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太原清徐县宝源老醋坊里,身着古装的工人正在忙着醋的发酵搅拌。供图/视觉中国
在这套体系中,从酒到醋的过程,其实就是醋酸菌有氧发酵的过程。当酿酒所使用的密封措施失效时,随着氧气含量升高,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减弱,醋酸菌等好氧菌便会大量繁殖,并在有氧条件下将乙醇变成乙醛,再通过氧化产出乙酸。摄影/韩培杰
除了乙醇,酒液中的单糖和双糖也能够被醋酸菌利用,转化成醋酸。另外,当酒发生乳酸菌污染时,乳酸菌的厌氧发酵也会生成具有明显酸味的产物,使酒酸败。
酒变成醋的这个过程通常进行得非常迅速,有的人甚至体验过红酒醒酒稍微没控制住时间,就已经变成了醋酸味儿。
因此,在密封条件欠佳的史前时代,醋也作为水果、粮食及酒储存失败或酿酒失败的产物而被先民们发现,但因混合了一些其他杂质,这时醋的口味并不足以得到先民们的重视——他们酿造的目标产物一直是酒。![IMG_4376(20220512-182408).JPG 图片]()
1979年四川成都新都区新龙乡出土的这块东汉画像砖上记录了当时人们热火朝天的酿酒盛况。
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掌握制作高度酒的技术。直到唐代还有“绿蚁新醅酒”这样的句子,一个“新”字透露出了当时低度酒只能随酿随喝,不然就容易酸败的处境。后来这种液体被以调味、入药为目的大量酿造时,得到了“苦酒”这一名字,倒是与西方将醋(vinegar)称作“酸(aigre)酒(vin)”的命名法不谋而合。可见无论中外,都是先命名了酒,然后在需要给由酒衍生的这种调味液命名时,在“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毕竟,从古至今,都是先有了酒的基础上,才能酿醋嘛。大概同样是发现了红酒在空气中会很快变成醋酸味,在欧洲的中世纪也流行一种使用稀释葡萄酒酿醋的方法。与之相似地,这种产自意大利的摩德纳香醋也是使用葡萄酒发酵而成。供图/视觉中国
人们一直在利用着这些微生物,人们也一直没有看清过它们的真貌。直到1837年,醋酸菌这种微生物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1864年,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醋酸发酵的本质,正是醋酸杆菌的代谢活动。(阳飞等. 醋酸菌分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调味品, 2015(40). )![VCG41581747865.jpg 图片]()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物种被驯化,我们也因此有了稳定的粮食、花果、畜禽甚至宠物来源。被代代改良的发酵工艺,背后代表着的也是各种像醋酸菌(上图)这样的微生物被驯化。中西方都有发酵工艺,但丰富的“曲”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为了获得花样繁多的酒、醋、酱、豉等发酵物,古人们研究出了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药曲等各种名目的“曲”。他们从不懈怠于对制曲工艺的改良,因为曲的好坏,往往就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好坏。在山西,因为酿酒和酿醋的原料和曲选用相同的粮食,酒和醋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被演绎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