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诞生传奇的一年
这一年,“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提出
定义了中华大地的人地格局
这一年,茅台前身的烧房展品
从赤水河畔出发
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今年1月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开启“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沿胡焕庸线
挖掘和传播沿线城市独特的
自然地貌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首站从茅台启程
向美而行,共赴山河
第二站来到腾冲
带您感受胡焕庸线南起点的至美时刻
第三站来到阆中
带您感受大秦岭地区的地理融汇之美

阆
「第三站」
中
阆中,历来为西南重镇,也曾是四川首府
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
地处“大秦岭地区”,
既是北与南的分界,又是东与西的界限。
阆中在嘉陵江和锦屏山的簇拥下,
以其极佳的山水格局而被誉为“阆苑仙境”。
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使阆中自古以来就成了人文胜地。

阆中,巴象鼓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秦岭
之美
大
地
PRAT
1
阆中通过三国文化与秦岭紧密相连,
因而我们从秦岭的另一侧启程,
去探访这座有着太多故事的古城。
秦岭这道位于我国腹地的关键山脉的形成,
要感谢发生于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
以及发生于
三叠纪至早侏罗纪之间的印支运动。
在经历了数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后,
才有了这道雄踞我国中部的庞大山脉群。
它在中国的知名度恐怕不亚于喜马拉雅山脉,
因为1959年一些地理学家
在做全国的自然区划时,
提出以“秦岭-淮河线”划分我国的
亚热带与暖温带。
由此,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
南北方的特点正是在这里融汇。

秦岭南部,光雾山。
摄影/叶君
秦岭将华夏大地分成差异明显的
南方(亚热带)和北方(暖温带)。
冬半年它阻挡着
来自极地方向寒冷气团南进的步伐,
夏半年则拦截着
来自热带湿热气团的“北伐”,
使得北方更趋寒冷干旱,
南方则更为湿润暖热。

秦岭南部,光雾山地形云(云在山的东北侧)。
摄影/叶君
秦岭分隔了物候节气的差异,
使我们在秦岭以北
还可以看到盛开的明黄色油菜花田,
但在穿过秦岭之后,
就只能看到在依然多的油菜田中,
油菜已纷纷花谢开始结籽了。

在油菜花田南望高耸巍峨的秦岭。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秦岭是交界带,更是融汇带。
秦岭南北的温湿度差异在这里融汇的结果
很好地体现在了农田耕种的作物上,
因此我们可以在汉中盆地中看到,
左手边是已灌浆的小麦田和籽粒
正在成熟的油菜田,
而右手边就是正待插秧的水稻田。
除了温湿度,
我们在探访路上感受到
秦岭最实用的功能其实是遮挡沙尘。
在西安已被漫天黄沙吞噬时,
汉中以及更南的几处地点都仍是碧空如洗。
正是靠这样的地利,就在秦巴山地之间,
以汉中为核心的汉水两岸,
汉朝起始,谱写了一段风云往事。
碧江
之美
大
地
PRAT
1
穿越秦岭向南,
走进川北丘陵和四川盆地,
在这片建立于古老坚硬的
克拉通陆核之上的稳定地带,
我们看到了和陕西截然不同的人文风格。
满街的麻将、足浴、鱼疗、采耳店,
无不昭示了四川人极致的悠闲。

白糖蒸馍是阆中的三大特产之一。
摄影/甘霖
人悠闲,河仿佛也是。
河曲,
是四川盆地内极典型的自然景观之一。
嘉陵江是其中弯曲程度最高的代表,
也因而承载了阆中发达的风水文化。
俯拍嘉陵江,
我们看见“九曲十八弯”的嘉陵一水
在此分割阴阳,生财聚气,
水流以“大聚结”的“水法”,
三面环绕着人来人往的阆中古城,
呈金城环抱之势。

被嘉陵江环绕的四川阆中城。
摄影/宁大鹏
多样性
之美
生
道
PRAT
2
地处胡线,是东和西的交汇点;
毗邻秦岭,又是南和北的交汇点。
万物,在这里融汇,
古北界的鸟和东洋界的蝴蝶
可以在这里齐飞,
热带植物和温带植物能在这里相依而生。
因而在这个“大秦岭地区”,
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自然界清晰的表达。
“大秦岭地区”的植物。图5为在秦岭以南的汉中拍摄的枳。《周礼》说“橘逾淮而北为枳”,其实是把两种植物混为一谈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而除此之外,
还有更多的生灵被我们发现。
环境学家用一些水生动物
作为水质的指示物种。
当前国际上检测水质的三大类指示昆虫是
石蝇、石蛾和蜉蝣,
它们只能生活在极清洁的水中。
也就是说,有这3类小精灵生活的溪水,
甚至干净得可以放心地掬一捧来喝。
在经过四川广元青川县时,
我们恰好发现了其中的石蝇和蜉蝣。

“石蝇”是人们对这类襀翅目昆虫的俗称。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蓝印丝蟌,一种身形较大的“豆娘”,
根据蜻蜓学者张浩淼的《中国蜻蜓大图鉴》,
仅分布在西藏、湖北、贵州和台湾,
在这一程的探访中,
我们首次在四川寻到了它的踪迹。

拍摄于广元市的蓝印丝蟌,是四川省新记录。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除此之外,蝴蝶也是亮点迭出。
毕竟四川因植被资源丰富
而拥有逾700种蝶类,
种类数远超“蝶类王国”台湾省,
蝴蝶之外的昆虫也种类极繁多,
比如其中数量不少但颜值颇高的
泥红槽缝叩甲。
拍摄于四川的其中几种昆虫。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溪水边的石头间也常能发现铜蜓蜥的踪迹。
作为变温动物,
它需要在巴蜀大地难得的晴天里
抓紧享受日光浴。

铜蜓蜥在很多地区都是优势物种,它的特点是以“卵胎生”为生殖方式,蜥宝宝会直接在母亲肚子里孵化。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飞羽
之美
生
道
PRAT
2
穿越秦岭者,必对“秦岭四宝”有所耳闻,
经过几次大地构造运动,
几次抬升和长时间的剥蚀,
秦岭的山脉显得错综复杂,
河流切割袭夺之后更是山峰林立,
沟谷纵横。
这样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
“秦岭四宝”赖以生存的宝地。
在“秦岭四宝”中,
与难以接近的大熊猫、
金丝猴、秦岭羚牛相比,
朱鹮实在是十分“接地气”的存在。

朱鹮在黄昏会归树休息。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朱鹮的野生种群为中国独有,
而且只有陕西及周边少数地区有分布,
所以朱鹮在2003年
毫无争议地当选了陕西省鸟。
在汉中的一处水田中,
我们邂逅了这位
浅绯色飞羽如一剪轻纱的精灵。
在繁殖期,
原本一身雪衣的雄鸟
会用颈部分泌的一种灰色粉末,
将自己“染”得灰头土脸。
它们在水田里漫步着
捡拾昆虫草籽和小鱼小虾,
并不在意自己已被周遭的镜头瞄准。

朱鹮展翅。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朱鹮的周围也有着许多不同的鸟类,
我们看到了雉鸡,
雉鸡有数十个不同的亚种,
与华北等地常见的亚种不同,
这个分布更靠西的亚种没有白色的颈环,
它在随风摇晃的油菜田中掩映着,
似要将人引入一个不寻常的梦境。
无数极常见的山斑鸠和白鹡鸰
与朱鹮一起在水田中觅食,
相对少见的白颈鸦、粉红胸鹨(liù)
也放心地栖息在水田上方的电线上,
不远处的乔木中
也隐藏着很多山区或南方特有的雀形目小鸟。
在汉中拍摄的几种鸟类。其中红头长尾山雀为幼鸟,羽色较成鸟暗淡。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我们后面抵达的唐家河保护区,
也有很多城市中难得一见的飞羽精灵,
比如遍山啼鸣的红腹锦鸡
和习惯夜间出动的黄腿渔鸮。

唐家河,红腹锦鸡。
摄影/董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唐家河,黄腿渔鸮。
摄影/曾祥乐(“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走兽
之美
生
道
PRAT
2
没能在秦岭去拜访秦岭羚牛
令我们多少有点抱憾,
但我们知道很快就能看到它的亲戚
四川羚牛了,
因为我们在穿越秦岭后
就去到了广元青川县的唐家河。
四川羚牛外观上比毛色金黄的秦岭羚牛
多了一些黑色斑块,
在野外的环境中显得更加隐蔽。
但尽管如此,
它还是因为在唐家河缺乏天敌导致数量很多
以及习惯走固定的路线去吃盐
而容易被人遇到。

四川羚牛是现存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羚牛,它的装扮与一身金黄的秦岭羚牛有显著的差异。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唐家河的兽类自然不是只有四川羚牛,
在沿河行走的过程中,
我们还遇到了毛冠鹿、藏酋猴、小麂(jǐ),
以及机灵敏捷的黄喉貂。
毛冠鹿摄影/董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藏酋猴、小麂、黄喉貂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夜晚的唐家河更适宜于拍摄夜行兽类,
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欧亚水獭。
唐家河作为国内水獭目击记录最多的地方
还曾在2019年4月举办过
第14届国际水獭研讨会。

唐家河,欧亚水獭。
摄影/曾祥乐(“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历史
之美
人
文
PRAT
3
在历史上,
川人出川主要有南北两条线路,
“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夔门、剑门是四川的南北两大门户。
南线是出夔门经长江三峡直达湖北,
北线的剑门蜀道便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
穿行在米仓山、秦岭这些大山中
连通汉中的山路。
我们这次的探访之路
就选择通过剑门蜀道逆向入川。

剑门蜀道沿线留下了不少的三国故事,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等传奇人物都在此留下过足迹,图为其中的拦马墙一段,位于广元市剑阁县。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秦蜀之间,
在汉江上游地区,江为横、道为纵,
共同织就了与四方联络的庞大网络。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褒斜、傥骆、子午、荔枝、文川、
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古栈道
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体成员在考察古道。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历代人民前仆后继的开拓、修筑和改线,
产生了从关中入蜀的
有蜀道“北四南三”7条主要线路的
庞大交通网络系统。
从关中平原穿过秦岭至汉中的四条,
自西向东依次为:
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而从汉中再穿越巴山、抵达蜀地的三条线路,
自西向东分别是
金牛道(剑门蜀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取道秦岭南坡去拍摄朱鹮的路上,
我们见到了傥骆道的身影。
傥骆道长约240公里,
在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
如果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
这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

光雾山,米仓古道中的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些栈道确属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壮举。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米仓道古称“大行道”,是最早的国道,
因有佛教石窟文化经米仓道传播,
米仓道沿途的古代石窟多如繁星。
金牛道南至成都,
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
重要性比米仓道更胜一筹。
而我们探访这条道路的更重要原因是,
金牛道与胡焕庸线在地面上的投影几乎重叠。

在剑阁的金牛道上遇见米仓山龙蜥。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来自“米仓山”,它也不知道自己脚下的石板也曾在川陕交通中,发挥过不弱于“米仓古道”的重要作用。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通过蜀道,
行至阆中,
我们终于发现,
各段不同年代的历史,
正以铁马金戈或诗书笔墨的形式,
汇聚在这一片江山胜处。

俯瞰阆中古城,可以看到“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天心十道”之喻。城内街巷即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远山朝对,正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阆中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战国中期曾为巴国都城,
秦统一后设立阆中郡,
此后2000年里,
阆中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明末的1646年及其后的20年间,
阆中被定为四川的首府。

中天楼。据记载,中天楼建立的位置正是“凤凰山”被削平后的遗址。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两千多年前,
出生和隐居在阆中的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
编制了太初历,恒定了春节,
使阆中得以成为中国春节发源地。
人才辈出的阆中,
也是三国蜀汉名将马忠、黄权的故乡。
张飞任巴西总督时,
在阆中待了七年,直到在阆中遇刺身亡。
至今阆中人仍在用各种方式
表达对这位将军的尊敬和思念。

阆中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其中张飞塑像的左右两侧袖子不同,代表他一方面是勇猛的武将,一方面是爱民如子的地方官,也就是人们所赞誉的“虎臣良牧"。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风俗
之美
人
文
PRAT
3
古代巴人能歌善舞,
古代巴国重地阆中,
至今流传着古老的“巴象鼓舞”。
这种舞蹈的前身,
是世居巴地的广义巴人
——賨(cóng)人所创的巫舞。
巴地巫风盛行,
为古代巴蜀染上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在阆中张飞庙内拍摄巴象鼓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山海经》有“巴蛇食象,
三岁而出其骨”的记载,
巴人最早的图腾就是蛇,巴又被称为蛇巴。
巴象鼓舞的鼓面其中一面就是巴蛇。
而鼓面另一面的阴阳八卦符号,
来自历史上的道学影响,
酷似三星堆面具的头饰,
则显示了巴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巴象鼓舞是巴文化的历史缩影。十余位舞者头戴面具,手持兽皮鼓,随着铿锵的音乐翩然飞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巴”字本是地名。
大巴山脉
是分隔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也是嘉陵江流域与汉水流域的分水岭,
一般来说,居住在这片地域中,
所谓巴山之中、巴水之畔的便是巴人。
史载,
巴人曾统治过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
西至僰(bó)道(今四川宜宾),
南至黔涪(今重庆东南、贵州北部一带),
北至汉中的广大地域。

建于明代末期的阆中白塔和形如翠带的嘉陵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
“巴”也成为了国名、族名,
乃至不同族群所共用的名字。
曲韵
之美
人
文
PRAT
3
中国各地都有皮影。
在陕西我们拍摄到皮影表演,
来到四川,我们又专门寻访了阆中皮影。
古老的阆中皮影戏发展到现在,也糅合进了一些新潮的元素。左滑查看陕西皮影表演。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以阆中为代表的川北地区与陕西毗邻,
是连接川、陕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
据推测,至迟在清代中期,
起源于汉代的陕西“渭南影子”
就已经传入川北地区,
与川北地区原有的“土灯影”并行发展。
“土灯影”的主要特征是鼻子圆,嘴较尖,
脸呈鼠面形,头、帽一般不相连。

“皇帝出巡”皮影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四川皮影戏就主要包括土皮影、
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
和阆中皮影戏这三类。
其中以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
而当下的阆中皮影戏,
系阆中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家族
结合土皮影、广皮影的优点所创。

王氏阆中皮影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观看和体验阆中皮影时,
我们再次感叹融汇的力量,
不仅是皮影这种曲艺,
更是历史与人文的多样融汇。
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也成了这片土地上的融汇之道。
向美出发
这一路上,我们探寻着属于阆中的
大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印记,
它们建构酿造着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共赴山河
这一路上,我们与凝结着
品质文化、人文气息、自然风情
和美好生活的香醇美酒,
探索着秦岭、森林、动物、植物、
蜀道、古城、风俗、曲韵、文化,
共同感悟祖国大地的地理之美、
人文之美和神奇之美。
寻道中国
以“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活动,
寻找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
也寻找在融合之美,
共生之美中走出的茅台之道。
下一站,敬请期待!
策 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团队:孙赛赛 赵月宇 陈一铭 吴梦遥 赵雅靓 刘洋
撰 稿:葡萄风
图片编辑:Phil
设 计: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