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古已有酒。
成都,盛产美酒。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可能就是三千年前古人以酒娱神之后的艺术作品。
摄影/米克
本文的任务,是以事实为依据,拨开表象,探究成都成为美酒产区的原因。
比较成都的地理条件与历史后我们发现:
成都,
是秘境森林雪山融水滋养的城市,
是花花世界两千年的水都、酒都,
更有不输于“美酒河”的酿酒环境与微生物遗存,
“产区”二字,当仁不让。
岷江
生物多样性的秘境水源
岷江源头位于阿坝州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处岷山山脉的弓杠岭,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不只如此,成都的母亲河岷江还是一条大江,大到曾经长期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先秦地理知识汇编读本《禹贡》有言“岷山导江(长江),东别为沱”。岷江出山,在龙门山南段的白沙河汇入之后、在都江堰分江之前,河槽达到350米宽,江心沙洲点点,确有大江之势。
而再向上溯源,则是流域面积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崇山峻岭。
阿坝州九寨沟境内的岷山,分布有众多的古冰川遗迹。它们是末次冰期(距今7万—1万年)冰川所形成的地貌残留痕迹。岷山全长约500公里,是长江水系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黑水河的分水岭。
摄影/田捷砚
都江堰的鱼嘴海拔592米,上溯300多千米,在松潘县岷江源附近,是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遍历高山深谷,岷江从宽不盈米的清溪,接受着冰雪融水、降雨和地下水的补给,一路穿云渡柳,间或呼朋唤友,与黑水河、杂谷脑河等汇聚,滚滚而来。

岷山山区的高山,海拔多为三千米左右,是云杉、冷杉、落叶松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他们组成了岷江上游主要的森林类型。
针叶森林好,林下苔藓层更好。
它们层叠弥漫,擅长蓄水,构成滋养岷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林,像连绵的“天然长城”,庇护着四川和成都平原。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
我们常用物种、特有种、珍稀种的数量及其分布形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在这方面,岷江上游是惊人的。

就是这样的一座宝库秘境,滋养和守护着成都。也使得成都的美酒,
成为了自然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二龙戏珠
托起水做的成都

成都平原的肥沃,早在都江堰之前。
在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漫长岁月里,岷江和沱江带来的大量砾石、泥沙在此处沉积,最厚处甚至有100米,逐步形成深厚的、重叠复合的平原。
成都平原,林盘。
摄影/冉玉杰
坐落在龙泉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成都(远处为龙门山)。
摄影/Jason翔升



当年成都东面的水码头——金堂五凤溪古镇(沱江)。
摄影/冉玉杰
由此,
同处唐代的陈子昂才会说“蜀为西南一都会, 国之宝库, 又人富粮多, 浮江而下, 可济中国”;
两百年后在成都的皇帝王建和孟知祥,才会将水军战船沿江而上, 于成都南河检阅海军;
《马可· 波罗游记》才会记载成都的河流“此川之广, 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成都,果然是水做的。
水做的成都,招人喜欢,也深受酿酒微生物欢迎。

崇山峻岭的雨屏之下
是发酵微生物的天堂
酿酒,本质上是淀粉或糖在微生物的帮助下转化为酒精的过程。酿酒微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比如在控制曲坯品温时,室温10—20°C操作最简易,而在大曲制作的培菌期,相对湿度要大于80%。

以这个发酵指标来看,年平均气温在15.2—16.6℃、平均相对湿度为79—84%的成都,简直是酿酒的天选之地。
再来看图说话。
成都也可以跟刻在石头上的中国“美酒河”比一比。
附送一个年平均云量,成都都不输“美酒河”。
甚至在年平均相对湿度上还略胜一筹。
再看看对稳定微生物环境很有意义的风速指标,成都赢面又大了。

同处西南,国酒地理分析过赤水河谷出美酒的原因,赤水河谷要感谢带来湿润环境的云贵准静止锋。(戳此复习《赤水河谷为什么出好酒》)在酿酒环境上,成都请求一战的理由,就不得不提华西雨屏了。
华西雨屏。
摄影/高华康
自从青藏高原隆起,从太平洋过来的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在中国东部形成了夏季多雨的气候,奠定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基础。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插在川西的这面耸峙的屏风,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冷空气交汇于此,于每年5月至10月单独送给四川省一份雨水大礼包——“华西雨屏带”。它北至绵阳平武、南抵凉山雷波,集中降水于雨城雅安和峨眉山。
成都,正处于华西雨屏带的半包围之中。
华西雨屏带,给成都这片土地带来了适宜酿造的环境和无与伦比的奇绝自然景观。
它也滋养了成都这片平原适宜粮食耕作的、让人叹为观止的河网密度。成都的河网密度高达1.22千米/平方千米,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同为全国前三甲,堪称西部之光。

成都最受微生物喜欢的,还在于它绵绵不断的稳定二字。
无冬无夜的海洋气候里
是纵酒狂欢的两千年



宋代成都酒业课税数目位居全国之冠。比如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川峡四路境内有酒务361个,征收酒课220万贯,占当年全国酒税收入的14%。南宋更厉害了。建炎三年(1129年),四川CFO兼理财高手赵开从成都开始试点改革,将原来由官府和酒户垄断的酿酒业,扩大为任何人只要交纳税钱就可以经营,由此增加酒课收入。第二年,四川的酒课收入就达到690万缗(mín),占全川财政收入的20%。
成都人吃喝玩乐喝大酒,还创造了成都十景下酒。




繁衍了六个世纪的菌群
是成都产区的高品质基因




点击下方文字展开更多

成都温润的大环境孕育出古窖池微生物菌群。研究者发现,古窖池中的古窖泥菌群,已持续生香了六个世纪。
成都,乃至中国白酒界都很激动!
众多研究认为,活跃的老窖泥微生物,是发酵与呈香的秘密武器。

点击下方文字展开更多
成都酒厂内的窖池。
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而这开创生命分类形式的“古菌”,正是窖泥微生物中的关键物种。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官网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清末成都糟房、大曲烧房分布示意图》(后台回复“美酒成都”,获取同款高清清末成都老地图),想象这57处星星之火,是否还有其他尚未发掘的酒香,和等待着考古和科技工作者来揭示的基因谜团?
相信随着研究的进展,“老窖出好酒”的奥秘也会越来越为我们揭开。
美酒成都,未来,拭目以待。
审稿专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杨勤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刘复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韩培杰
本文创作团队
策 划:张婷
撰 稿:贝延长
图片编辑:Phil
制 图:kiki、木易、郭海雯、王乐、天涯、
袁梦、徐爽
制图指导:@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实习编辑:杜洁琼、白慧、刘芳冰、马羽彤、何佳荣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FOTO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