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当先民在洪荒大地上踏出第一行脚印,伴随着狩猎、采集、播种、收获……

足迹成行,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拓展延伸,交织成大地上壮阔的自然景象。

这些相连成网的道路不仅维系着地域间的联系,还在代代相承中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

一条古蜀道,半部中华史。

古蜀道上舒卷的历史烟云,不止有金戈铁马的军事争鸣,亦有文化交融与商贸往来的区域共存。

图片

地处云贵川渝结合部的泸州,自古以来就是“西连僰道,东接巴渝,地兼彝汉,江带梓夔,控制边隅,最为重地。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泸州成为连接古蜀道与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不少古道上还能寻得泸人开拓的足迹,他们架起了泸州人文传承与生态延续的地理长廊。

历史烟尘之外,一幅恢宏的画卷由此展开,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

图片

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封番阳地方长官唐蒙为中郎将,令他出使南越国,以传布大汉恩泽。

唐蒙到达南越后,发现有道菜品颇为独特,乃是采用蜀地的枸酱秘制而成。经过打听方才得知,巴蜀地区的商人为了流通当地特产,不顾千山万水之阻,由蜀地经夜郎国境内的牂牁江,再沿无数曲折蜿蜒的小道抵达南越。

图片

唐蒙返回长安后,当即向汉武帝奏报,可修建一条巴蜀直达南越的驿道,以此对南方诸国形成军事辐射,这与汉武帝“外攘夷狄”的路线不谋而合。

唐蒙遂率近一万人的物资运输队伍,从泸州合江符关(今合江县城南关)出发,溯赤水河而上,一路旌旗招展、声势浩荡,直抵今叙永县赤水镇,乃弃舟楫,肩扛马驮,一头扎进莽莽群山。

图片

唐蒙一行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经赤水河上行入贵州,翻越大娄山来到牂牁江,使队所经之处被后世称为“夜郎古道”。

作为夜郎古道的出发地,泸州古城凭借川、滇、黔、渝四省交界的特殊地理区位,独具北控长江,南御诸夷的战略地位。而汉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扩张史,也贯穿了泸州境内的交通起伏。

为确保内地通向夜郎国的驿道畅通无阻,汉王朝派出万余士兵在符关驻守,进行工事扩建,合江自此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图片|泸州以扼控长江,介于长江上游三大城市宜宾、重庆之间的地理区位环境,独具北控长江,南御泸夷的战略地位。南宋迁都临安,租赋和粮食依靠长江上游的四川供给,泸州缴纳运送粮食达到2万石以上,泸南地区和沱江流域的粮食、糖、食盐转运到泸州集散贸易。图源:视觉中国

以合江为起点,沿大小漕河逆流而上,过牯牛背,经三岔河、温水,驶入夜郎坝,最后抵达遵义、桐梓,这条贸易通道名为“漕河道”

该道还有一条辅路,亦是从合江出发,沿赤水河或习水河到夜郎坝,或走怀仁至贵州,此道被称为“赤水道”

作为唐蒙出使夜郎的起点,合江县东南部的福宝古镇被称为“夜郎古道第一关”。

图片|福宝古镇距离合江县城42公里,处于川南、黔北、渝西的交汇处。西汉时这里是夜郎古道与蜀郡南部的重要街口。古镇依山而建,三面环水,站在全镇的最高点-火神庙向下看,整座古镇建在一座小山包上,三江从旁边流过。古时,福宝古镇亦是川盐入黔的必经驿站,常有商家携带大宗货物盘集于此。图源:视觉中国

贵州北部的赤水河和从四川盆地横穿而来的沱江汇于境内,故福宝古镇历来水运昌盛,货物源源不断地从黔北、滇东北涌来,成为一个万商云集的经济中心。

彼时,滇黔一带的木材和山货大量借此中转,而泸州一带的美酒、丝绸、茶叶则从合江运往贵州,沿着西南丝绸之路运往缅甸、印度。

泸州地方史专家赵永康表示:与其说“西南丝绸之路”的走向是从昆明到印度,还不如说是由夜郎道到广州出海。合江唐代胡人摩崖的发现,正是夜郎道作为“西南丝绸之路”说法的一个例证。

图片|泸州境内的赤水河,夜郎古道是经合江再溯赤水河而上至古夜郎国(今贵州省内),然后通南越而出海的一条民间商道。图源:视觉中国

由于高山大江的阻隔,西南地区的部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但随着夜郎古道的开通,商贾纷纷来到泸州,与境内的僰、羿、僚等民族共处,传播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促使西南地区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

在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共融影响下,泸州合江形成了古乐吹打、傩戏、灯戏、高腔山歌、俚俗说唱等丰富独特的民间艺术。

图片|尧坝古镇历史悠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文化,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佛教圣地。图源:视觉中国

蜀道风云的激荡,造就了合江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它既与滇黔文化相通,又有着自己的独立创造性,成为多族群、多文化的共生纽带。可以说,兼容并蓄的和合文化正是蜀道上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历史大观。

往事过千年,夜郎古道虽已淹没在历史尘烟当中,但新世纪大通道的开辟,推动着合江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图片|2024年四川省“渡改桥”标志性工程——泸州市榕山长江大桥正式开放交通。这座大桥连接合江县白米镇与临港街道,通车后,将撤销榕山、莲石滩两个渡口,渡运安全隐患成为历史,两岸车程也从绕行40分钟缩短至2分钟,惠及沿线30余万群众。

G93泸渝高速公路,横亘于合江北部,这条于2013年建成的大通道正在重塑合江沿线的产业格局。

图片

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在由关中通往巴蜀东部时,开辟了无数曲折蜿蜒的小道,荔枝道便已有雏形。但其真正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驿道,还要得益于一场浪漫的帝国爱情故事。

图片

|在川陕之间的诸条古道中,荔枝道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条道路,南宋王象之始称之为“荔枝路”。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图源:视觉中国

唐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食荔枝,玄宗便集全国之力修建了一千多公里的驿道。驿道之上,驿使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地护送荔枝至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极具浪漫色彩的驿道自此名扬天下。

有历史学者认为,位于泸州合江白米镇的古代水驿站遗址,是荔枝向唐朝京城进贡的“第一站”。

泸州地处北纬28°,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的长江、赤水及习水河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植物茂盛繁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远近驰名的水果,其中荔枝、真龙柚、青果被称为“合江三绝”

图片

|图为合江荔枝节的泸州。与川内成都、宜宾、自贡等城市相比,泸州的年均气温偏高0.2℃~3℃,达到17.6℃~18.2℃,最低气温偏高10℃以上,相对湿度偏高5%左右。据历史学者、四川泸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冯健考证,即使在较为寒冷的唐宋、明清时期,川南、黔北地区的气候仍然温暖湿润——今天的川南泸州地区,还生长着一大片百年以上的古桂圆林、古荔枝林。

合江种植荔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记载:江阳“有荔枝、巴菽、桃枝、给橙。至迟在1700年前的东晋,荔枝已被列为泸州主要培植的作物。

古时,泸州荔枝久负盛名,在杜甫晚年的羁旅生涯中,曾留有“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的诗句。这样景象的江段,也只有合江连石滩相吻合。

图片

|白米镇连石滩江边,这里或是杜甫曾摘食荔枝的地方。而连石滩上游不远处的江边平坝,即史坝水驿遗址。路边,6棵百年荔枝树依旧满树绿叶,蜂儿萦绕。作为荔枝向唐朝京师进贡的第一站,合江县境内现留有“荔枝滩”“荔江镇”“荔城大道”等与荔枝有关的地名。

况且,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过泸戎摘荔枝之句”,表明进贡长安的荔枝出自泸州,已成为民间的主要认知。

具体而言,合江荔枝运往长安的路线可分为两条,一条由陆路北上经泸州、资中、简阳,至成都,再沿金牛道到达关中;另一条则是走水路顺长江而下至涪陵,再换乘马匹沿荔枝古道进入关中。

图片

泸州每年上贡的荔枝,按当年派运量的多少,从不同地方采运。派运量小的年份,在长江岸边和赤水河、习水河河谷采运;派运量大的年份,就扩大采运范围。

当时,史坝水驿(今合江县白米镇)作为泸州荔枝外运总站,不论水运陆运,全境的荔枝均从此运出,经白沙、江津、重庆、长寿,日夜兼程到达涪陵荔枝专驿。

荔枝是一种娇贵的水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集中采摘后的荔枝,若不进行密封保鲜,其原有的馥郁果香便会在短时间内变质发酸。

图片

|合江县金龙湖竹海(楠竹)。自唐代以来,泸州的楠竹便与荔枝、茶叶被列为当地主要物产,楠竹生长速度较快,且材质细密、硬度高,抗压程度是所有竹类中最好的一种。而从外观属性上来看,大径级的楠竹幅面宽阔、结构稳定,适宜制作承载与实用功能为一体的产品,故而广泛用于荔枝的保鲜工具制作。图源:视觉中国

泸州学者提出了本土荔枝的保鲜方式,即从福宝森林中,选砍胸径大、竹壁厚的生楠竹作装载用具,配以韧性佳的楠竹壳作封固荔枝的竹筒封皮。

其后在随船运到的竹筒上凿开一个洞,取出带有枝叶的荔枝选剪,缓缓装入竹筒当中,并以竹笋壳粘裹黄泥封固洞口。使筒内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递增,抑制果实本身的新陈代谢。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延长荔枝的熟化时间,达到和“冰箱”类似的保鲜效果,还有防止途中挤压之用。

图片

|唐宋时期,泸州荔枝保鲜以鲜竹作为容器的“活竹封泥”技术,实则是一种降低含氧量为原理的“自发气调贮藏法”,这与现代“气调贮藏”方法的原理一致,在现代运输荔枝过程中仍被继续沿用。图源:视觉中国

七月盛夏时节,丰沛的长江飞流直下,此时水运自然十分便利。驿丞就在史坝水驿挑选船夫,将预备进贡的荔枝搬上驿船。

经过层层包裹的荔枝,由合江县走水路,顺长江而下运到涪陵,再由涪陵沿荔枝古道运至长安。

合江至涪陵水路205公里,涪陵至西安1000余公里。“当时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为确保荔枝完好无损,朝廷还专门颁发“运送护照”,沿途官差不可阻拦生事。

图片|图为泸州合江妃子笑荔枝。得益于产量与品质的双重优势,泸州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荔枝的其他产业,荔枝酿酒便是其中之一。图源:视觉中国

北宋以后,商贾长距离贩运替代了军事后勤运输,加之城市化的兴起,荔枝作为高档水果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戎州贡土产荔枝煎(荔枝蜜饯),泸州贡土产鲜荔枝泸州荔枝贡道完全上升至国家层面。

南宋时期,赵氏政权迁都临安,皇室所用荔枝已由临近的福建供给,政府对荔枝道的维护一度陷于中断。此时,跨越秦巴山区的人员、商贸交流也大为减少,荔枝道失去了运输荔枝的作用,但其名称却随着时空的迁转保留了下来。

目前,虽然泸州的多个区县均有荔枝栽培,但合江县仍是最主要的产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泸州的新鲜荔枝90%都来自合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演化出了楠木叶、陀缇、带绿等新品。

图片

随着荔枝保鲜技术的升级,合江荔枝已可运输至全国34个省份,甚至还漂洋过海,远销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当年唐玄宗费尽周折才能尝到的荔枝,如今已是外国友人餐桌上的常客。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昔日泸州荔枝古道上的舟车足迹或已渺茫,可泸州新时代的荔枝道却日渐清晰——它已是泸州人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图片

茶马古道兴起于唐代,是以茶叶、盐和药材为主要商品的贸易通道。其最早出现在川、滇、藏三地,后来涵盖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演变成由滇藏、川藏两条主干线及其他支线构成的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网络。

图片|茶马古道深入险峻曲折的横断山腹地,一路上海拔从500多米到5500多米,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茶与马相伴同行于其间,走入的是以“惊、险、恶”为风格特征的苦寒边地、宁静高原,沿途还会经过农耕宜居的坝子、直上天际的冰峰雪岭、汹涌湍急的大江大河以及高耸不见天的峡谷。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领行者,马帮长年驮载货物穿行于丛林沟壑之中。但凡自然条件允许之处,皆有他们的足迹行至。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交界,且盛产茶叶、食盐等藏边紧缺物资,自然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路段。

图片|泸州由于位处高温高湿的山区和深丘地带,常有云雾弥漫,日照较少,茶叶不易枯老,柔嫩芳香状态保持较久,这种环境对种茶有利。茶作为泸州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唐代已成“作业多仰与茗茶”的种植形势。图源:视觉中国

茶马古道(泸州段)是川黔、川藏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段,主要包括光明古道(泸州泸县)、宝莲街驿道(泸州龙马潭)、沙湾驿道(泸州江阳)、川黔驿道猴子岭段(泸州叙永)等线路。

其中,光明古道通过泸县北上内江、成都,进入茶马古道——川藏古道的主道,再由昌都通往西藏。这条古道上,充斥着长途贩运的商客和马帮,贩运物资中,多是由四川运往藏边的大宗物资——川盐和茶叶

北宋时,处于泸州古城腹心地带,万商辐辏的沙湾场镇,设置了与少数民族交易的茶马市场,并委任有茶马官,专门管理茶马贩卖与课税。

图片

泸州“岁蛮夷为市,商队达百人”,滇黔少数民族借助茶马古道向泸州输出马匹、药材,在泸州换回食盐、绢帛和美酒

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马蹄回响,泸人还翻越崇山巨壑、直上天际的雪岭峡谷,将本地出产的茶叶、丝绸、美酒运送出境,与西南走廊上的各民族交换毛皮、药材等紧俏物品。

依靠茶马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多维度的商品持续不断地互惠滋养,泸州与川黔沿线的侗、苗等民族构建起彼此融合的民族格局。

图片|宋代时,泸州因长期汉夷杂居,未行酒禁,民间酿酒业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茶马古道川黔段上,美酒是泸人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以物易物的重要物品,起到借一地之产,以通往来的重要作用。

明代以后,随着大一统王朝对西南统治的加强,南方丝绸之路随之发生变迁,新增了从两湖经贵州通云南的普安入黔道,以及由泸州出发经贵州遵义、云南曲靖达昆明的乌撒入蜀道。

得益于线路的拓展延伸,泸人开始迈向从前不曾企及的滇南一线,南向跨过云南红河切入交趾(越南),再接海上丝绸之路,让泸酒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潮流当中。

图片|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乌撒入蜀路是杨慎《滇程记》中之西路,途经今泸州、纳溪、永安、叙永、毕节、赫章、威宁、宣威、沾益后,在松林驿与湖广辰沅普安云南道会合,继续西行到达昆明。明清时期,基于控制西南的需要,该路发展成为由蜀入滇最为重要的通道。图源:视觉中国

由此可见,泸州不仅是维系西南民族的区位纽带,还是连通南亚、东南亚等外部世界的强劲动脉,并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挥更多功能。

抗日战争时期,几乎所有通往中国战区的援助通道都被日军截断,贯穿滇、川、藏的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大后方与外界联络的交通要道。

重庆背倚泸州,以泸州为起点,修筑一条穿越川、黔、滇三省到达昆明,再连接滇缅公路,通过缅甸、越南连通进出海的通道,立即成为军事运输的重大决策。

抗战期间,在赤水河上建桥铺路并非易事,可为了保障川滇东路正常运输抗战物资,泸州人使尽了浑身解数。

图片|赤水河绕过泸州。赤水河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古有赤虺河、安乐水、大涉水等名称。其起源于云南镇雄田母镇,于古蔺境西南纳盘乡磨子塘入境,沿境东流至合江县入长江。全长444.5公里,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图源:视觉中国

旱季时,趁赤水河水流较为平缓,于河段架设木架桥。雨季来临后水势上涨,便争分夺秒地搭建渡口,利用渡船运送来回川黔两地的车辆。

泸州人民在抗战后期,日夜穿梭于茶马古道之上,为抗战后方运输各种紧急物资,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燃起了光亮。

步入现代社会后,得益于现代交通体系的发达,各种物资迅速由四川运往藏区,“边茶”入藏告别人背马驮的时代。泸州段的茶马古道随之成为现代川黔公路的雏形。

图片|泸州宝莲街驿道。历史上,驿道依山沟地势修建,全长810米,是泸州下走重庆、上行成都的必经之道,拥有厚重的茶马古道文化,山下同时保留有多处百年以上酿酒作坊。2013年,宝莲街驿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漫步在泸州段茶马古道,依稀仍见雪山关石路上斑驳的拐子窝、宝莲街驿道上深邃的马蹄印,以及浮沉在历史岁月中的茶市旧貌,众多的历史遗迹在此间交汇融合,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而泸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也烙印在古道的山水之间,一路生根发芽,郁郁蔓延。

图片

如果说茶马古道是鼓起在云贵高原上的巨大血脉,那么奢香古驿就如同四川与云贵间的狭长脐带,维系着不可思议的经济交流。

明朝成立之初,为稳固西南边疆的政治稳定,急需修筑一条能打通水西领地,经贵阳直通川滇黔毗连地带的交通。

图片

经历了宋元战争以及元代“改州换县”的建置更迭,泸州疆界基本定型。犬牙相入的地理形态,使其具备沟通西南腹地的区位条件。

当时,主持川贵(交界)夷务者,乃是代夫掌职的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生于川南彝族中的扯勒家族,其后裔向滇东北、贵州、四川方向不断迁徙和发展,至明初时为四川永宁宣抚司(叙永)的实际统治者。

图片|奢香夫人画像。600多年前,奢香以建设贵州交通报答朝廷,遂有开辟贵州古驿道之壮举。奢香率部新开或整修的驿道纵横贵州,连通了贵州地方与四川、湖广、云南的大通道,将整个西南地区连成一线。清代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奢香》中赞叹道:“观其置驿开道,则又功过唐蒙矣。”

明洪武十七年,奢香夫人朝觐归来,按照朱元璋开修四川通往云贵驿路的敕令,率领部众披荆斩棘,开山凿道,立龙场九驿。

作为茶马古道的延伸,龙场九驿从贵州修文起,经大方到毕节,全长500多里,再由毕节北走层台驿、白崖驿、赤水驿、摩尼到达泸州永宁。

由此一来,贵州山高路险、行旅维艰的不利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同时通过连接泸州南部的永宁,打通了川滇黔的驿道联系。

图片

|叙永县雪山关古道蜿蜒在崇山巨壑之间,可谓“飞鸟不到、人可渡越。盐夫、马帮翻山越岭,往返于悬崖绝壁之上,历经千难万险,将川盐、泸酒沿古道运入云贵。

古时,永宁号称川南门户,是自贡盐运“永边岸”的中心。从永宁府有一古道经渡般坡至雪山关,其后在雪山关古道一分为二。

一条古道经赤水河到贵州高山铺、亮岩、燕子口至毕节,共计180里路;另一条古道经磨盘山、红砂岩、干灰朝过小河至余家寨、普宜至瓢儿井,共计240里路。

这两条古道又称为盐巴大道

图片|被雾气笼罩的叙永古道

永宁通往贵州的盐道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中忽隐忽现。为求生计,盐夫、马帮不分寒暑,昼夜不息地穿行于这瘴气缭绕的古驿之上。

与恶劣自然环境同时存在的,是极为简陋的运输方式。

在马帮难以抵及的高山深谷,盐夫只得使用背夹子装盐,手拄拐爬子,步履维艰地爬行山路。

图片|运盐工人以帮为组织单位,集体行动,一帮约十人由一人负责率领,称为“领帮”。他们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原始的“背夹子”和“拐爬子”。“拐爬子”为一种特殊的攀爬工具,其上端为木枋,成半圆形,中部钻一圆孔,插进粗圆状的木棒。直木棒的触地一端,嵌入一个铁钉。

途中,盐夫将盐袋负在背上,不能随时卸下歇息,累了便用拐爬耙拄地喘息片刻。经年累月,油硄石上就被铁锥钉出了许多“拐爬窝”。

清光绪年间,住叙永分巡道的赵藩在《永宁杂咏》一诗中写道:“负盐人去负铅回,筋力唯供一饱材。汗雨频挥揞拄立,道旁看尔为心哀。

盐夫同时把黔铅、滇铜,以及云贵的桐油、中药材、生漆运回永宁,而泸州运往滇藏边的大宗商品川盐,也源源不断地在这条古道上交换往来。

图片|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至高处,属于无限接近云贵高原的地带,而罗汉林又在叙永的更高处,海拔1902米。这里昔日为川盐入黔的官道,如今已被公路所覆盖。图源:视觉中国

叙永原本不产盐、铅,可境内的盐店、铅店却鳞次栉比,这正是奢香古驿上各民族互通有无的友好例证。

奢香古驿除发展盐运外,还促使贵州成为湖北、四川的酒类销售市场。

彼时,秦商、徽商从永宁古道来到贵州,发现当地除饮酒外,并无其他消遣方式,故部分商人将川酒作为招待宾客,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本地酿酒业逐渐兴起。

图片

奢香置驿,不只密切了中央与贵州地方的政治联系,还促进了贵州与湖广、四川、云南的经济交流,最终促成明王朝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贵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十三个行省,无愧为西南历史开发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如今,在古金高速赤水河大桥通向古金路鱼塘河大桥3公里的距离内,渡船、索桥都曾成为贵、川居民们过河的方式。

图片|连接川黔两地的赤水河大桥,是亚洲目前同类型山区峡谷桥梁中跨径最大的桥梁。图源:视觉中国

600多年来,从悬崖栈阁到赤水河大桥,奢香道越走越开阔、越走越磅礴。

图片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云:“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雒会也。

图片|长江自纳溪县域大渡口入境,经纳溪、市中区、泸县至合江县羊石盘出境,过境全长24公里,江阔水丰,四季通航,为本区水运交通大动脉。沱江至泸县入长江,过境自海潮至沱江口段32公里,50吨船能四季通航至今。

泸州地处长江、沱江交汇处,早在陆路交通开辟之前,水运便是区域产品运输的主要手段,江河一侧的码头为当时的物流集散地。

汉唐之际,巴蜀溯江而上至戎州的船舰,在地处长、沱两江的港口停泊,码头两岸的沙碛河滩,正是修造船只的好地方。征船、征粮、运兵为泸州木船业带来生存条件,泸州成为联系吴楚的水陆码头。

优越的水运促进了泸州“西南要会”地位的形成。

图片

宋代,泸州因具备长江、沱江、永宁河的水运优势,自贡、内江一带的米粮、白糖统一运到泸州集散,驳转上吨位的中元棒大船,顺江而下行销至荆湖江浙。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称泸州为五商辐辏的巨港都市,繁荣的商业催生出各种消费场景,境内酒坊、酒楼林立。

图片|泸州摄影家王伟根据史料描述手绘的南定楼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南定楼。

这座临江而建的宏伟酒楼,供有几十种不同档次的“大酒”“小酒”,曾引得晁公武、范成大、陆游、杨慎等才子名人登临赋诗唱和。

自南定楼上远眺江面,其上泊满了盐米大船,荔林春草,伴得楼上的玉杯红妆,实让人目不暇接。

明代以后,随着永宁河的开凿疏通,滇黔的铜、铅走永宁河运往泸州中转,山货、土特产、茶叶、马匹在纳溪鳌头转运,上行的盐巴、粮食、百货在纳溪上传运往永宁,转滇东、黔北地区。沱江流域金堂、资中、内江、富顺的大宗粮食、食糖、川盐绝大部分从泸州水运出川。

图片|小市从南宋的草市发展成“百家之聚”的水陆码头,主要是由于地域优势、水陆运输便捷。泸州十大乡镇中7个乡镇的货资进出口岸源于小市码头,得天独厚的交通要道,铸就了小市九百年的码头经济和文化。

小市作为川盐转运的集散口岸,从富顺经泸州转运重庆、万县,上转永宁走云贵的盐年运量达数百万斤,故而有“小市盐船起五更”之说,盐商和运盐帮富甲一方。

彼时,泸州浮桥技术已步入纯熟阶段,人们趁着江水的汛期,嫁接浮桥与沱江北岸的小市相连,促使小市成为泸州64草市中最为繁华的一个。

图片

小市的繁华,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酒业的繁荣,也与此不无关系。

文人杨慎有诗云:“江阳酒熟花似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繁华的小市水码头上,船商、渔家、马帮、盐贩,无不与酒为好。

那时的小市余甘渡口,酒旗飘飘,争渡行人,摆渡船家,纷纷沽酒为乐。酒旗招徕下,两江上下的商旅络绎不绝,小市的美酒不知让多少雅士“共醉狂”。

图片|从小市新街子走到什字头,再往前到下大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酿酒作坊,向世人展示着泸酒的昔日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由明清传承至今的16处泸州老窖酿酒作坊中,小市就独占8个,且持续使用至今。

清代以后,为解决贵州所产之铜、铅如何运出的问题,贵州总督张广泗上奏朝廷,请疏浚赤水河。此举大大缩短了川黔古道的运输距离,泸州水运由此驶向顶峰。

自雍正年起,泸州销往贵州、云南、湖广的川盐年达万引(每引50包,包150斤)。米粮、茶叶、丝绸、滇铜、黔铅更是不计其数地从长江押运至京。

图片

泸州铜码头、铅店街由此成为京铜、京铅的衙门办事处,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的铜官,在此勘验、采买、发运,致使万商云集,人声鼎沸。

港埠城市的崛起,吸引了沿线商帮的涌入,由湖广填四川而聚集的外省移民,纷纷在沱江沿岸成立会馆,泸州老窖便随着商帮的足迹行遍天下。

图片

民国以后,在四川由西向东延伸的长江经济文化带上,泸州长期处于龙头位置。

得益于港埠与航运的迅速发展,泸州酒业迎来了空前繁荣。

据《四川省文史资料》记录:“民初,长江干流的泸州,为川酒的主要产销区。”另据《国民公报》载,“泸县是川东南唯一的酒业中心

图片|民国初期的泸州澄溪口码头

民国初期的泸州澄溪口码头,食盐、白酒、砂糖、铜、铅、山货等物资在此集散、中转,再经沱江、长江,上可至成都、川西以远,下可达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

当时,泸州老窖营沟头(现泸州老窖酒国家非遗传承中心)出产的大曲酒主要从这个码头运往全国各地。

图片|民国时,泸州老窖名满天下,民国教育家章士钊来泸州看望老友温筱泉,临别赠诗称:“名酒善刀三百岁,却渐交旧得分尝。”就是说温家老窖名酒像珍藏的宝刀一样有三百年了,历史源远流长。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重庆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也成为泸酒销往国内外的重要窗口。

图片

泸州与重庆本就是山水城市,有广阔的滨水空间,依托便利的水运,四海八荒,物畅其达。民谚称:“装不满的泸州,填不满的重庆。”

据民国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泸州老窖大曲主要运往重庆转销各地,约占总产量50%,省内供他市县销量约占45%,省外如昆明、贵阳等地约占5%。

温永盛、协泰祥、天成生、爱仁堂、福星和等泸州老窖作坊均在重庆开设了转销处。除了负责本地业务外,还将大曲酒运至汉口、上海、天津、广州港口以及销往欧美。

图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泸州老窖爱仁堂作坊“三百余年老窖曲酒厂”酒瓶。

由于大曲酒的声誉日著,销路逐渐扩大,从事并专营大曲酒业的人越来越多。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最高年产量达800吨。

这是水运带来的反哺。

在蜀道难的漫长岁月中,泸州以川江舟楫之利得天下之利。

在今日蜀道易的新局之下,泸州136公里的川江岸线,既是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

图片|泸州港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合作区、南贵昆经济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长江之便,凭舟楫之利,泸州境内136公里的长江航道占四川长江航道总里程的59%,可全年昼夜通航1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航5000-8000吨级船舶,被称为“生命线”的长江。

新世纪以来,泸州港开通了到长江干线所有港口城市的水直航班轮,以及11条铁水联运班列。

中欧班列一路北上,联结欧亚大陆,货源从成渝扩展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有200多家货代企业通过泸州开行的中欧班列出口货物,运往70余个国家。

2024年1月12日,从泸州港首发四川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经贵州贵阳、到广西钦州,再走海运出口到东南亚等地。

图片

以泸州为基点,蜀道与万里长江这两大交通体系的相互打通,北可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可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长江经济带。

过去的生命线,也将成为今日和未来的发展线。

古蜀道牵手黄金水道,串起泸州历史与繁华的同时,泸酒也将随着大通道的启航飘香四宇。


精华观点集萃

1.以泸州为基点,蜀道与黄金水道及其形成的长江经济文化带,内在地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北可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可通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万里蜀道上,泸州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天南海北,特别是川盐、泸茶成为与西南各民族交换的特色商品,泸州合江荔枝更是被当作贡品进献京师。


3.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泸酒,在古蜀道连接黄金水道的经济带上,始终扮演着大宗商品的角色。而泸州境内四通八达的便捷水运,亦对泸州老窖的酒业生产起到反哺之用,这是生态意义下的互惠共生。

图片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M].齐鲁书社,2010.

4.(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M].中华书局,1977.

5.(宋)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6.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7.陈鑫明.泸州地名文化遗产文丛:古道码头渡口[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8.陈鑫明.泸州地名文化遗产文丛:山川桥梁[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9.熊华跃,罗文庆.泸州少数民族志[M].四川: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15.

10.游瑞林.泸州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1.(明)冯琦.宋史纪事本末泸夷[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 (清)光绪泸州直隶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13.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4.刘复生.“泸县宋墓”墓主寻踪——从晋到宋:川南社会与民族关系的变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1-22

15.刘复生.宋代“泸夷”地区民族关系的演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86-96.

16.张祥光.赤水河疏浚与川盐(仁岸)入黔[J].贵州文史丛刊,2017(04):50-54.

17.左晓丽.清代泸州城市空间形制 [J]《巴蜀史志》,2017(3)

18.骆忠军.宋代泸叙地区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6.

19.走读泸州编委会.走读泸州[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4.

20.(清)陈廷玉.嘉庆纳溪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1952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单选题】以下关于泸州历史与文化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泸州的蜀道地位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其连接黄金水道的作用帮助泸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酒类集散中心。

B.泸州因水运交通便利,成为长江上游最大港口,连接全国所有主要港口城市。

C.唐玄宗时,合江荔枝经驿道“荔枝道”出蜀抵京。因路途遥远,泸人采用“活竹封泥”技术对荔枝进行保鲜,这与现代气调贮藏技术原理类似。

D.茶马古道泸州段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云南与东南亚的茶叶出口路线。

图片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文转载回复【转载】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