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诞生传奇的一年


1935年,“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提出

定义了中华大地的人地格局

1935年,茅台前身的烧房展品

从赤水河畔出发

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今年1月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开启“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沿胡焕庸线

挖掘和传播沿线城市

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首站从茅台启程

向美而行,共赴山河


第二站来到腾冲

带您感受胡焕庸线南起点的至美时刻


第三站来到阆中

带您感受胡线中心区的地理融汇之美


第四站来到延安

带您感受黄河黄土间的大美红色景观


第五站来到平遥

带您感受新月形沃地的璀璨文明印痕


第六站来到乌兰浩特

带您感受农林牧交织的天地浩然之美


第七站来到承德

带您感受燕山与坝上的农牧交错地带


第八站来到黑河

带您感受火山黑土上的资源精华之地


图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第八站」


九月黑龙江,

树叶的颜色提示着初秋的时节,

而空气却已格外凛冽。

从哈尔滨乘车向北,

随着纬度一度一度升高,

我们的系列科学探索也抵达了

胡焕庸线北起点——黑河。


“胡焕庸线北起点”这个黑河名片

在这里可谓家喻户晓,

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句胡焕庸线的知识。


图片

位于黑河市爱辉区的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于2020年竣工,是位于腾冲的“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的姊妹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火山

之美

PRAT

1


公元1719年,

黑龙江小兴安岭上空被浮荡的火山灰充斥,

昏天蔽日,遍地流淌着炽热的熔岩流,

植被受到熔岩灼烧而化为焦炭。


图片

五大连池火山块状熔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一条条柔软的熔岩流,

注入附近水量颇大的“白河”,

“淬火”而成一堵堵坚硬的玄武岩岩墙,

将白河切成了好几段,

每一段之间,又都留下了相连通的水道。

当这场持续了两年的火山喷发结束,

五个连珠般的堰塞湖诞生了,

因其形态可爱,人们便叫它“五大连池”。

如今,这个独特的“火山堰塞湖”群,

以奇特的熔岩景观、串珠般的水域形态

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

人们都说,在这里游山玩水,

游的是火山,玩的是温泉,

五大连池火山留下的温泉资源

甚至还吸引到了相当规模的俄罗斯旅客群体。


图片

黏性较强的熔岩流缓缓流动时,表层也在冷却固结,因而碎裂形成了渣块状熔岩,这些碎块被熔岩流搬运时进一步碎裂,最终沿熔岩流流出的“河道”杂乱堆积成这些大面积分布的块状熔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熔岩石海上并非生命禁区,

有种类繁多的地衣、苔藓,

更有长白蔷薇和兴安杜鹃等灌木。


图片

扎根在五大连池火山熔岩上的长白蔷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行走在石海栈道上,还有声声虫鸣入耳,

仔细找寻,也可以看到暗褐蝈螽凭借保护色

隐藏在长满地衣和苔藓的熔岩上。


图片

火山熔岩上的暗褐蝈螽。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大江

之美

PRAT

1


在黑河市,

我们见证了今年寻道之旅的五大长河中的两席——

黑龙江嫩江

以流量而言,这两道大江都不逊色于黄河,

其霁空映照下蓝缎子一般的质地

也与黄河有很大区别。


图片

作为边境口岸城市,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黑龙江相望,成为中俄边境唯一一对规模最大的双子城,最近处相距仅750米,乘船横渡仅需七分钟。图为悠远平静的黑龙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黑龙江旧称“哈喇木伦”,

契丹人将其汉译为“黑龙江”并沿用至今,

而对岸的俄罗斯人称呼这条江为“阿穆尔”,

很多生物的名称中都有这个词语,

比如阿穆尔蝎蛉、阿穆尔星吉丁、

阿穆尔莎草等物种的种加名都是“amurensis”。


图片

红脚隼(Falco amurensis)旧称“阿穆尔隼”,是迁徙距离最远的小型猛禽,秋季来临时,它们从我国东北、华北及周边地区出发,飞越一两万公里,抵达非洲南部越冬,沿途捕捉蜉蝣等飞虫作为补给。

摄影/张戈


嫩江,

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

但它对于万类霜天以及经济民生的意义

远不止于一条二级支流。

它上游最近处距黑龙江仅几十公里,

但却没有沿最短的线段直接汇入黑龙江干流,

而是以迂回的方式掉转向南,

直到在吉林松原奔入松花江,

而后松花江再告别吉林省

一路向东北方向汇入黑龙江干流。

这样兜了一个大圈子,

让人不免想到黄河的“几”字弯带来富饶的河套。

的确,松嫩平原的坚实农业根基

也正与这不辞辛劳“绕路”的河流息息相关。


图片

逶迤的嫩江。松嫩平原上的网状河并不像辫状河那样来回摆动游荡,茂密的植被、黏结性高的土壤使网状河河道更深更窄更稳定。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得益于舍近求远的嫩江,

松花江流域的淡水沼泽地

至今保留着完整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

河道间的湿地、浅湖、沼泽

成为网状河比较典型的微地貌单元,

大小湖泡若群星溅落,

如织的水网成为鸟类偏爱的觅食和歇脚场所。


图片

一只羽色变异为纯白色的凤头鸊鷉游弋在嫩江的碧波上。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秋林

之美


PRAT

2


比起嫩江以西粗犷的大兴安岭,

地处小兴安岭的黑河市植物种类更趋多元,

有更多种类的阔叶植物。

时值秋季,

山林在西伯利亚寒流的涂抹下

更多了一丝悦目与动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是最好的的季节,裂叶榆黄了叶,花楸红了叶,山楂红了果。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明净苍穹下,

惹眼的金黄、绯红、绛紫将碧山一层层渲染,

并一直向目力不及的远方铺展。

四季常绿的红松、冷杉、紫杉中,

几株已是红叶的花楸和泛出金黄的桦树等阔叶树

撞色交织成璀璨缤纷的秋色赋。


图片

当巨大的色谱在天地间展开,夏已成了记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与体感的严寒相对的是,

秋意笼罩下这片山林简直满眼都是鲜艳的色泽。

此时不需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或什么古寺名泉的夜月和钟声,

就已足够醉人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滴翠的苔藓、如炽的红叶、宝蓝的蜣螂,无一不在绽放着明艳绚丽的光彩。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落叶松林边,

即将冬眠的乌苏里蝮寻觅着适宜的躲藏地,

而樟子松林中,

随处可以看到北松鼠等小兽,

它们正奔忙着为入冬的口粮做最后的储备。


图片

北松鼠也称“欧亚红松鼠”,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北松鼠都有红色的皮毛。有研究表明,欧亚红松鼠一生中有六成至八成的时间都用于搜索食物和进食,是个“以食为天”的物种。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说起菌子,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胡线另一端点所在的云南省,

但其实其北端黑河的野生菌也不遑多让,

不过是下了几滴薄雨,

松林中采蘑菇的小姑娘小伙子大哥大姐大爷大娘的桶

就都差不多装满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只需在林中探索寻访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现数十种不同的菌类。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秋日山林也是昆虫的一方童话世界。

异色瓢虫和六斑异瓢虫在枯叶间漫步,

黑角条胸蚜蝇忙碌地在百里香的花枝间穿行,

白矩朱蛱蝶和黑背皱背姬蜂不停飞舞,

而景区讲解牌的立柱上,

一只极北蜓安然歇落。


图片

  # 01

图片

  # 02


图片

  # 03


黑河站考察中遇到的几种昆虫,其中异色瓢虫因为正值迁徙季而以惊人的浓度汇集在嫩江附近。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别样

之美


PRAT

2


以我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而论,

位于滇南山地亚区的腾冲周边地区

因有着中国仅有的小片热带雨林,

而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犀鸟等生物观赏圣地,

与之类似地,

中国的寒温带区也很狭窄,

主要就在黑河以西及以北的大兴安岭亚区

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在其以南大片地区

难以邂逅的动物,

以鸟类而言,

鬼鸮和乌林鸮是其中的鲜明例子。


鬼鸮名为“鬼”,其实是个可爱鬼。

它作为捕鼠健将,

偏爱毗邻苔原、沼泽、草原的

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二十几厘米的身量

使其很容易在啄木鸟留下的旧巢中栖身。


图片

上扬如吃惊状的“眉毛”是鬼鸮重要的辨识特征,左右一高一低的不对称耳孔使其能迅速锁定声源大致位置,以便在暗夜中狩猎,或捕捉被积雪、高草、落叶遮蔽的猎物。

摄影/计云


乌林鸮更为奇特,

作为适应了寒带生活,无迁徙习性的留鸟,

它以巨厚而极蓬松的羽毛达到保温效果,

看起来体型硕大不输雕鸮,

且一张超大圆脸格外醒目,

但体重却少有达到1公斤以上,

块头纯是用丰厚蓬松的羽毛撑起来的,

就是“虚胖”。


图片

乌林鸮是泰加林和白桦林中最大型的猛禽之一,经常站在贴近主干位置较低的横枝上静待猎物,由密集丝状羽毛辐射排列而成的“雷达锅”形独特面盘可以帮助它收纳声波,尤其那些人耳听不到的啮齿动物的高频尖叫声。

摄影/计云


这里的另一种特色鸟类是花尾榛鸡,

它在东北曾相当常见,

但在过去因受到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的威胁

而数量剧减,

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国内仅黑龙江北部及周边地区可见。


图片

花尾榛鸡俗称“飞龙”,这个俗称来源的说法之一是满语中“树上的鸡”一词读音是“斐耶楞古”,听起来类似“飞龙”,这种鸡形目鸟类也确实习惯在树上活动,尤其是在冬半年。

摄影/计云


穿梭在黑河市的森林中,

最易邂逅的鸟类不是麻雀,

而是普通鳾(shī),

这种被当地人昵称为“蓝大胆”的鸟类,

是名副其实地又蓝又大胆,

对镜头基本没有戒心。


图片

普通鳾是雀形目鸟类中相当神经大条的一种,即使已经贴着树皮一路下降到与人距离不到一米的位置,也依然忘我地沉迷于寻觅自己最爱吃的虫子大餐。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与普通鳾同地而居的小鸟还有小斑啄木鸟、松鸦、

煤山雀、沼泽山雀、褐头山雀、北长尾山雀等,

它们都是守护山林的仙子精灵。


图片

被昵称为“糯米团子”的北长尾山雀。

摄影/仙颏



多元

之美

PRAT

3


黑河是一个边境城市,

在这里随处可见繁多的俄罗斯元素。

街边隔三岔五的俄餐店和俄罗斯百货店暂且不论,

满街的中俄双语招牌

也体现了这里国际交流之密切。

在清晨五点的早市上,

还可以听到有摊主在接待俄罗斯食客时

冒出几句略带东北口音的俄语,

询问对方是否加点葱花。


图片

花鼠蹲坐在俄式风情的白桦篱笆上。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黑河市的多元人文还体现在

鄂伦春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上,

这些在位于市区以西 9 公里的中俄民族风情园

都可以一览无余。


图片

在中俄民族风情园曾拍摄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闯关东》等多部热播影视剧,图为其中紧邻黑龙江畔的教堂式建筑。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公元前的商周时期,

就有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被视为今日黑龙江流域满民族的先祖。


为了探寻满族风俗,

我们来到位于四嘉子满族乡百年历史的

满族渔村小乌斯力村,

这里是瑷珲古城“十里长江”的源头,

村中满族人占近六成比例,

另有少量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

也一同居住在村中。


图片

小乌斯力村满族民俗记忆馆前用地砖铺出了一个满文字,意为“满族人”。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满族民俗记忆馆中,

还保留着很多满族的书法、典籍和器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工制成的竹制弓箭。


图片

满族民俗中会在下屋房梁上悬挂悠车以安置婴儿,同地居住的达斡尔族也有类似的习俗。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馆中还摆放着嘎啦哈和粮口袋,

不知是多少东北娃娃儿时的记忆。


图片

嘎啦哈是牛、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的一块骨头,被用于和装着粮食的小布口袋一起玩抛掷游戏。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收获

之美


PRAT

3


宏大,是这片黑土地的主格调。

位于小兴安岭以南,

大兴安岭以东的松嫩平原

以有机质含量极高的黑土而名扬天下。

汽车行驶在广袤无垠的平原上,

随处的黑土地正展现着它强大的产能,

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大豆,

让这里俨然成为一片丰收的海洋。


图片

作为农业部认定的首批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五大连池依托地理优势发展大豆种业,年加工销售的大豆种子占全省大豆用种量的四成,五大连池大豆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东北熟,天下足。”

在超大面积农用黑土地的保障下,

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

自 2011 年起即连续 13 年居于全国榜首

并不断拉大与榜眼间的差距。


图片

松嫩平原的黑土,黑得名副其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时而骄阳烈日、晴空万里,

时而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天气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交响曲,

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慨叹它的难以捉摸。


图片

五大连池的农业优势,与来自火山群的滋养还是脱不开干系。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今日的“北大仓”,地力足够肥沃,

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说法。


图片

大片豆田中,排列整齐的大豆均已成熟,只待雨后的土壤不再松软,就可以将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开进豆田,迎接一场酣畅淋漓的丰收。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黄豆籽粒已经熟透,

走近还会看到黑土中冒出三两豆芽,

那是等不及被收割的黄豆粒挣脱了豆荚束缚,

投入黑土沃壤中,

率先开启了下一个生命周期。


图片

豆秧低矮,却结实累累,每一颗豆粒都格外圆润饱满。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除了大豆,

玉米也是这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

玉米棒已经长得很大,颜色青翠可人。


图片

中国三大传统主粮之一的玉米,自从2012年超过稻谷晋升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后,产量持续增加,也因养殖业需求的日渐旺盛而在东北黑土地被越来越多地种植。论亩产,玉米是高粱的1.85倍,更是大豆的4.94倍。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大豆和玉米也经常联手合作、各骋所长,

形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以科学的布局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益。


图片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既充分发挥高个儿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矮个儿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际间地内轮作,又比传统间套作种植更适于机械化作业,能在同一地块实现一季双收,即不仅玉米不减产,还可以额外多收一季大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农田里除了以上两位绝对主角,

也有高粱、水稻等配角。

这里对于水稻来说,纬度略微偏高,

而高粱的需求量更小,所以种植也不普遍。


图片
图片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正如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大豆和高粱都是这片地区的作物,只是我们在黑河探索过程中发现大豆依然遍野,高粱田却仅看到一两次。图为黑河的高粱田和水稻田。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满眼的丰收场景令人喜悦,

而回顾2023年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携手致敬传奇的“朝圣”之路,

我们沿“胡焕庸线”一路向北,

开展“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在向美而行、共赴山河的路上,

也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这一路,

我们探索了四个火山群、

五条大江和八条大山脉,

对比其间的异同,

且沿途进行了多手段并行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发现了两个物种的省级分布新记录

和潜在的新物种。


漫漫“寻道中国”路,从贵州茅台启程,

在茅台中国酒文化城,

我们共同见证载誉前行的茅台 1935

和它的“百亿级”单品新征程,

随后又来到“胡焕庸线”南起点、

地处高原与丘陵之间的腾冲,

感受亚热带的生态之美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体会多种少数民族交汇融合、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感悟西南大地上

火山地热并存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图片

火山熔岩上的茅台1935。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第三站,

我们来到有“阆苑仙境”之称的阆中,

这里极佳的山水格局、优美的自然环境

成就了历史厚重、风俗独特的人文氛围:

多种多样的飞禽走兽与人和谐共生,

而人们脚踏蜀道,

以对历史古城的尊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回馈山水人间。


第四站,

我们来到地处黄土高原上的延安,

在这里,

我们领略了黄河怀抱中千沟万壑的地质奇观,

饱览了黄土与沙地农田交织的浓墨重彩,

更体悟了其作为红色基地的人文风采。


第五站,

我们来到以古城闻名遐迩的平遥,

在这里,

我们体会由河谷地形赋予这片土地的

浓厚商业文化之美。


图片

和茅台1935一同打卡平遥古城。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随后我们分别来到承德和乌兰浩特,

见证了坝上草原和科尔沁草原的异同。

野生动物的灵动之美在这些森林、草原、湿地

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游牧文化的顺遂自然

也于各色民族符号中悉数体现。


图片

茅台1935来到群山之间的承德。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作为对胡焕庸线的致敬和对“寻道中国”IP的纪念,

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联名文创酒

“寻道中国·胡焕庸线”应运而生,

将胡焕庸线凝练于酒瓶,并于11月限量发售,

更具有收藏价值。

随着“寻道中国”项目的逐年持续开展,

这款酒作为

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系列联名下的首款作品,

将迎来更高的价值增长。


图片


向美出发

共赴山河


寻道中国

以“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活动,

寻找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

也寻找在融合之美,

共生之美中走出的茅台之道。


下一季,敬请期待!



策  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团队:李雪斌 冯胜 蔺伯维  吴梦遥 赵雅靓 刘洋

撰  稿:葡萄风

图片编辑:Phil

设  计:张哲 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