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

图片


酿酒业的发展往往建立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之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富余粮食才有了其它更多的可能。
因此你会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凡酿酒悠久之地必是农业发达商贸繁盛之地

同样,上好的原料是酿造好酒的基础,酿造好酒从一粒好原粮开始

图片

2021年10月9日,安徽亳州古井酒神广场,古井贡酒秋季开酿大典上摆放的酿酒作物。

摄影/张延林


安徽在人们的印象里更多是江南水乡,但实际上,这个横跨南北的省内部差异巨大,皖北更是妥妥的北方。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风俗文化与饮食上,也体现在酒上,而酒的差异又与气候、农业息息相关。

位于皖北四省交界的亳州,看似处在省域边缘却实实在在位于黄淮平原的“C”位
凭借地利,亳州成为仅次于阜阳的安徽第二产粮大市(安徽省2022年统计公报),并在此基础上缔造了酿酒业的辉煌。

图片


亳州的好酒基因藏在原粮里,华夏酒城正是一座端坐于大粮仓中的产区。

这里水源充足,雨热同期,一年两熟,稻麦皆宜。发达的农业让亳州成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中农耕属性最强的一个!


(以下文字 5000 字,图片/图表30 幅,幅员 27万平方公里,时间跨度 260万年,阅读需要 12 分钟)


图片


与川贵两省那些置身于高山峡谷中的白酒产区不同,亳州地势平坦开阔,境内只有几处海拔不高的丘陵,一条山脉都没有。

这样的地形条件为开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进而为以粮食为原料的白酒酿造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江淮农业的繁荣,得益于塑造整个区域的绝对主角——黄河!


图片

商丘,距离亳州最近的河南城市,四周被水环绕的商丘古城是黄河故道上的知名古都城之一。

亳州虽然身处淮河流域,但历史上黄河对这里的影响显然更大。
流经西北黄土高原的母亲河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下,在漫长的第四纪(约260万年前起至今)削山填海,逐渐将淮阳古陆(以淮阳为中心的古陆地,这里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最先提出)及周边浅海滩涂填成陆地。

最终,世界上最大的冲积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形成了,时间跨度长达260万

图片

作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极高,“平时之水以斗计之,沙居其六,一入伏秋,则居其八矣”,最高时每年输沙量高达16亿吨。即使经过几十年治理后的今天,每年输沙量仍有2.03亿吨(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22年)。

充足的泥沙不断淤积下游河床,造成河道频繁改道。公元前102年-1946年的2000多年里,黄河共决口泛滥1593次,大的改道26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毫不夸张。

“善淤、善决、善徙”黄河,曾一度让淮河委屈到只能向长江老大哥“借道”入海,也让处于黄泛区的亳州饱受黄河改道之苦。

图片


作为古黄河和古淮河之间的重要河道,涡河给亳州带来便利的水运、繁华的经济的同时,也屡次受黄河侵夺,带来了泛滥的滔滔洪水。

受黄河蜿蜒切割变迁和历次南泛的影响,地处南侧黄泛区的亳州曾多次遭遇洪水围城,据《淮河志》(199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记载,仅金、元、清时期就发生过三次夺涡入淮。

图片


亳州境内厚厚的淤土层便是黄河泥沙改天换地的印证,这里地层剖面总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耕土层;
第二、三、四层都是淤积层;
第五层是文化层,根据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来判断,主要是北宋末年以后历次黄河泛滥形成的淤积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据)


图片

图片

淮阳古陆就是以淮阳为中心的大地,范围西自河南的南阳夹道,向东经桐柏山,再向东南延伸至大别山黄梅附近,然后转向东北,至合肥以东、滁县以北后,止于洪泽湖旁的郯庐断裂带。上图:河南省三门峡大坝泄洪。下图:安徽亳州蒙城县小涧镇的麦田。

三门峡大坝摄影/孙猛

正如老子提出的哲学命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黄河改道给亳州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塑造了人们的忧患意识与不屈的精神。人们一次又一次重建家园,让盐碱地、黄泛区变成水浇地、米粮川。

最终,黄河带来的充足泥沙百万年厚养与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最终成就了黄淮平原田连阡陌的湖川沃野与物阜民丰

充足的粮食原料间接刺激了酒的酿造,置身于平原最核心的亳州,最终成为中国白酒发源地之一

图片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老子骑牛像。

摄影/李琼


如今,农业大省的安徽小麦产量仅次于河南、山东,位居全国第三,更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5%(2022年统计数据),这其中少不了作为主产区的皖北大平原的贡献“粮仓”里的亳州也成为安徽第一白酒产区。
图片

图片
农业是支撑酿酒繁荣的重要基础。图为安徽亳州,古井贡酒生产车间。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任何作物都无法生长,亳州发达农业的底气正来源于此。

1936年,地理学家翁文灏在《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中国土壤天然可分为两大类:

秦岭及淮河以北大部分为钙层土,其南几乎全为淋余土而亳州刚好处在土壤过渡带上


图片
安徽亳州,天静宫。周围麦田收割后裸露的钙层土。
摄影/李琼


处在淮河以北的亳州境内的土质主要为淤积形成的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和石灰土。

其中砂礓黑土是分布最广泛的耕作土,占全境总面积的71.6%
砂礓黑土不仅粘粒含量高,而且粘土矿物以交换量大的蒙脱石为主,保肥力强,并与黄泛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潮土(占比23.2%)一起,共同构成了亳州境内最主要的耕作土壤。

这两种土壤有两个共同特点:
① 河湖的漫长沉积,长期受水浸渍;
② 长期的农业耕作活动的改造。
这也证明了亳州湖泊湿地的广泛分布与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


图片

河南正阳,俯瞰淮河两岸“米粮仓”。


肥沃的土壤不仅让这里成为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成为微生物生存繁衍的乐土与“温床”,酸碱度适中的土壤更成为优质窖泥的来源,正是这三大优势共同构成了酿酒的基础。


图片

图片

在现今古井贡酒原产地保护范围内,下伏地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这些土壤富含有机物及锌、锶等有益的微量元素,利于微生物繁殖。图:亳州当地农民在田间为药用芍药进行培土。下图:当地酒厂已用窖泥封好的窖池。

窖池摄影/牛原




图片


北纬34°线上的淮河酿酒带(商丘—亳州—淮北—宿迁一线)几乎都曾饱受黄河改道之苦。黄河夺淮十年九荒,不仅对城市伤筋动骨,更让酿酒数次濒临生死存亡。

但改道带来灾难的同时,却意外地促成了一种酿酒原料——高粱的广泛种植。

图片

图片图片

安徽亳州,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村的成熟高粱被采收后,会直接在当地的烘干厂进行烘干作业。
摄影/杨中勤

自金代(公元1234年开始,黄河下游两岸广大区域,数百年来在黄河反复改道泛滥、夺淮蹂躏之下,局地水圈和土壤圈物质循环遭到极大破坏,打乱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清小冰期”内,清前期和后期极端寒冷天气和异常降水的频发,加剧了区域水文系统的破坏,对盐碱地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加之地处半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亳州冬季寒冷干燥,蒸发强烈,最终在众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贾鲁河—涡河流域成批次、大规模的盐碱地出现了。

原本生机勃勃的农田变得异常贫瘠、肥力低下,寸草不生。

图片

1939年5月,河南开封的盐田生产场面。

历史上大规模土地盐碱化,成为长期困扰中国农业的大问题,盐碱地上的作物发育不良,对人的影响更是直接:
作物不活、粮食短缺,饱受饥饿.........
于是,加固黄河大堤成为历代大事,更是“国家工程”与民生工程。

河工建设用什么材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要有石材、芦苇、柳树和高粱的茎。高粱的茎俗称秸秆,从宋代就被人们捆扎成束,用来防固大堤和阻挡河浪的冲击。因其耐腐性强、材料易得,自雍正之后,逐步替代生长缓慢且价格昂贵的柳木,成为北方河工的主要材料之一。
默默无闻的高粱秸秆成为治河材料学领域的“新宠儿”!

图片

无论是加固河堤所需原料的主动种植,还是盐碱地上为填饱肚子的被迫选择,同时拥有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项“超能力”的高粱最终脱颖而出。
这种不娇气的作物,在种啥啥不行的盐碱河滩上倔强生长,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历史高光时刻。

不屈的黄泛区人民借助高粱的帮助,最终稳住了大河、沉积了泥土、种出了高粱、填饱了肚子,也孕育了美酒


图片

图片

图片


治河的历史也是高粱种植史,更是北纬34°黄淮酿酒带的成长史


而今,虽然大规模盐碱地在亳州已几乎绝迹,但黄河中下游依然是高粱重要的优势产区,皖高粱(1号、2号、3号)成为安徽白酒的优势原粮,奠定了亳州华夏酒城主产区的原粮基础,成为支撑百亿华夏酒城产区的农业基石


图片




图片


千里淮河连秦岭,橘枳分南北。淮河夹在长江、黄河两位老大哥之间,在中国的河川谱系中显得有些平庸。
虽然缺少独领风骚的尊荣,但却长期扮演地理分界线的角色。

而处在淮河流域的亳州,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刚好“骑”在南北分界线上。
地理气候过渡带上的特殊位置,让亳州兼具南北方风土优势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图片

图片

既种高粱,也种水稻,亳州在农业上也有很鲜明的“南北分界线特色”。

高粱田摄影/杨中勤

水稻田摄影/胡卫国


众多地理分界线在“秦岭—淮河”一带密集分布:

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干燥度为1的等值线.........


这条线也被认为是旱作农业与稻作农业的分界线,是华北—江淮酿酒高粱种植的最南界,也是大面积水稻种植的最北界(依赖现代技术措施的东北除外)


图片


但这条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地理分界线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南北移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线已经北移到了徐州—许昌一线,硬生生将亳州拱手让给了“南方”。


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农业种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赖纯佳通过研究发现,兖州-亳州-阜阳-固始一线以东,综合气候适宜度为0.60—0.62,为麦-稻制气候最适宜区。

这里年平均气温13—14℃,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4200—5000℃,无霜期200—220天,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300—2600时。
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都能很好地满足小麦与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长,故该区麦-稻制气候适宜度高。
在这里你既能看到风吹麦浪,也能看到稻花飘香,凭借气候优势让稻、麦皆宜生长。


图片

亳州地处暖温带最南部,南接北亚热带,大陆度相对较低,气候适宜,光、热、降水资源较丰富,是我国生态气候条件最适宜小麦生长的地区。

对于亳州酿酒而言,首先要感谢这里的小麦。
亳州所在的黄淮产区是我国冬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区之一,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拥有了光、热、水的最佳配比,这里既没有北方的干燥,也没有南方的潮湿,孕育了软质制曲小麦,也成就了酒城亳州的制曲风土。

图片

对制曲而言,亳州小麦“天生丽质”。这里出产的河南番麦8号、安徽番麦8号,凭借稳定性好、软硬质达到黄金比、麦胶蛋白与麦谷蛋白含量丰富,支链淀粉含量高的特点,成为域内各大酒厂的制曲原料首选,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古井贡桃花春曲,赋予了酒体独特烤麦香。

并且因其制作的曲块通透性好,丰富的酱酒风味优势,让远在1000公里外的赤水河各大酱酒厂也选择了这里的冬小麦作为制曲原料。

图片

除小麦之外,在亳州大地高粱、玉米、糯米、大米无一不精。

夏季雨水与高温接踵而至,水分与热量异常充沛,适合喜湿热的玉米茁壮生长。
玉米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
玉米胚芽中有丰富的油脂,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正醇,如甘油C3H8O3,正丁醇(C4HO),正己醇C6H14O等,这些物质赋予了酒体独特的甜润口感。


图片
安徽亳州,蒙城县漆园街道土山村农民正在整理刚从收割机上卸下的玉米。

秋季阳光充足,粮食迅速灌浆,颗粒饱满。易于发酵和糖化的大米、糯米品质极佳,成为白酒特殊香气与口感的物质基础,为酒液贡献了丰富的淀粉和酶,并且能提高白酒的绵柔感。


图片

2022年1月18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古井集团,工人正在灌装车间里忙碌。

摄影/张延林


多样化的粮选极大拓宽了浓香型白酒的赛道,给酒厂更多的发挥空间。

多种优质原粮让多粮酒与单粮酒追求纯粹的口感不同,这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含量差异明显的原粮,经过不同种类粮食的搭配后,不仅调和出独特风味,酿制出来的酒香更加特别,且富有层次感,有了更多粮香

图片


最终,“高粱酿酒香,玉米酿酒甜,小麦酿酒冲,大米酿酒净,糯米酿酒浓一起融汇在酒里。

而粮食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充足的原粮也让亳州在徽酒群雄逐鹿中最终胜出。

图片
安徽亳州,古井贡酒无极酒窖储藏的定制白酒。
摄影/郑金强

五千年沃土厚养,三千载文脉传承端坐在皖北大粮仓里的华夏酒城,让世界品味中国味道。



本文创作团队:
策  划:坤舆无疆
撰  稿:行地者
图片编辑:Phil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FOTO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