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诞生传奇的一年
1935年,“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提出
定义了中华大地的人地格局
1935年,茅台前身的烧房展品
从赤水河畔出发
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今年1月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开启“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沿胡焕庸线
挖掘和传播沿线城市
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首站从茅台启程
向美而行,共赴山河
第二站来到腾冲
带您感受胡焕庸线南起点的至美时刻
第三站来到阆中
带您感受胡线中心区的地理融汇之美
第四站来到延安
带您感受黄河黄土间的大美红色景观
第五站来到平遥
带您感受新月形沃地的璀璨文明印痕
第六站来到乌兰浩特
带您感受农林牧交织的天地浩然之美
第七站来到承德
带您感受燕山与坝上的农牧交错地带
第八站来到黑河
带您感受火山黑土上的资源精华之地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黑
「第八站」
河
九月黑龙江,
树叶的颜色提示着初秋的时节,
而空气却已格外凛冽。
从哈尔滨乘车向北,
随着纬度一度一度升高,
我们的系列科学探索也抵达了
胡焕庸线北起点——黑河。
“胡焕庸线北起点”这个黑河名片
在这里可谓家喻户晓,
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句胡焕庸线的知识。

位于黑河市爱辉区的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于2020年竣工,是位于腾冲的“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的姊妹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火山
之美
大
地
PRAT
1
公元1719年,
黑龙江小兴安岭上空被浮荡的火山灰充斥,
昏天蔽日,遍地流淌着炽热的熔岩流,
植被受到熔岩灼烧而化为焦炭。

五大连池火山块状熔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一条条柔软的熔岩流,
注入附近水量颇大的“白河”,
“淬火”而成一堵堵坚硬的玄武岩岩墙,
将白河切成了好几段,
每一段之间,又都留下了相连通的水道。
当这场持续了两年的火山喷发结束,
五个连珠般的堰塞湖诞生了,
因其形态可爱,人们便叫它“五大连池”。
如今,这个独特的“火山堰塞湖”群,
以奇特的熔岩景观、串珠般的水域形态
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
人们都说,在这里游山玩水,
游的是火山,玩的是温泉,
五大连池火山留下的温泉资源
甚至还吸引到了相当规模的俄罗斯旅客群体。

黏性较强的熔岩流缓缓流动时,表层也在冷却固结,因而碎裂形成了渣块状熔岩,这些碎块被熔岩流搬运时进一步碎裂,最终沿熔岩流流出的“河道”杂乱堆积成这些大面积分布的块状熔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熔岩石海上并非生命禁区,
有种类繁多的地衣、苔藓,
更有长白蔷薇和兴安杜鹃等灌木。

扎根在五大连池火山熔岩上的长白蔷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行走在石海栈道上,还有声声虫鸣入耳,
仔细找寻,也可以看到暗褐蝈螽凭借保护色
隐藏在长满地衣和苔藓的熔岩上。

火山熔岩上的暗褐蝈螽。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大江
之美
大
地
PRAT
1
在黑河市,
我们见证了今年寻道之旅的五大长河中的两席——
黑龙江和嫩江。
以流量而言,这两道大江都不逊色于黄河,
其霁空映照下蓝缎子一般的质地
也与黄河有很大区别。

作为边境口岸城市,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黑龙江相望,成为中俄边境唯一一对规模最大的双子城,最近处相距仅750米,乘船横渡仅需七分钟。图为悠远平静的黑龙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黑龙江旧称“哈喇木伦”,
契丹人将其汉译为“黑龙江”并沿用至今,
而对岸的俄罗斯人称呼这条江为“阿穆尔”,
很多生物的名称中都有这个词语,
比如阿穆尔蝎蛉、阿穆尔星吉丁、
阿穆尔莎草等物种的种加名都是“amurensis”。

红脚隼(Falco amurensis)旧称“阿穆尔隼”,是迁徙距离最远的小型猛禽,秋季来临时,它们从我国东北、华北及周边地区出发,飞越一两万公里,抵达非洲南部越冬,沿途捕捉蜉蝣等飞虫作为补给。
摄影/张戈
嫩江,
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
但它对于万类霜天以及经济民生的意义
远不止于一条二级支流。
它上游最近处距黑龙江仅几十公里,
但却没有沿最短的线段直接汇入黑龙江干流,
而是以迂回的方式掉转向南,
直到在吉林松原奔入松花江,
而后松花江再告别吉林省
一路向东北方向汇入黑龙江干流。
这样兜了一个大圈子,
让人不免想到黄河的“几”字弯带来富饶的河套。
的确,松嫩平原的坚实农业根基
也正与这不辞辛劳“绕路”的河流息息相关。

逶迤的嫩江。松嫩平原上的网状河并不像辫状河那样来回摆动游荡,茂密的植被、黏结性高的土壤使网状河河道更深更窄更稳定。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得益于舍近求远的嫩江,
松花江流域的淡水沼泽地
至今保留着完整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
河道间的湿地、浅湖、沼泽
成为网状河比较典型的微地貌单元,
大小湖泡若群星溅落,
如织的水网成为鸟类偏爱的觅食和歇脚场所。

一只羽色变异为纯白色的凤头鸊鷉游弋在嫩江的碧波上。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秋林
之美
生
道
PRAT
2
比起嫩江以西粗犷的大兴安岭,
地处小兴安岭的黑河市植物种类更趋多元,
有更多种类的阔叶植物。
时值秋季,
山林在西伯利亚寒流的涂抹下
更多了一丝悦目与动人。



正是最好的的季节,裂叶榆黄了叶,花楸红了叶,山楂红了果。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明净苍穹下,
惹眼的金黄、绯红、绛紫将碧山一层层渲染,
并一直向目力不及的远方铺展。
四季常绿的红松、冷杉、紫杉中,
几株已是红叶的花楸和泛出金黄的桦树等阔叶树
撞色交织成璀璨缤纷的秋色赋。

当巨大的色谱在天地间展开,夏已成了记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与体感的严寒相对的是,
秋意笼罩下这片山林简直满眼都是鲜艳的色泽。
此时不需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或什么古寺名泉的夜月和钟声,
就已足够醉人了。



滴翠的苔藓、如炽的红叶、宝蓝的蜣螂,无一不在绽放着明艳绚丽的光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落叶松林边,
即将冬眠的乌苏里蝮寻觅着适宜的躲藏地,
而樟子松林中,
随处可以看到北松鼠等小兽,
它们正奔忙着为入冬的口粮做最后的储备。

北松鼠也称“欧亚红松鼠”,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北松鼠都有红色的皮毛。有研究表明,欧亚红松鼠一生中有六成至八成的时间都用于搜索食物和进食,是个“以食为天”的物种。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说起菌子,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胡线另一端点所在的云南省,
但其实其北端黑河的野生菌也不遑多让,
不过是下了几滴薄雨,
松林中采蘑菇的小姑娘小伙子大哥大姐大爷大娘的桶
就都差不多装满了。




只需在林中探索寻访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现数十种不同的菌类。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秋日山林也是昆虫的一方童话世界。
异色瓢虫和六斑异瓢虫在枯叶间漫步,
黑角条胸蚜蝇忙碌地在百里香的花枝间穿行,
白矩朱蛱蝶和黑背皱背姬蜂不停飞舞,
而景区讲解牌的立柱上,
一只极北蜓安然歇落。
黑河站考察中遇到的几种昆虫,其中异色瓢虫因为正值迁徙季而以惊人的浓度汇集在嫩江附近。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别样
之美
生
道
PRAT
2
以我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而论,
位于滇南山地亚区的腾冲周边地区
因有着中国仅有的小片热带雨林,
而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犀鸟等生物观赏圣地,
与之类似地,
中国的寒温带区也很狭窄,
主要就在黑河以西及以北的大兴安岭亚区,
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在其以南大片地区
难以邂逅的动物,
以鸟类而言,
鬼鸮和乌林鸮是其中的鲜明例子。
鬼鸮名为“鬼”,其实是个可爱鬼。
它作为捕鼠健将,
偏爱毗邻苔原、沼泽、草原的
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二十几厘米的身量
使其很容易在啄木鸟留下的旧巢中栖身。

上扬如吃惊状的“眉毛”是鬼鸮重要的辨识特征,左右一高一低的不对称耳孔使其能迅速锁定声源大致位置,以便在暗夜中狩猎,或捕捉被积雪、高草、落叶遮蔽的猎物。
摄影/计云
乌林鸮更为奇特,
作为适应了寒带生活,无迁徙习性的留鸟,
它以巨厚而极蓬松的羽毛达到保温效果,
看起来体型硕大不输雕鸮,
且一张超大圆脸格外醒目,
但体重却少有达到1公斤以上,
块头纯是用丰厚蓬松的羽毛撑起来的,
就是“虚胖”。

乌林鸮是泰加林和白桦林中最大型的猛禽之一,经常站在贴近主干位置较低的横枝上静待猎物,由密集丝状羽毛辐射排列而成的“雷达锅”形独特面盘可以帮助它收纳声波,尤其那些人耳听不到的啮齿动物的高频尖叫声。
摄影/计云
这里的另一种特色鸟类是花尾榛鸡,
它在东北曾相当常见,
但在过去因受到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的威胁
而数量剧减,
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国内仅黑龙江北部及周边地区可见。

花尾榛鸡俗称“飞龙”,这个俗称来源的说法之一是满语中“树上的鸡”一词读音是“斐耶楞古”,听起来类似“飞龙”,这种鸡形目鸟类也确实习惯在树上活动,尤其是在冬半年。
摄影/计云
穿梭在黑河市的森林中,
最易邂逅的鸟类不是麻雀,
而是普通鳾(shī),
这种被当地人昵称为“蓝大胆”的鸟类,
是名副其实地又蓝又大胆,
对镜头基本没有戒心。

普通鳾是雀形目鸟类中相当神经大条的一种,即使已经贴着树皮一路下降到与人距离不到一米的位置,也依然忘我地沉迷于寻觅自己最爱吃的虫子大餐。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与普通鳾同地而居的小鸟还有小斑啄木鸟、松鸦、
煤山雀、沼泽山雀、褐头山雀、北长尾山雀等,
它们都是守护山林的仙子精灵。

被昵称为“糯米团子”的北长尾山雀。
摄影/仙颏
多元
之美
人
道
PRAT
3
黑河是一个边境城市,
在这里随处可见繁多的俄罗斯元素。
街边隔三岔五的俄餐店和俄罗斯百货店暂且不论,
满街的中俄双语招牌
也体现了这里国际交流之密切。
在清晨五点的早市上,
还可以听到有摊主在接待俄罗斯食客时
冒出几句略带东北口音的俄语,
询问对方是否加点葱花。

花鼠蹲坐在俄式风情的白桦篱笆上。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黑河市的多元人文还体现在
鄂伦春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上,
这些在位于市区以西 9 公里的中俄民族风情园
都可以一览无余。

在中俄民族风情园曾拍摄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闯关东》等多部热播影视剧,图为其中紧邻黑龙江畔的教堂式建筑。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公元前的商周时期,
就有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被视为今日黑龙江流域满民族的先祖。
为了探寻满族风俗,
我们来到位于四嘉子满族乡百年历史的
满族渔村小乌斯力村,
这里是瑷珲古城“十里长江”的源头,
村中满族人占近六成比例,
另有少量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
也一同居住在村中。

小乌斯力村满族民俗记忆馆前用地砖铺出了一个满文字,意为“满族人”。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满族民俗记忆馆中,
还保留着很多满族的书法、典籍和器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工制成的竹制弓箭。

满族民俗中会在下屋房梁上悬挂悠车以安置婴儿,同地居住的达斡尔族也有类似的习俗。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馆中还摆放着嘎啦哈和粮口袋,
不知是多少东北娃娃儿时的记忆。

嘎啦哈是牛、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的一块骨头,被用于和装着粮食的小布口袋一起玩抛掷游戏。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收获
之美
人
道
PRAT
3
宏大,是这片黑土地的主格调。
位于小兴安岭以南,
大兴安岭以东的松嫩平原,
以有机质含量极高的黑土而名扬天下。
汽车行驶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
随处的黑土地正展现着它强大的产能,
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大豆,
让这里俨然成为一片丰收的海洋。

作为农业部认定的首批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五大连池依托地理优势发展大豆种业,年加工销售的大豆种子占全省大豆用种量的四成,五大连池大豆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东北熟,天下足。”
在超大面积农用黑土地的保障下,
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
自 2011 年起即连续 13 年居于全国榜首,
并不断拉大与榜眼间的差距。

松嫩平原的黑土,黑得名副其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时而骄阳烈日、晴空万里,
时而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天气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曲,
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慨叹它的难以捉摸。

五大连池的农业优势,与来自火山群的滋养还是脱不开干系。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今日的“北大仓”,地力足够肥沃,
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说法。

大片豆田中,排列整齐的大豆均已成熟,只待雨后的土壤不再松软,就可以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开进豆田,迎接一场酣畅淋漓的丰收。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黄豆籽粒已经熟透,
走近还会看到黑土中冒出三两豆芽,
那是等不及被收割的黄豆粒挣脱了豆荚束缚,
投入黑土沃壤中,
率先开启了下一个生命周期。

豆秧低矮,却结实累累,每一颗豆粒都格外圆润饱满。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除了大豆,
玉米也是这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
玉米棒已经长得很大,颜色青翠可人。

中国三大传统主粮之一的玉米,自从2012年超过稻谷晋升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后,产量持续增加,也因养殖业需求的日渐旺盛而在东北黑土地被越来越多地种植。论亩产,玉米是高粱的1.85倍,更是大豆的4.94倍。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大豆和玉米也经常联手合作、各骋所长,
形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以科学的布局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益。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既充分发挥高个儿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矮个儿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比传统间套作种植更适于机械化作业,能在同一地块实现一季双收,即不仅玉米不减产,还可以额外多收一季大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农田里除了以上两位绝对主角,
也有高粱、水稻等配角。
这里对于水稻来说,纬度略微偏高,
而高粱的需求量更小,所以种植也不普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正如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大豆和高粱都是这片地区的作物,只是我们在黑河探索过程中发现大豆依然遍野,高粱田却仅看到一两次。图为黑河的高粱田和水稻田。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满眼的丰收场景令人喜悦,
而回顾2023年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携手致敬传奇的“朝圣”之路,
我们沿“胡焕庸线”一路向北,
开展“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在向美而行、共赴山河的路上,
也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这一路,
我们探索了四个火山群、
五条大江和八条大山脉,
对比其间的异同,
且沿途进行了多手段并行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发现了两个物种的省级分布新记录
和潜在的新物种。
漫漫“寻道中国”路,从贵州茅台启程,
在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我们共同见证载誉前行的茅台 1935
和它的“百亿级”单品新征程,
随后又来到“胡焕庸线”南起点、
地处高原与丘陵之间的腾冲,
感受亚热带的生态之美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体会多种少数民族交汇融合、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感悟西南大地上
火山地热并存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火山熔岩上的茅台1935。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第三站,
我们来到有“阆苑仙境”之称的阆中,
这里极佳的山水格局、优美的自然环境
成就了历史厚重、风俗独特的人文氛围:
多种多样的飞禽走兽与人和谐共生,
而人们脚踏蜀道,
以对历史古城的尊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回馈山水人间。
第四站,
我们来到地处黄土高原上的延安,
在这里,
我们领略了黄河怀抱中千沟万壑的地质奇观,
饱览了黄土与沙地农田交织的浓墨重彩,
更体悟了其作为红色基地的人文风采。
第五站,
我们来到以古城闻名遐迩的平遥,
在这里,
我们体会由河谷地形赋予这片土地的
浓厚商业文化之美。

和茅台1935一同打卡平遥古城。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随后我们分别来到承德和乌兰浩特,
见证了坝上草原和科尔沁草原的异同。
野生动物的灵动之美在这些森林、草原、湿地
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游牧文化的顺遂自然
也于各色民族符号中悉数体现。

茅台1935来到群山之间的承德。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作为对胡焕庸线的致敬和对“寻道中国”IP的纪念,
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联名文创酒
“寻道中国·胡焕庸线”应运而生,
将胡焕庸线凝练于酒瓶,并于11月限量发售,
更具有收藏价值。
随着“寻道中国”项目的逐年持续开展,
这款酒作为
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系列联名下的首款作品,
将迎来更高的价值增长。

向美出发
共赴山河
寻道中国
以“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活动,
寻找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
也寻找在融合之美,
共生之美中走出的茅台之道。
下一季,敬请期待!
策 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团队:李雪斌 冯胜 蔺伯维 吴梦遥 赵雅靓 刘洋
撰 稿:葡萄风
图片编辑:Phil
设 计:张哲 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