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

图片

作为知名的最高的酱酒产区,赤水河自上游仁怀市茅台镇至下游古蔺县二郎镇的49公里范围内,云集了包括茅台、郎酒、习酒、国台、钓鱼台、东方国宾在内的过百家酱酒生产厂,这样的密度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酱酒之心”实至名归。
摄影/何雄周

“离开赤水河,酿不出好酱酒”,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


正如提到法国葡萄酒,人们自然想到罗纳河谷一样,每当提到酱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赤水河谷。这条飘荡着酒香的河流俨然已成为品质酱酒的代名词。


图片


上游茅台镇延津河口至下游太平镇古蔺河口之间,云集了百余家酱酒企业,是整个赤水河酒厂分布最集中区。


作为世界三大蒸馏酒产区之一(其它两处分别为英国苏格兰威士忌、法国柯涅克白兰地)赤水河中游究竟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世界级酒谷”


  • 隐于自然,这里是中国地形最封闭的“酱香酒谷

  • 匠心营造,这里有人与微生物百年携手的默契

  • 顺天应时,生长养藏全过程与赤水河谷深度绑定


(以下文字5400字,图片/图表28幅,幅员2万平方公里,时间跨度1.8亿年,阅读需要13分钟)


图片

图为郎酒庄园夜色,对岸灯火通明的习酒厂区为其景观增色不少,同样郎酒庄园也是习酒厂区夜间景观的C位,两家在酒旅环节相互成就,在赤水河两岸交相辉映。

摄影/Phil




图片


地理的差异之美造就了风物之美,酒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酱酒世界里独孤求败般的存在,名酒云集的赤水河中游“酱香河谷”如此与众不同。


为酿造一坛好酒,大自然在这里雕凿了数千万年。


图片

与平原开阔地带的酒厂不同,处在赤水河中游高山峡谷区的酒厂,受地形限制,只能沿河岸坡地拾级而上。图为隔河相望的郎酒厂区与习酒厂区,裸露的峭壁岩层诉说着千百年来地质变迁。

摄影/Phil


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处的赤水河中游,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杰作。在这里,山脉走向与河流流向近乎直交,自形成之日起,便开启了云贵高原板块地质抬升与赤水河冲蚀下切的反向“博弈”,这一过程持续长达7000万年。


最终,两山夹峙,一水中流“V”形河谷逐渐形成,这片被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的大娄山脉三面环抱的高山峡谷两岸陡崖高耸近乎垂直,相对落差更超过1000米,成为一座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在这封闭而“狭窄”的空间里,一些列奇妙的变化开始逐个“上演”,并最终共同缔造了的“酱香河谷”


图片

郎酒所在的二郎滩是赤水河最险峻的河段,也是整个赤水河流域地形最复杂的区域,这里山高谷深,也号称赤水“小三峡”。图为峡谷中的郎酒集团热电厂,生产所需的电力与蒸汽由此产生。

摄影/Phil



图片



中国最著名的酱香白酒产地,都集中在赤水河,而这些产地又与赤水河特殊的河段有关。例如,茅台酒产地位于赤水河中游盐津河河口的下方,郎酒、习酒产地位于赤水河中游桐梓河河口的下方。关于赤水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意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赤水河流域的地质与水文资料,提出盐津河河口至赤水河左岸支流古蔺河河口,为赤水河中游。


赤水河中游河段的地质、气候、水文、生物等多样性的特征更为突出,而且这里适宜的气候与水土条件,可能对酱香白酒的酿造更为有利,加上左岸的多个溶洞,也给郎酒提供了天然的藏酒之地。因此,这也可能是酱香白酒的代表产地皆集中于赤水河中游两岸的重要原因。


此外,赤水河是历史上川盐入黔的重要盐路以及川黔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而二郞镇、茅台镇都是这个通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船工、脚夫的聚集产生了酒消费的需求,这也可能是历史上酱香白酒生产在此得以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封闭立体的河谷内异形成了常稳定的“小气候”


封闭且稳定的赤水河中游河谷冬暖、夏热、多阴雨、少大风拥有了其它产区无法比拟的酿酒气候优势,为酱酒产区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天然气候基础。


图片

四川古蔺,国酒地理于2023年6月组织多位专家学者赴郎酒庄园考察,图为专家们在实地分析赤水河的地理特点。

摄影/Phil


数据显示,这里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1.3℃~17.6℃(白酒酿制的环境温度一般要求年均气温在16-25°C)常年风速低于3.0m/s,是所有白酒产区中最稳定的一个。


中游峡谷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年均相对湿度79%~85%多阴雨的天气特点让这里成为中国日照最少的白酒产区,比华北、江淮少1/3~1/2;同时又是中国相对湿度最高的白酒产区之一,比华北高30%,比江淮高15%


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白酒窖池微生物菌附着生长和发酵菌群快速繁殖壮大,为酿酒提供微生物基础。


图片

贵州仁怀,图为茅台镇当地酒厂的窖泥。
摄影/何雄周

其二、赤水河中游河谷是一处“遗世独立”自然秘境。


自形成之日起,这片封闭的峡谷内便开启了“独立”自然演化过程,来自四面八方的动植物不断汇聚于此,将这里作为繁衍生息的新家园。


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仁怀市处于35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中的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西段,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关资料表明,赤水河流域已知的动植物物种近4000种。动植物、微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构成奇妙的生态链条,形成了独特的赤水河谷生境


图片

贵州赤水,桫椤。
摄影/税晓洁

除植被外,这里的微生物物种同样异常丰富。


茅台公布的新研究成果发现,酿造过程及环境中有1946种微生物,远高于其他白酒产区。

图片

图片

爱酒者无不知茅台镇,图为茅台镇杨柳湾街,整条街都是卖酒的店铺。
供图/视觉中国

赤水河酱香小环境为酿酒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恣意生长的家园,让赤水河谷成为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奠定了赤水河中游酱酒酿造的天然基础。


从此,赤水河中游河谷酿酒的齿轮开始转动。




图片


优越的气候条件,优质的酿酒水源,与庞大的酿酒微生物菌群,吸引了数百家酿酒企业云集于此,沿河流两岸排列。最终将赤水河中游河谷变成一座飘荡着酒香的天然酿酒发酵池。


自第一家酒厂在这里落地生根开始,便开启了微生物与人类共同进化、互利共存的历史进程,数个世纪从未间断。在这些酒厂共同参与缔造的高温、高酸、高酒精度的特殊环境中,微生物和它们的先辈一样,年复一年在此持续富集并被不断被驯化,为流域内白酒的酿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菌群


图片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着时间、环境变化不断繁衍壮大、调整优化、动态平衡的过程,微生物们以优胜劣汰的方式,留存下更多品种更优、更适宜酿酒的微生物种群,这一过程少不了人类的参与。图为四川古蔺,郎酒生产车间。
摄影/Phil

在持续不间断的酿酒过程中,温暖潮湿的赤水河中游河谷中逐步构建起一个稳固、独有的酿酒菌环境系统,酿酒微生物从环境中汲取营养、不断繁衍、稳定种群、进化壮大。


加之封闭平衡的河谷自然空间、静风循环的微气象条件,有效地减少了附着微生物的移动几率。最终细菌等原核生物,和以酵母菌 、霉菌等真核生物成为区域内的酿造微生物构成了稳定的酿酒微生物功能菌体系。


图片

微生物,是赤水河酱酒黄金产区的“强大基因”。每当酿酒季节到来,赤水河便开启了酵母菌“领衔主演”,“多微共酵”的酿酒过程。图为链霉菌菌落。

图源/来自网络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富集了多达2700余种微生物,不但远高于其它白酒产区,且仍在不断繁衍壮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对茅台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检测发现,仅酵母菌一项就高达出59个属、129个种,检测到的酵母菌种类与获得的酵母菌活菌在各香型白酒中均为最多。


图片

四川古蔺,郎酒地宝洞酒坛上的“”。
摄影/Phil

研究发现,酵母菌主要与醇类物质如丙醇、异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丝状真菌和细菌主要与酸类和酯类物质如乙酸、丙酸、异丁酸、乳酸乙酯、油酸乙酯、己酸丁酯等呈显著正相关吴成等.酱香型白酒4轮次堆积发酵理化因子、风味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食品科学》,2023年第2期)。


图片

赤水河谷为现代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奠定生物基础。作为酱香型白酒的糖化剂和发酵剂,酱香大曲中主要有 细菌、霉菌、酵母菌3类微生物,其中细菌占绝对优势,长期含量在80%以上。图为茅台镇当地酒厂工人在下曲。

摄影/何雄周


研究还发现,芽孢杆菌是一类具有较强分泌酶类能力的产酱香菌,可代谢生成醇类、吡嗪类和酯类物质等风味物质。其发酵产物包括丙酸、1,3‐丁二醇、乙酸等与酱香风味相似的成分。


这些独特的微生物,成为酱酒重要的风味来源。


图片


每当酿酒季节,酒糟的气味弥漫在整个赤水河谷底,站在河岸升腾的晨雾中,就仿佛置身在一座巨大的发酵窖池里。这些富集的酿酒微生物在不同酒厂、酿造车间自由迁移相互传播,这些酒厂如同一个个独立的微生态环境,共同构成赤水河中游峡谷微生态圈这一独属于赤水河的微生物奇妙世界,达到了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稀缺性”


一代又一代的赤水河酿酒将人们对酿酒菌的持续驯化,不仅实现了人类酱酒自由,也开启了赤水河酱酒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酱酒酿造的最优解

图片

图片

茅台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季克良研究认为,茅台酒生产与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长期酿酒所形成微生物群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学说回答了为什么茅台酒不能异地“克隆”的问题。
摄影/何雄周



图片


材料取自自然,酿造顺应自然,养藏回归自然赤水河中游黄金场区不仅实现了“在自然中酿酒”更在几乎所有养藏环节与赤水河深度绑定,创造出独属于赤水河的地道风味。


图片

与寻常河流不同,赤水河会随季节变化而向世人展示“变脸”才艺。大多数时候,赤水河的水是清亮的。但每当雨季到来,河谷两岸的红土与红色砂岩被雨水冲入河道,把河水染成一股浑浊的红棕色,赤水河也因此而得名。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雨量骤减,水流缓慢,赤红色沙石沉淀河底,河水又恢复清澈透明。这条会随着季节变脸的河流,更像是一个闹钟,时刻提醒着酿酒人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上图摄影/赵中国
下图摄影/何雄周

首先,赤水河白酒的原料均取材自然。


由于赤水河的不断下切,数千万年前形成的侏罗白垩系紫色砂页岩、砾岩也逐渐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这造成三个结果:


一是开采的红色砂岩条石(侏罗系“香溪组”J1x,特点为黄绿、灰绿色夹紫红色含粉砂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及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广泛用于酿酒窖池的砌筑;


二是紫色母岩上广泛发育成紫色土。这种土壤中砂石和砾石含量高,土质松软,孔隙度大,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好,对流域内的降水形成层层过滤,让赤水河拥有百倍优于WHO标准的水质


三是紫色土上生长的优质“抗造”酿酒糯高粱(红缨子、郎糯红19号、青壳洋高粱等),成为酱酒酿造的不二粮选。


图片

产于二郎镇地区的紫红窖泥,矿物质含量丰富,粘性好,通过特殊工艺制作后,富含耐热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够产生丰富的香味物质,促使原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香、醇甜香)的产生。

摄影/Phil


其次,赤水河白酒的酿造顺应自然。


酿酒的并不是人类,而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人类为微生物营造生存环境,遵循微生物生长规律,将微生物引入酿造过程,是“酿酒菌的搬运工”


赤水河的酿酒人,很早就学会了将酿酒这件事放心的交给自然,从此便有了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这是对自然的顺应,完全符合自然过程,实现“天人共酿”其背后更隐含着“自然哲学”,更让赤水河酱酒拥有了自然之美


图片

身处酱酒“核心产区”,背靠川酒“半壁江山”的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呈自然馈赠,讲求来自科学与体系化的成长,作为郎酒品质工程的生态系统,郎酒提出打造“生、长、养、藏”的独特酿造体系,也正是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让郎酒的品质得到更大提升。

摄影/Phil


最后,赤水河白酒的养藏回归自然。


美酒酿好之后放心的交给大自然,交给时间,在自然中陈化。


赤水河中游河谷同样早有准备,气候温和、温度适宜的赤水河中游不但适合酿酒,同样适合储酒


图片

郎酒重“藏”,养藏工艺十分复杂。图片为郎酒天宝峰储酒区,这里最大的单体储酒罐容量高达5000吨。

摄影/Phil

赤水河酱酒的储藏方式多种多样,坛储、罐储、库藏、洞藏各显神通,他们与自然充分交互,在时间中静静地修炼、吐纳老熟。酒体酸、酯、醛、醇、酮等物质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到优质美酒,并从这里走向外面的广阔世界。


图片

赤水河谷不仅为酿酒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样为储酒提供了完美空间。图为位于赤水河左岸崖壁上的郎酒天地宝洞,面积达1.42万平方米,储酒量高达1.2万吨,宛如洞中“兵马俑”。

摄影/Phil


原粮、制曲、酿造、贮藏,赤水河酱酒酿造的整个过程与酱香酒谷深度绑定,最终创造出独属于赤水河谷的味道!




...  The End  ...


本文创作团队:
策  划:坤舆无疆
撰  稿:行地者
图片编辑:Phil
制  图:李雅琼
制图指导:@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实习编辑:杜洁琼



参考文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