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诞生传奇的一年


这一年,“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提出

定义了中华大地的人地格局

这一年,茅台前身的烧房展品

从赤水河畔出发

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今年1月

中国国家地理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开启“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沿胡焕庸线

挖掘和传播沿线城市独特的

自然地貌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首站从茅台启程

向美而行,共赴山河


第二站来到腾冲

带您感受胡焕庸线南起点的至美时刻

 

第三站来到阆中

带您感受大秦岭地区的地理融汇之美


图片



「第三站」


阆中,历来为西南重镇,也曾是四川首府

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


地处“大秦岭地区”,

既是北与南的分界,又是东与西的界限。

阆中在嘉陵江和锦屏山的簇拥下,

以其极佳的山水格局而被誉为“阆苑仙境”。


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使阆中自古以来就成了人文胜地。


图片

阆中,巴象鼓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秦岭

之美

PRAT

1


阆中通过三国文化与秦岭紧密相连,

因而我们从秦岭的另一侧启程,

去探访这座有着太多故事的古城。


秦岭这道位于我国腹地的关键山脉的形成,

要感谢发生于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

以及发生于

三叠纪至早侏罗纪之间的印支运动。

在经历了数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后,

才有了这道雄踞我国中部的庞大山脉群。


它在中国的知名度恐怕不亚于喜马拉雅山脉,

因为1959年一些地理学家

在做全国的自然区划时,

提出以“秦岭-淮河线”划分我国的

亚热带与暖温带。

由此,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

南北方的特点正是在这里融汇。


图片

秦岭南部,光雾山。

摄影/叶君


秦岭将华夏大地分成差异明显的

南方(亚热带)和北方(暖温带)。

冬半年它阻挡着

来自极地方向寒冷气团南进的步伐,

夏半年则拦截着

来自热带湿热气团的“北伐”,

使得北方更趋寒冷干旱,

南方则更为湿润暖热。


图片

秦岭南部,光雾山地形云(云在山的东北侧)。

摄影/叶君


秦岭分隔了物候节气的差异,

使我们在秦岭以北

还可以看到盛开的明黄色油菜花田,

但在穿过秦岭之后,

就只能看到在依然多的油菜田中,

油菜已纷纷花谢开始结籽了。


图片

在油菜花田南望高耸巍峨的秦岭。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秦岭是交界带,更是融汇带。

秦岭南北的温湿度差异在这里融汇的结果

很好地体现在了农田耕种的作物上,

因此我们可以在汉中盆地中看到,

左手边是已灌浆的小麦田和籽粒

正在成熟的油菜田,

而右手边就是正待插秧的水稻田。


除了温湿度,

我们在探访路上感受到

秦岭最实用的功能其实是遮挡沙尘。

在西安已被漫天黄沙吞噬时,

汉中以及更南的几处地点都仍是碧空如洗。


正是靠这样的地利,就在秦巴山地之间,

以汉中为核心的汉水两岸,

汉朝起始,谱写了一段风云往事。



碧江

之美

PRAT

1


穿越秦岭向南,

走进川北丘陵和四川盆地,

在这片建立于古老坚硬的

克拉通陆核之上的稳定地带,

我们看到了和陕西截然不同的人文风格。

满街的麻将、足浴、鱼疗、采耳店,

无不昭示了四川人极致的悠闲。


图片

白糖蒸馍是阆中的三大特产之一。

摄影/甘霖 


 人悠闲,河仿佛也是。


河曲,

是四川盆地内极典型的自然景观之一。

嘉陵江是其中弯曲程度最高的代表,

也因而承载了阆中发达的风水文化。


俯拍嘉陵江,

我们看见“九曲十八弯”的嘉陵一水

在此分割阴阳,生财聚气,

水流以“大聚结”的“水法”,

三面环绕着人来人往的阆中古城,

呈金城环抱之势。


图片

被嘉陵江环绕的四川阆中城。

摄影/宁大鹏



多样性

之美


PRAT

2


地处胡线,是东和西的交汇点;

毗邻秦岭,又是南和北的交汇点。

万物,在这里融汇,

古北界的鸟和东洋界的蝴蝶

可以在这里齐飞,

热带植物和温带植物能在这里相依而生。

因而在这个“大秦岭地区”,

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自然界清晰的表达。


图片

  # 01



图片

  # 02

线


图片

  # 03


图片

  # 04


图片

  # 05


“大秦岭地区”的植物。图5为在秦岭以南的汉中拍摄的枳。《周礼》说“橘逾淮而北为枳”,其实是把两种植物混为一谈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而除此之外,

还有更多的生灵被我们发现。


环境学家用一些水生动物

作为水质的指示物种。

当前国际上检测水质的三大类指示昆虫是

石蝇、石蛾和蜉蝣,

它们只能生活在极清洁的水中。

也就是说,有这3类小精灵生活的溪水,

甚至干净得可以放心地掬一捧来喝。


在经过四川广元青川县时,

我们恰好发现了其中的石蝇和蜉蝣。


图片

“石蝇”是人们对这类襀翅目昆虫的俗称。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蓝印丝蟌,一种身形较大的“豆娘”,

根据蜻蜓学者张浩淼的《中国蜻蜓大图鉴》,

仅分布在西藏、湖北、贵州和台湾,

在这一程的探访中,

我们首次在四川寻到了它的踪迹。


图片

拍摄于广元市的蓝印丝蟌,是四川省新记录。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除此之外,蝴蝶也是亮点迭出。

毕竟四川因植被资源丰富

而拥有逾700种蝶类,

种类数远超“蝶类王国”台湾省,

蝴蝶之外的昆虫也种类极繁多,

比如其中数量不少但颜值颇高的

泥红槽缝叩甲。


图片

  # 01


图片

  # 02

图片

  # 03

拍摄于四川的其中几种昆虫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溪水边的石头间也常能发现铜蜓蜥的踪迹。

作为变温动物,

它需要在巴蜀大地难得的晴天里

抓紧享受日光浴。


图片

铜蜓蜥在很多地区都是优势物种,它的特点是以“卵胎生”为生殖方式,蜥宝宝会直接在母亲肚子里孵化。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飞羽

之美


PRAT

2


穿越秦岭者,必对“秦岭四宝”有所耳闻,

经过几次大地构造运动,

几次抬升和长时间的剥蚀,

秦岭的山脉显得错综复杂,

河流切割袭夺之后更是山峰林立,

沟谷纵横。

这样独特的地貌也成为了

“秦岭四宝”赖以生存的宝地。


在“秦岭四宝”中,

与难以接近的大熊猫、

金丝猴、秦岭羚牛相比,

朱鹮实在是十分“接地气”的存在。


图片

朱鹮在黄昏会归树休息。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朱鹮的野生种群为中国独有,

而且只有陕西及周边少数地区有分布,

所以朱鹮在2003年

毫无争议地当选了陕西省鸟。


在汉中的一处水田中,

我们邂逅了这位

浅绯色飞羽如一剪轻纱的精灵。

在繁殖期,

原本一身雪衣的雄鸟

会用颈部分泌的一种灰色粉末,

将自己“染”得灰头土脸。

它们在水田里漫步着

捡拾昆虫草籽和小鱼小虾,

并不在意自己已被周遭的镜头瞄准。


图片

朱鹮展翅。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朱鹮的周围也有着许多不同的鸟类,

我们看到了雉鸡,

雉鸡有数十个不同的亚种,

与华北等地常见的亚种不同,

这个分布更靠西的亚种没有白色的颈环,

它在随风摇晃的油菜田中掩映着,

似要将人引入一个不寻常的梦境。


无数极常见的山斑鸠和白鹡鸰

与朱鹮一起在水田中觅食,

相对少见的白颈鸦、粉红胸鹨(liù)

也放心地栖息在水田上方的电线上,

不远处的乔木中

也隐藏着很多山区或南方特有的雀形目小鸟。


图片

  # 01


图片

  # 02



图片

  # 03


图片

  # 03


在汉中拍摄的几种鸟类。其中红头长尾山雀为幼鸟,羽色较成鸟暗淡。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我们后面抵达的唐家河保护区,

也有很多城市中难得一见的飞羽精灵,

比如遍山啼鸣的红腹锦鸡

和习惯夜间出动的黄腿渔鸮。


图片

唐家河,红腹锦鸡。

摄影/董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图片

唐家河,黄腿渔鸮。

摄影/曾祥乐(“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走兽

之美


PRAT

2


没能在秦岭去拜访秦岭羚牛

令我们多少有点抱憾,

但我们知道很快就能看到它的亲戚

四川羚牛了,

因为我们在穿越秦岭后

就去到了广元青川县的唐家河。


四川羚牛外观上比毛色金黄的秦岭羚牛

多了一些黑色斑块,

在野外的环境中显得更加隐蔽。

但尽管如此,

它还是因为在唐家河缺乏天敌导致数量很多

以及习惯走固定的路线去吃盐

而容易被人遇到。


图片

四川羚牛是现存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羚牛,它的装扮与一身金黄的秦岭羚牛有显著的差异。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唐家河的兽类自然不是只有四川羚牛,

在沿河行走的过程中,

我们还遇到了毛冠鹿、藏酋猴、小麂(jǐ),

以及机灵敏捷的黄喉貂。


图片

  # 01

鹿


图片

  # 02


图片

  # 03


图片

  # 04


毛冠鹿摄影/董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藏酋猴、小麂、黄喉貂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夜晚的唐家河更适宜于拍摄夜行兽类,

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欧亚水獭。

唐家河作为国内水獭目击记录最多的地方

还曾在2019年4月举办过

第14届国际水獭研讨会。


图片

唐家河,欧亚水獭。

摄影/曾祥乐(“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摄影师)



历史

之美


PRAT

3


在历史上,

川人出川主要有南北两条线路,

“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夔门、剑门是四川的南北两大门户。

南线是出夔门经长江三峡直达湖北,

北线的剑门蜀道便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

穿行在米仓山、秦岭这些大山中

连通汉中的山路。


我们这次的探访之路

就选择通过剑门蜀道逆向入川。


图片

剑门蜀道沿线留下了不少的三国故事,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等传奇人物都在此留下过足迹,图为其中的拦马墙一段,位于广元市剑阁县。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秦蜀之间,

在汉江上游地区,江为横、道为纵,

共同织就了与四方联络的庞大网络。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褒斜、傥骆、子午、荔枝、文川、

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古栈道

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图片

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体成员在考察古道。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历代人民前仆后继的开拓、修筑和改线,

产生了从关中入蜀的

有蜀道“北四南三”7条主要线路的

庞大交通网络系统。


从关中平原穿过秦岭至汉中的四条,

自西向东依次为:

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而从汉中再穿越巴山、抵达蜀地的三条线路,

自西向东分别是

金牛道(剑门蜀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取道秦岭南坡去拍摄朱鹮的路上,

我们见到了傥骆道的身影。

傥骆道长约240公里,

在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

如果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

这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


图片

光雾山,米仓古道中的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些栈道确属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壮举。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米仓道古称“大行道”,是最早的国道,

因有佛教石窟文化经米仓道传播,

米仓道沿途的古代石窟多如繁星。


金牛道南至成都,

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

重要性比米仓道更胜一筹。

而我们探访这条道路的更重要原因是,

金牛道与胡焕庸线在地面上的投影几乎重叠。


图片

在剑阁的金牛道上遇见米仓山龙蜥。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来自“米仓山”,它也不知道自己脚下的石板也曾在川陕交通中,发挥过不弱于“米仓古道”的重要作用。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通过蜀道,

行至阆中,

我们终于发现,

各段不同年代的历史,

正以铁马金戈或诗书笔墨的形式,

汇聚在这一片江山胜处。


图片

俯瞰阆中古城,可以看到“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天心十道”之喻。城内街巷即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远山朝对,正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阆中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战国中期曾为巴国都城,

秦统一后设立阆中郡,

此后2000年里,

阆中一直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明末的1646年及其后的20年间,

阆中被定为四川的首府。


图片

中天楼。据记载,中天楼建立的位置正是“凤凰山”被削平后的遗址。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两千多年前,

出生和隐居在阆中的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

编制了太初历,恒定了春节,

使阆中得以成为中国春节发源地。

人才辈出的阆中,

也是三国蜀汉名将马忠、黄权的故乡。


张飞任巴西总督时,

在阆中待了七年,直到在阆中遇刺身亡。

至今阆中人仍在用各种方式

表达对这位将军的尊敬和思念。


图片

阆中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其中张飞塑像的左右两侧袖子不同,代表他一方面是勇猛的武将,一方面是爱民如子的地方官,也就是人们所赞誉的“虎臣良牧"。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风俗

之美


PRAT

3


古代巴人能歌善舞,

古代巴国重地阆中,

至今流传着古老的“巴象鼓舞”。

这种舞蹈的前身,

是世居巴地的广义巴人

——賨(cóng)人所创的巫舞。

巴地巫风盛行,

为古代巴蜀染上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图片

在阆中张飞庙内拍摄巴象鼓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山海经》有“巴蛇食象,

三岁而出其骨”的记载,

巴人最早的图腾就是蛇,巴又被称为蛇巴。

巴象鼓舞的鼓面其中一面就是巴蛇。

而鼓面另一面的阴阳八卦符号,

来自历史上的道学影响,

酷似三星堆面具的头饰,

则显示了巴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图片

巴象鼓舞是巴文化的历史缩影。十余位舞者头戴面具,手持兽皮鼓,随着铿锵的音乐翩然飞舞。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巴”字本是地名。

大巴山脉

是分隔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也是嘉陵江流域与汉水流域的分水岭,

一般来说,居住在这片地域中,

所谓巴山之中、巴水之畔的便是巴人。


史载,

巴人曾统治过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

西至僰(bó)道(今四川宜宾),

南至黔涪(今重庆东南、贵州北部一带),

北至汉中的广大地域。


图片

建于明代末期的阆中白塔和形如翠带的嘉陵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

“巴”也成为了国名、族名,

乃至不同族群所共用的名字。



曲韵

之美


PRAT

3


中国各地都有皮影。


在陕西我们拍摄到皮影表演,

来到四川,我们又专门寻访了阆中皮影。


图片

  # 01


图片

  # 02

西


古老的阆中皮影戏发展到现在,也糅合进了一些新潮的元素。左滑查看陕西皮影表演。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以阆中为代表的川北地区与陕西毗邻,

是连接川、陕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冲。

据推测,至迟在清代中期,

起源于汉代的陕西“渭南影子”

就已经传入川北地区,

与川北地区原有的“土灯影”并行发展。


“土灯影”的主要特征是鼻子圆,嘴较尖,

脸呈鼠面形,头、帽一般不相连。


图片

“皇帝出巡”皮影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四川皮影戏就主要包括土皮影、

广皮影(又称“渭南皮影”)

和阆中皮影戏这三类。

其中以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

而当下的阆中皮影戏,

系阆中民间皮影大师王文坤家族

结合土皮影、广皮影的优点所创。


图片

王氏阆中皮影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观看和体验阆中皮影时,

我们再次感叹融汇的力量,

不仅是皮影这种曲艺,

更是历史与人文的多样融汇。

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也成了这片土地上的融汇之道。 


向美出发

这一路上,我们探寻着属于阆中的

大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印记,

它们建构酿造着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共赴山河

这一路上,我们与凝结着

品质文化、人文气息、自然风情

和美好生活的香醇美酒,

探索着秦岭、森林、动物、植物、

蜀道、古城、风俗、曲韵、文化,

共同感悟祖国大地的地理之美、

人文之美和神奇之美。

 

寻道中国

以“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活动,

寻找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

也寻找在融合之美,

共生之美中走出的茅台之道。

 

下一站,敬请期待!


策  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团队:孙赛赛 赵月宇 陈一铭 吴梦遥 赵雅靓 刘洋

撰  稿:葡萄风

图片编辑:Phil

设  计: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