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本是一个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湿地,经过改造建设,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如今已成为淮北的“掌上明珠”!图为晚霞倒映在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湖面上,平添了几分静谧与柔美。秦岭-淮河,常被通俗地理解为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中的这句话,就是淮河发挥地理分界线作用的生动写照。以北的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的华东、华南等地高温多雨、四季常绿。而在这条线的沿线地带,则呈现出南北特征兼收并蓄的面貌,地理学上,称之“过渡性”。如果走进淮河左岸的一座名为濉溪的小城,你将会非常直观地体会到这种南北兼容的“过渡性”。濉溪,濉河与溪河交汇之处,一个地名中包含了两条河流。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小城,这里有坦荡广阔的平原田野,也有山明水秀的低山残丘;可以在连绵的梅雨季兴叹,也可以期待冬天里的第一场雪;在临涣酱瓜、马蹄烧饼、南坪响肚中,能感受到淮北的敦厚实在,也能品尝出一丝精致清鲜。处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河流域,凭借独特的气候优势成为重要的白酒原产地,也被誉为“骑”在分界线上的白酒酿造带,众多白酒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淮北地区自古就有“博饮”的豪迈风尚,濉溪就是此地酿酒中心之一。战国时韩非子周游濉溪,就在《宋人酤酒》中称这里“悬帜甚高,为酒甚美”。“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都是濉溪人,他们酷爱饮酒,至今当地仍流传着“嵇康问道谁家好,刘伶答曰此处高”的对联。而在濉溪县城关镇北关发现的明清时期酿酒作坊遗址,分布面积广,工艺流程设施齐全,完整地呈现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制酒工艺,见证了濉溪辉煌的酿酒发展史。若要更深切地理解这里的过渡性地理气候特征,更真切地品尝出濉溪美酒的真味,我们不妨以“水”为线索开始探查。其实,濉溪县及其所在的淮北市并没有紧邻淮河主河道,但作为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淮河还是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馈赠。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洋流温度的影响,地处中国中部过渡地带的淮河流域极易在夏季发生极端天气。在整个华北地区,淮河流域是暴雨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恐龙灭绝之后的淮北平原,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运动之中,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使这里形成平坦宽阔的地貌,这就造成淮河中游河道的水流速度十分缓慢,影响行洪。图为安徽省淮北市境内的农田风光。
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淮河流域历来多洪泛。洪涝固然为人类造成灾难,但从另一方面看,大河也为农业文明的诞生沉淀了根基。大河泛滥,大量泥沙搬运堆积,形成土壤肥沃、地形平整的平原地貌,是孕育农耕文明的摇篮。早在距今约8500—7500年前,淮河中游北部地区就已出现古人类活动的踪迹。他们在河流附近的古台地定居,这里的土地便于开垦、灌溉,为他们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佳境。濉溪发掘出的石山孜遗址,透露了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远古人类的饮食日常。他们的食谱中不仅有小麦族、燕麦属等作物,可能还包括薏苡、山药、莲子、豇豆属等植物性食物,可见此地植物资源的多样与丰富。时至今日,淮河流域依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用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地处淮北平原北部的濉溪县,耕地面积占到县域面积的六成以上,年产粮食超过百万吨,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濉溪是淮北,乃至整个安徽的重要小麦栽培区,曾创造过小麦亩产超千斤的辉煌战绩。这里地处华北冬麦区南端,其气象环境的变化与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需要高度吻合,这是濉溪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小麦是重要的酿酒原粮,既能参与发酵产生酒精,又是制作优质酒曲必不可少的原料。中国酒的芬芳,离不开小麦优异蛋白质的加持,它为中国酒奠定了香气馥郁、层次丰富的风味底色。酒中很多风味物质的形成与蛋白质的分解物氨基酸密切相关。在主要的酿酒原粮中,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一骑绝尘。这也是它被选择用来制作优质酒曲的原因。在酿酒大曲的制作中,充足的蛋白质为曲中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源,特别是能供养具有较强蛋白酶活性的芽孢杆菌。在白酒酿造,特别是大曲酒的发酵中,芽孢杆菌的地位至关重要。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酶产生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为微生物发酵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还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发酵过程,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的濉溪县是安徽重要粮仓,这里出产的软质小麦是酒厂制作酒曲的重要原料来源。图为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麦田里,村民在收获小麦。
作为小麦的优势产区,濉溪县区域内常年种植小麦200多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同时,濉溪的种子繁育事业也颇有声色,在黄淮海和华东地区形成优势,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近些年不断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如濉1216、濉1615、濉1309等。全县有种子繁育及种子代加工企业十余家,生产的良种不单满足本地需求,还能走出安徽,走向全国,主要销往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份,为小麦的增产增收立下功劳。濉溪既被大河哺育,也有细流滋润。淮河支流众多,且多数集中在北岸。处于淮河北岸的濉溪,也是个被淮河水系缠绕的小城,颇有水乡风貌。1900余平方公里的县域内有9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上游境外来水的河道有萧濉新河、王引河、新沱河、包河、浍河、北淝河,起源于县内的有老濉河、澥河、巴河。在这些河流两岸,还分布着大沟100余条,可以称得上是河沟纵横。濉溪县地处黄泛区域,虽然地处淮北平原,但在微地貌上,却并非一马平川。黄泛物质堆积形成了土岭,这从当地的许多地名,如商庙岭子、谢家岭子、冯圩子岭子、三铺南岭子等就可见一斑,就说明了此处的地貌特点。遇到汛期涨水,河流决口,土岭之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便会成为封闭型湖洼地。所以,濉溪当地有“十八湖”之称。改造后的南湖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了鸟类栖息的新家园。图为南湖国家湿地公园,数千只野生鸬鹚云集枝头,栖居于碧水之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濉溪被称为“酒乡煤城”,不止美酒名声在外,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淮北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煤田的可采煤层多而厚,天长日久,随着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很容易造成地表沉陷。经过治理与生态恢复,如今变成了许多人工湖泊。纵横流淌的河道,星罗棋布的湖泊,让濉溪县成为淮北市湿地面积最多的辖区。因此,濉溪可以说是一处“北地水乡”。湿地具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通过气体交换、水循环和物质循环降解污染、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硫等途径,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为濉溪美酒创造了一个更加纯净的酿造环境。濉河古称睢水,是淮河的支流,上承大梁(开封)鸿沟水,下至小河口(邳县境)入泗水,静静流淌在皖北平原之上。濉河不仅是濉溪的母亲河,也为酿酒提供了重要水源。上图为流经濉溪县的另一条支流浍河;下图为穿城而过的新濉河。说濉溪是水乡,还有一项佐证——梅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北市穿过,濉溪正处在这条中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附近,被造成梅雨季的江淮准静止锋北缘擦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形成集中降雨。每年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上,带来大量暖湿空气,而此时中、高纬度还常有小股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交锋形成的准静止锋,在江准地区出现大范围的连阴雨天气,降水时间较长,雨量较多,且常有大雨到暴雨。这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这一时期的降雨为“梅雨”。又因此时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衣物容易发霉,亦称“霉雨”。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除了我国以外,韩国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由于梅雨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并非逐年相同,因此,每年入、出梅时间、持续期和降水量也有变化。梅雨区中部的梅雨期时间最长,而梅雨区南北界附近,梅雨期的长度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只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的梅雨情况却可以相差很大。比如每年入梅的迟早可以相差 40天,出梅的迟早可以相差45天。梅雨期最长可达60天,而有些年份则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夏日雨后初晴,相山山峦间云雾翻涌,电视塔、将军亭、显通寺等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美丽的云海与秀美的青山相映成趣,宛若仙境。雨热同期、高温高湿的气候,为酿酒微生物的代谢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尤其是有利于在盛夏时节制作独特的超高温大曲,曲坯最高温度可以升至 65 ℃以上。这样的超高温大曲呈现出深褐色,霉菌是其中的优势菌群,可以在酿造过程中为酒体带来浓厚的焦香、糊香等复合风味。除了自然大河,濉溪还有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工大河——隋唐大运河。它的存在,让濉溪的酒香飘得更远。1998年,在宿永省道(安徽宿州至河南永城段)裁弯取直工程施工中,人们中偶然发现了一段古老的河道,濉溪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随之浮出历史的尘埃。柳孜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境内,史书中也称其为“柳子”,俗称“柳江口”。图为安徽省濉溪老城石板街传统老字号王家油茶。每天清晨,周围的居民准时来到老字号王家油茶吃早餐。柳孜的这段运河遗址是通济渠的重要一段。从秦汉至隋朝,通济渠所延经的路线就是一条陆路交通要道,而柳孜西接睢阳,东近宿州,北通徐州,南控亳州,是这条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尽管位置险要,但是比较而言,古代陆路交通的运输量毕竟有限,通济渠的贯通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我们甚至可以想象,隋炀帝所乘坐的龙舟曾经从柳孜经过,其通航能力可见一斑。遗址中出土的唐代船只遗存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号唐船总长近19米,最宽处2.58米;六号唐船总长约为27米,宽3.7米。经过专家的复原与计算,一号船满载排水量接近14吨,估算其载重量可达8—10吨;六号船的排水量约为51.5吨,估计其载重量约为30—40吨。图为濉溪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柳孜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考古发掘证明了柳孜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南北商旅之地,这里见证了千年前南北舟楫往来的盛况。通济渠两岸还建有一批附属工程,即“
御道 ”以及御道旁的柳树等。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就描述了柳树绿荫绵延1300里的景象,“……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当年柳孜河道两岸很可能也有御道和柳树,“柳孜”一名,也许就是来源于此。航运促进了沿岸城邑、市镇的快速发展,柳孜地位也更显重要。依据史料,唐代已在柳孜设立了驿所。截止北宋末年,通济渠沿岸的州府县城共有14座,镇11座,除开封、雍丘(今杞县)、应天府(今商丘县)、虹县(今泗县)四城起源较早以外,其余皆随通济渠的开通而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的“柳孜砖塔碑”。碑文记载了众人助资修建大圣塔的过程,其中有三个人的身份特别值得重视,他们分别为柳子镇监盐酒税祖贻亮、兵马监押兼巡检张处仁以及丘裔。可见,宋代此地已经是皖北地区乃至通济渠沿线的重要街镇。宋代官监酒务设在州、县和部分人烟稠密且酒税税额高的市镇,柳子镇既设监押、巡检,又有盐酒税务官,足见其经济的繁荣。遗址中还出土有隋唐宋元时期全国南北方20多个窑口的瓷器。其中带有“仁和馆”铭文的四系瓶直接印证了当时酒业的繁荣。![图片]()
供图/濉溪县老年摄影家协会
柳孜大运河遗址出土了两件形状近同的四系瓶,其中一件肩部有“仁和馆”铭文。四系瓶元代时在北方非常流行,是在商户、酒肆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酒具,在河北、山东、皖北、北京、内蒙古等地都有出土。而瓶身上的铭文,类似于我们如今的“商标”。这种题字赞酒的变相广告始于晚唐的长沙窑,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将这种做法发挥到极致。酒肆、驿馆等在订购四系瓶时,将自己的招牌、名号写在瓶身上,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这种酒具的出土,反应了当时酒肆繁昌的事实。![图片]()
图为濉溪老街上的酿酒作坊。实际上,宋、金时期,濉溪就已经开始大量产酒。元代时更是全国酿酒业的中心之一,此地还设立了“酒监”。明清时期,濉溪酒业因为大运河的便利而酒业更加繁荣。《重兴古睢书院记》的碑文中记载,光绪年间重建被兵祸毁坏的古睢书院时,全城的捐款单位中有一半都是酿酒作坊。201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濉溪沱河路发掘出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目前,遗址已发掘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遗址布局与文献记载一致,证明了濉溪县悠久的酿酒历史。
供图/濉溪县老年摄影家协会
而在濉溪县长丰街发现的酿酒遗址,更加直观地带我们见证了当时酒业的繁华。2018年,长丰街北侧棚户区改造工程施工时发现一处酿酒遗址。这些酿酒流程所依托的遗存在遗址中均有发现。经发掘,清理出了灶锅、储水池、制曲房、曲池、晾堂,以及近40余处发酵池、 5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等,还出土酒坛、酒杯、酒瓶等遗物700多件。![图片]()
供图/濉溪县老年摄影家协会长丰街酿酒作坊群属于发酵酒酿造工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也是整个淮河流域首次考古发现此类遗址。酿酒流程中的制曲、拌曲、踩曲、润料、拌料、蒸煮糊化、摊凉、加曲、堆积、入窖、出窖、蒸馏、勾陈等工艺,都能在这处遗址中找到可依托的遗存。酿酒重要环节——发酵。图为当地酒厂酿造车间工人在窖池间劳作的场景。
淮北濉溪酿酒作坊群遗址自明代晚期至民国,传承有序,全面地反映了皖北地区酿酒作坊群生态模式,以及酿酒手工业“前店后坊”的生产销售模式。酒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的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雍正年间,宿州的州同、州判移驻濉溪口办公;同治四年,在濉溪口设立风颖分府,衙署职权高于宿州。可以说濉溪是一座因酿酒业而兴起的地方小城。这股酒香,千百年来从未飘散。编 辑:宋沛洋 王纪伟 吴梦遥 高哲 刘青桥 杨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