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被河南开封出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中精美的海马瑞兽、飞鹤祥云刷屏了!
州桥遗址保存完好的石壁浮雕。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盛于北宋,明末因黄河泛滥被泥沙淤埋地下,从此隐入尘烟。
沉睡千年之后,随着考古发掘,再次揭开了州桥与汴河的神秘面纱,一醒惊天下!
一眼千年——“州桥来鹤”再现900年前宋徽宗《瑞鹤图》中的场景。
北宋巨幅石雕祥瑞壁画的发现,重现了千年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这不禁让观众直呼《梦华录》中的经典台词“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成真了!
因水而兴的开封,繁华的滨水商业区最先形成。早在五代时期,后周将军周景就预测到汴河沿岸的商机,早早在这里盖起“十三间楼”。此后,汴河沿岸各类商铺楼阁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北宋时达到极盛。
《清平乐》剧照,再现一千年前北宋汴梁繁华景象。
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每当掌灯时分,晴空月正,水面倒影和岸上楼阁交相辉映,四周杨柳依依,汴河之上虹桥飞驾,景色美轮美奂。
虹桥上观日落。
州桥旁边就是大相国寺和夜市,汴河两岸酒楼、瓦子、饮食店铺、生活用品商铺林立,夜市至三更仍灯火通明,彻夜不息。“州桥夜市”条云:“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地段绝佳,不服不行,这可是东京CBD——滨水商业区啊。
《清明上河图》上的“孙羊正店”,便是一家正店,其门首右边的铺面,堆放着好多酒桶,后院的酒缸也堆成了山。
图源/故宫博物院
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中,酒楼无疑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酒业打工人,身为掌柜,赵盼儿亲自站台,一边唱跳一边安利招牌苏合郁金酒;参加酒行集会得掐点儿到场,就怕留下后患;还会为买不到酒而头疼,股东池衙内不得不亲自出手……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自古就是酒的重要产地。北宋时代的汴京,更是当之无愧的“酒都”,各类酿酒卖酒的酒楼、酒肆遍地开花。根据《东京梦华录》所载的东京风物,在众多业态中,关于酒楼的记载最为丰富,书中提到的正店、酒肆名字多达40余家。
清明上河园夜市,香飘十里的酒楼。
真宗至仁宗时期,每年经大运河漕运抵达京师的粮食高达800万石(约合3亿公斤)。这就保障了酿酒的粮食用量。以官营的内酒坊造酒用米为例,宋初只有糯米800石,真宗时增至3000石,仁宗时更猛增达8万石。
在当时,酒曲生产是官府的支柱产业,贡献了丰厚的税收,其中汴梁的“都曲院”最大,每年要“磨小麦4万石,用驴600头”,年产酒曲200万斤,税课达40万贯。
京城及各州军府城内都有规模可观的“正店”,而规模大的正店可拥有脚店上千家,从而形成庞大的分销网络。
水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也吸引外地士子、僧侣、道士、商贾、匠人等形形色色百万余众在东京生息,也为酒肆繁盛带来了巨大的消费群体。
原料、制造、分销、消费场景全都有了,东京汴梁城已具备形成完整的酒业的产业集群的所有条件。
曾几何时,汴梁的名酒数量是全国之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能臣《酒名记》中,记载了众多北宋名酒,据统计一共有55种,占据了北宋全国酒类品种的27%。
《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宴饮场景。
喝酒,对于一个宋朝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东京娱乐消费指南《东京梦华录》共3万字,却用了约1万字介绍在东京怎么喝酒,有200多处提到了酒。《全宋词》中提到酒字多达4000多次,足见其地位。“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当时的东京街市上,大大小小的酒楼不可胜数,可考证位置的共有49家,著名酒楼21家,如潘楼、白帆楼、会仙楼、孙羊正店等酒楼正店,门庭若市。北宋中期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酒楼招揽生意的小计谋也是五花八门。《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条云:“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所谓彩楼,是用彩色绸帛结扎的棚架,彩楼有一个梯形的檐子,每层顶部都扎成花架状,檐下垂挂着流苏。酒楼门前排设着红绿杈子,用来阻挡人马。
每逢重阳节,各大酒楼还会用菊花缚成洞户来招揽客人。
《清平乐》饮酒剧照。
一座承载了昔日繁华古桥的惊艳回归,带我们重新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承平盛世,物阜民丰的年岁,一个散发着浓浓酒香的美好时代。
… The End …
本文创作团队 :
策 划:坤舆无疆
撰 稿:行地者、宋宋
图片编辑:Phil
制图指导:@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实习编辑:范欣怡、吕梓源、刘颖婕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