领黄炎培走上教育救国之路,也让他踏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并最终意识到,“救国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紧跟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建设社会主义。”

时间来到1945年。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已成败局,如何筹建新的国家成为横亘在黄炎培心中的“桥梁”,引领着他走向另一道光明。

7月1日,黄炎培飞赴延安进行访问,在此次访问中,黄炎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

在听到“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的答案后,黄炎培深以为然,他说:“这话是对的……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图片|黄炎培著《延安归来》 图源:视觉中国

回到重庆后,黄炎培把所见所闻写成《延安归来》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为群众了解延安提供了重要的窗口。“黄炎培周期率”的故事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青衫难掩铮铮铁骨,他炽热的爱国之心和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为中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

泸州与上海,近2000公里的距离,即使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也称得上遥远。

然而,千里之外的泸州却是黄炎培救国实践的试验场与精神纽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热忱,推动着黄炎培在泸州留下了悠久而深刻的烙印,直至今日依然未曾泯灭。

图片|江山灵秀的泸州

烙印离不开另一位重要人物——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两人的交往,是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两种思潮的产物,也是教育界与实业界结合的典范。

1914年,卢作孚与黄炎培相识,二人因为有着相似的出身、性格和同样炽热的爱国心,很快就结下深厚的友谊。

1921年,担任永宁道(民国初年四川省下辖的道级行政区)道尹的杨森在泸州提出建设“新川南”的口号,力邀卢作孚担任公署教育科长,卢作孚怀揣着改变当时四川贫穷落后的理想而欣然接受。

尽管在卢作孚的努力下,泸州呈现出了焕然一新的教育面貌,但由于军阀混战,卢作孚又不得不离开泸州,重回上海。

在上海,卢作孚将自己在泸州推行新式教育的经历一一告知黄炎培。黄炎培对卢作孚大为赞赏,专门派人陪他参观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教育学院,给予卢作孚很大的启发。卢作孚后来又在成都开办通俗教育馆——这是四川第一个,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批通俗教育馆。

卢作孚在泸州的教育改造试验,也吸引着黄炎培。一贯倡导“富教合一”乡村建设理念的他,产生了“尽我心力,指贡一些蜀人应走之道”的想法。如今,重庆部分高校依然设有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如西南大学),传承与发扬着黄炎培留下的“火种”。

图片|20世纪30年代,黄炎培在文化四坝之一的北碚进行兴学育人活动。图源:视觉中国

1936年,黄炎培应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的邀请,前往四川考察。这场考察历时四个月之久,黄炎培深入四川各界,一起为四川发展出谋划策

这段经历,无疑也为黄炎培后期在泸州参与管理打下了基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四川不仅成为各地流亡人士的聚集地,还承担着为前线战事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宜昌失陷,四川省内粮食歉收,粮食供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国民政府成立全国粮食管理局,作为局长的卢作孚,他立刻紧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会议提出由黄炎培、卢作孚、何粹廉、稽叔庾、胡次威、熊仲韬等人起草相关的组织及办法。

次日,黄炎培以会议主席的身份迅速组织起草并拟制了各项草案,同时邀请卢作孚一同前往泸县参加第七区粮食会议。

会议将黄炎培推举为七区粮食临时调节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议定外县分担征购军米数量及价格标准。在黄炎培、卢作孚的密切配合下,第七区粮食征购任务顺利完成,这也是二人在关乎抗战大局的事务中紧密联系、协同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而后,国民政府又发起了由张澜、黄炎培、吴玉章等人组成的川康建设期成会,分别在成都、泸县、万县和阆中设立四个办事处,黄炎培担任泸县办事处主任

图片|纳溪泡糖始创于清朝末年,是四川泸州地区特色传统小吃。图源:文旅泸州

泸州与上海,迥然不同的风土人情,给黄炎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下了不少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讲述泸州纳溪三绝之一的“泡糖”。

这是泸州当年的一种特色小吃,具有泡、脆、疏松多孔而又空心的特点,黄炎培甚是喜爱,特意赋诗一首:“粒粒芝麻涂附着,大含细嚼味无穷。车掠眉山餍老饕,纳溪夜市又停桡。莱根香嫩糖丝脆,没齿无忘蜀二泡。”

1942年,黄炎培回到泸县三岩脑办事驻地,泸县党、政、军及群众团体负责人联合举行宴会,值得一提的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十五代传承人温筱泉也是出席嘉宾之一。

黄炎培的家国大义也激励着本就积极奔走于救亡图存的温筱泉,继续为新中国鞠躬尽瘁。

在抗日战争中,温筱泉被推选为泸州财务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温筱泉在前线医用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冒着被轰炸的危险坚持酿酒生产,为前线输送物资

图片|20世纪40年代,泸州老窖温永盛作坊使用的商标。

1943年,冯玉祥将军来泸州募款抗日,温筱泉积极协助,泸州共捐款5000万,冯玉祥特意写了书法作品赠与他,以表彰其贡献。

也是在那次宴会上,黄炎培曾赋诗一首

风雨江涛十往还,泸宜永乐路回环。

玄滩讲幄良民泪,方获斋堂乡镇班。


这首诗正是黄炎培情系泸州的真实写照。黄炎培在泸州的四年,是教育家救国理想的战时缩影,亦是个人与城市互相成就的典范。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1901年川南经纬学堂的创建,成为泸州现代意义上职业教育的源头。作为四川首所“新学”,开启了当地新式职业教育的篇章,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赵熙为首任校长,朱德、恽代英也曾在此育人 。

在泸州期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当地。

经过百年发展,泸州已拥有24所职业院校,涵盖了食品、农业、医疗、水利、电子信息等类别。如今,泸州职业教育已形成政府指导、联盟组织、学校实施、企业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当我们再次回到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的现场,何杰手中的奖杯何尝不是一盏“烛火”,它点亮着泸州的教育传承,也再次证明:真正的风骨,是书生扛起山河的重量,真正的传承,是城市记住星火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麟辉.论黄炎培的教育救国道路[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论文集,2018.

[2]张立程.黄炎培与卢作孚的人际交往[J].兴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中国黄埔军校网.龙禹门:抗战时期后方救亡运动点滴回忆[EB/OL],(2018-11-16).



精华观点集萃

1.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2.作为国民政府川康建设期成会泸县办事处主任,黄炎培在完成征粮、赈灾等战时任务的同时,始终将教育视为民族复兴的根本。他组织编写《川康建设方案》,其中特别强调"以教育力量推进地方建设",这与他在江苏主政教育时"教育为实业之先导"的理念一脉相承。


3.担任泸县办事处主任期间,黄炎培提出的"用地方人才办地方事"原则,至今仍是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

图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60特曲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多选题】“风雨江涛十往还,泸宜永乐路回环。”矢志报国、心系教育的黄炎培,在泸期间为泸州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

A、组建川康建设期成会

B、合力推行新式教育

C、保障粮食调配征购

D、创建进步刊物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