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雪山摄影/米克


成都古已有酒。成都盛产美酒。


约三千年前的酒器,

出土于今成都青羊区金沙街道的金沙遗址。

两千多年前,

卓文君曾在临邛(今成都邛崃)当垆卖酒。

近两千年前的画像石酿酒图,

出土于今成都金牛区金泉街道的曾家包。


图片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可能就是三千年前古人以酒娱神之后的艺术作品。
摄影/米克


本文的任务,是以事实为依据,拨开表象,探究成都成为美酒产区的原因。


比较成都的地理条件与历史后我们发现:


成都是秘境森林雪山融水滋养的城市,

花花世界两千年的水都、酒都,

更加之不输于“美酒河”的酿酒环境与微生物遗存,

产区二字,当仁不让


全文约7000字,图片50张,相对高差5229米,前后跨度2.15亿年,阅读约需11分钟。





1



岷江

生物多样性的秘境水源


世人皆知都江堰。

确实,成都的水,来自都江堰。而都江堰的水,来自崇山峻岭的岷山深处——接受着冰雪融水的岷江。


图片
岷江源头位于阿坝州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处岷山山脉的弓杠岭,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0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岷江水系总体水质优

干流13个断面(7个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断面占100%


图片

位于阿坝州松潘县境内的雪宝顶是岷山山脉主峰,海拔5588米。雪宝顶是岷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人间瑶池”。


不只如此,成都的母亲河岷江还是一条大江,大到曾经长期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先秦地理知识汇编读本《禹贡》有言“岷山导江(长江),东别为沱”。岷江出山,在龙门山南段的白沙河汇入之后、在都江堰分江之前,河槽达到350米宽,江心沙洲点点,确有大江之势。


而再向上溯源,则是流域面积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崇山峻岭。


图片
阿坝州九寨沟境内的岷山,分布有众多的古冰川遗迹。它们是末次冰期(距今7万—1万年)冰川所形成的地貌残留痕迹。岷山全长约500公里,是长江水系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黑水河的分水岭。
摄影/田捷砚

都江堰的鱼嘴海拔592米,上溯300多千米,在松潘县岷江源附近,是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遍历高山深谷,岷江从宽不盈米的清溪,接受着冰雪融水、降雨和地下水的补给,一路穿云渡柳,间或呼朋唤友,与黑水河、杂谷脑河等汇聚,滚滚而来

图片

岷江上游支流,松潘牟尼沟扎嘎瀑布。


岷山山区的高山,海拔多为三千米左右,是云杉、冷杉、落叶松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他们组成了岷江上游主要的森林类型。


针叶森林好,林下苔藓层更好。

它们层叠弥漫,擅长蓄水,构成滋养岷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林,像连绵的“天然长城”,庇护着四川和成都平原。


图片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


我们常用物种、特有种、珍稀种的数量及其分布形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在这方面,岷江上游是惊人的。


图片


它仅占四川省面积的0.5%,却拥有着全省维管束植物66.7%的科、37%的属和19.6%的种。
它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5‰,却拥有着全中国裸子植物70%的科、41.2%的属和18.4%的种总数。其中包括1164个中国特有种,含122个地区特有种(溥发鼎. 岷江上游生态学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2000.)

这里有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代表的3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以中华鬣羚、黑熊等为代表的10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连香树、四川红杉、岷江柏木、红花绿绒蒿等6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图片

就是这样的一座宝库秘境,滋养和守护着成都。也使得成都的美酒,
成为了自然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2



二龙戏珠

托起水做的成都


世人皆知都江堰。

但若没有青藏高原隆起,成都至今还泡在湖底。


图片
四川盆地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期,曾为古海、古湖。后龙泉山隆起,龙门山下陷,几经变迁,最终随青藏高原隆起,距今200多万年时,水出夔门,湖底出露为盆地,成都平原也由此诞生


成都平原的肥沃,早在都江堰之前

在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漫长岁月里,岷江和沱江带来的大量砾石、泥沙在此处沉积,最厚处甚至有100米,逐步形成深厚的、重叠复合的平原


图片
成都平原,林盘。
摄影/冉玉杰


世人皆知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

殊不知成都本来正位于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低分水岭上


成都地势稍高于周围的河道,本就不易受到洪水的淹没。后世酒坊取窖泥原料的北门外凤凰山,就是这分水岭的见证。


成都也很可能是古蜀开明王兜兜转转之后,为了躲避洪水而找寻到的风水宝地


图片


后人对灌区河道的历次改造,才真正沟通了岷江与沱江两大流域。形成龙门山与龙泉山两相拱卫、河道纵横的千里沃野。


图片
坐落在龙泉山与龙门山之间的成都(远处为龙门山)。
摄影/Jason翔升


所谓成都地势稍高,也就高个几十米。成都市区地面高程约500米,其东北的金堂约450米、其西南的新津约460米。在成都西北的都江堰,岷江分出了稳定的内江之水,以2-5‰的比降,自流约60千米到达成都市区。

不急不徐,恰到好处


图片


洪水没有,沃土有。

成都平原的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包括潮土黄壤和小网红紫色土,有机质含量基本上在2.5%以上。


自此才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才有了余粮酿酒,有了卓文君和酿酒图。


图片

成都市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


当然这一路还有一些分支河道。

这些分支河道对成都也相当重要。

其意义不仅于灌溉,而是撑起了城市之为城市的意义——交流


图片

成都,夜游锦江(安顺廊桥)。

摄影/朱骏杰


我们都知道“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住了4年之后,舒舒服服地歌颂安逸生活的诗句。


图片

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摄影/MIK米克


诗中东吴,主要指长江下游的南京,水路距成都浣花溪约3300千米。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诗透露了成都的一个重要特点:


只有在成都以下的河道,才能顺畅地通过水运交流。


图片

当年成都东面的水码头——金堂五凤溪古镇(沱江)。

摄影/冉玉杰


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成都平原上,上游河道比降稍大,平均为3‰,对古代木船来说不是很合适。而成都以下河道比降约1‰,满足较大船舶的通航条件全长1279千米的岷江,主要航道只有成都至乐山段和乐山至宜宾段,分别长186和162千米。


成都,是航运交流与繁华的起点。


图片


由此,
同处唐代的陈子昂才会说“蜀为西南一都会, 国之宝库, 又人富粮多, 浮江而下, 可济中国”;
两百年后在成都的皇帝王建和孟知祥,才会将水军战船沿江而上, 于成都南河检阅海军
《马可· 波罗游记》才会记载成都的河流“此川之广, 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成都,果然是水做的。
水做的成都,招人喜欢,也深受酿酒微生物欢迎。

图片

成都温润的大环境孕育出水井坊古窖池窖泥中的微生物菌群。




3



崇山峻岭的雨屏之下

是发酵微生物的天堂


酿酒,本质上是淀粉或糖在微生物的帮助下转化为酒精的过程。酿酒微生物离不开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比如在控制曲坯品温时,室温10-20°C操作最简易,而在大曲制作的培菌期,相对湿度要大于80%


图片
窖泥对湿度要求很苛刻,水井坊非常重视窖泥养护的工作。


以这个发酵指标来看,年平均气温在15.2℃至16.6℃、平均相对湿度为79-84%的成都,简直是酿酒的天选之地


图片


再来看图说话。
成都也可以跟刻在石头上的中国“美酒河”比一比。
附送一个年平均云量,成都都不输“美酒河”
甚至在年平均相对湿度上还略胜一筹
再看看对稳定微生物环境很有意义的风速指标,成都赢面又大了

图片

同处西南,国酒地理分析过赤水河谷出美酒的原因,赤水河谷要感谢带来湿润环境的云贵准静止锋。戳此复习《赤水河谷为什么出好酒》在酿酒环境上,成都请求一战的理由,就不得不提华西雨屏了。

图片
华西雨屏
摄影/高华康

自从青藏高原隆起,从太平洋过来的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在中国东部形成了夏季多雨的气候,奠定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基础。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插在川西的这面耸峙的屏风,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冷空气交汇于此,于每年5月至10月单独送给四川省一份雨水大礼包——“华西雨屏带”。它北至绵阳平武、南抵凉山雷波,集中降水于雨城雅安和峨眉山。

成都,正处于华西雨屏带的半包围之中

华西雨屏带,给成都这片土地带来了适宜酿造的环境和无与伦比的奇绝自然景观。

它也滋养了成都这片平原适宜粮食耕作的、让人叹为观止的河网密度。成都的河网密度高达1.22千米/平方千米,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同为全国前三甲,堪称西部之光

图片

成都崇州元通古镇,三江汇流。
摄影/冉玉杰

成都最受微生物喜欢的,还在于它绵绵不断的稳定二字。

“巴山夜雨涨秋池”,每年10月,华西雨屏带收工下班,至次年3-4月,阴湿、微雨、多雾的气候模式持续运转。综合起来,将四川盆地的年平均云量推升至8.0,达到中国之最。


图片

2022年4月5日,成都云海。
摄影/Jason翔升

都会成都,一面在云雾中创造着优秀的酿造环境,一面又将这种阴湿温吞的气候特点沉淀到社会文化上,发展出了闲适的千年酒都




4



无冬无夜的海洋气候里

是纵酒狂欢的两千年


图片


十几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评选新天府的过程中,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都提到了四川盆地无霜期长的特点。这里气候变化小,一年之中,一日之中都如此。

主编单之蔷将四川盆地总结为“崇山围绕的‘海洋’”,并由此找到了成都人“闲”的原因

海洋性气候的冬夏昼夜气温变化不大,对人的文化是会产生影响的。其实变化就是时间,变化引起的那种感觉就是时间。……看不到自然界的这些微妙的变化,长此以往是否会对时光的流逝不敏感,对时间不敏感,就不会只争朝夕,因此就会产生“闲”的心态和样子。(单之蔷. 成都人为何闲?. 中国国家地理,2008(2).)

图片

成都九眼桥,酒吧一条街。

“闲”着做什么?1,喝酒。2,娱乐+喝酒。

吟诗唱和,是古代文人朋友圈的日常。
在《全唐诗》这部朋友圈年鉴大全里,“成都”与“美酒”,如影随形,张扬着成都的酒都属性。

有直给的:

图片

也有暗戳戳隐喻但是懂的都懂的:

图片

总之美酒成都,扬名全唐一代。

有粮、有酒、有闲适的地域心理,成都,还大力发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业

唐之后,成都经历了前、后蜀时期。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前后两个以成都为都城的小政权,为什么拿出来聊一聊呢?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上宴饮之风最盛的王朝

前蜀皇帝王衍“惟宴游是好” , “数于园中作长夜之饮” ,在皇宫里面“开酒肆食店” 。跟他比起来,600年后在紫禁城开市场玩过家家的明武宗朱厚照,就是个弟弟。

图片

娱乐至死的明武宗为无数古装影视剧提供了素材,其实在娱乐性上也可以挖掘一下前蜀皇帝,一定不会失望。

有了前、后蜀的好榜样,宋代人就玩得更开了。

比如宋代的成都太守,带头在浣花溪happy,“以大舰载公库酒,应游人之家计口给酒,人支一升,至暮遵陆而归”(庄绰《鸡肋编》)
为了带动娱乐,政府大boss按人头派送美酒,绝对豪气。

《宋史》又说成都人“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
真的是连月,
从年初到年尾,花市、酒市、连轴转

图片

玩归玩,经济账还是要算。酒都成都,拿钱说话


宋代成都酒业课税数目位居全国之冠。比如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川峡四路境内有酒务361个,征收酒课220万贯,占当年全国酒税收入的14%南宋更厉害了。建炎三年(1129年),四川CFO兼理财高手赵开从成都开始试点改革,将原来由官府和酒户垄断的酿酒业,扩大为任何人只要交纳税钱就可以经营,由此增加酒课收入。第二年,四川的酒课收入就达到690 万缗(mín),占全川财政收入的20%

成都人吃喝玩乐喝大酒,还创造了成都十景下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成都十景之五景摄影:留野锦里烧(浣花烟雨)、廖铁军(龟城春色)、姜曦(橘井秋香)、朱建国(草堂晚眺)。

此后延续,南宋全国酒课收入的四分之一至一半,皆出四川,川酒交的税支撑了全国财政最大头——军费的20%以上。

而且在北宋时,成都府酒课收入最高,超过都城开封,居全国之首

图片

成都市大邑县悦来古镇,酒风盛炽
摄影/杨兴斌

成都酒风盛炽,甚至改变了国家政策。元代,全国普遍实行酒禁,独四川是个例外。官方解释是因为“川蜀地多岚瘴”而“驰酒禁”,也为后世川酒的繁盛埋下了伏笔。




5



繁衍了六个世纪的菌群

是成都产区的高品质基因


成都是移民之都,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各种交流。
包括白酒酿造技术。

图片

元明时期,蒸馏白酒在中国各地发展起来。虽经战争与变乱洗劫,成都仍然一面交流融通,一面恢复发展着熙攘快乐的底色。

可能是与前述元代酒禁不禁四川类似的理由,清代初年的禁酒政策,实际上也未能于巴蜀地区贯彻执行。同时,湖广填四川,南北移民有组织地大量进入巴蜀地区, 带来了优良的制曲烤酒工艺

到清末,成都已有专门从事大曲酒酿制的12家烧房和近50户糟坊(酒坊)。

图片

民国后,到1937年已有大曲烧房17户、普通糟坊314户。这时候,又一促成成都酒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机出现了——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撤退。

随着战区扩大,省外人口和资金陆续涌入内地。1937年成都市区人口约46万,至1945年已达74万。战时,人们发现谷物酒精可以作为替代汽油的军需神器,因此成都的酒精事业从无到有地发展,同时酿酒业也翻倍发展。1942年,成都的大曲作坊达到22家、普通糟坊783家。甚至在1949年,成都也仍有661户从事酒业的商户。

图片

这段时间,成都的美酒琳琅满目。本地产的有白老酒、毛酒、大曲酒、玉兰酒、玫瑰酒、葡萄酒、青稞酒,外地生产的有渝酒、绍酒、花雕酒、眉州酒、嘉定酒、绵竹大曲……
成都的酿酒技术,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比如加入更多老酒的勾兑工艺,冬夏调和,可以使酒更柔,更陈。

图片

在近代成都大曲酒的酿制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勾兑工艺。各烧房在夏季所烤的酒,由于天气太热,酒液挥发过猛,一般香气较弱;酒师们便在冬季用高粱烤制一批调味酒,与夏天所烤的包谷酒掺和,改善其香味和口味后再行销售;冬季气温低,地下水位也低,因而用高粱发酵酿制的酒醇香绵软,经过掺和,冲淡了包谷酒的燥辣劲,就现代酿酒工艺看,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

大曲烧房引领了成都酒技术。大曲酒的酿造不同于普通烧酒:普通烧酒用木桶发酵,酝酿7日即可出桶蒸馏,而大曲酒采用泥窖发酵,入窖后40日始能上甑,制作工艺更为复杂。成都烧房一般都有4个土窖,每窖尺寸长一丈、宽四尺、深三尺。按每窖单产五六百斤、每年烤酒7批次估算,清末成都年产大曲酒十八万斤(王炎. 近代成都的酒业. 成都文物,1988(3).)

图片

据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王炎考证,一般说来,一斤大曲酒的价格是普通烧酒的三倍左右。若以工时、原料、产量等项折算,也大致不错。而成都大曲酒价格卖到每斤320文,是普通烧酒的六倍多!很明显,成都大曲酒已进入了高档奢侈消费品之列


专家观点




图片

肖俊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民国前期,四川的军阀都支持酿酒业的发展,因为可以收取高额的税收作为军费抗战期间外省人大量移居四川,居住在成都、宜宾等地,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当地所产的酒有一定的偏好,评价积极。尤其是其中的文人、学者,他们对川酒赞美不已,他们的口碑宣传影响甚大加之国民政府为了抗战,也大力支持川酒的发展。抗战结束之后,外省人回到家乡,他们仍对川酒念念不忘,对川酒的向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甚至还托四川的友人帮其代购川酒。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1952年以后,人民政府在有限的条件下有限地支持酿酒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成都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是酿酒企业得到政府的鼓励,故酒业发展比较快,高峰时期,全市共有酒厂2500多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成都产区概念。


图片
水井坊博物馆

1998年8月,成都,府河左岸,一处与酿酒密切相关的古代文物遗存重见天日。

它包括8个长约3米、宽约2米、深一米多的酒窖,经考证其时代不晚于明代早期。

与前述成都酒坊的史料正相吻合

这处遗址,就是后来的水井坊博物馆。已故的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专家组组长沈怡方教授曾称赞说,水井街酒坊遗址堪称我国白酒行业的“兵马俑”。同时,研究者发现,600年古窖池中的古窖泥,仍然活跃。

水井坊独有的一号菌群,持续生香了六个世纪

图片

成都温润的大环境孕育出水井坊古窖池微生物菌群。


成都,乃至中国白酒界都很激动!


因为浓香型白酒的固态发酵过程,是典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各菌种之间共生、共酵和代谢调控的过程。


图片

众多研究认为,活跃的老窖泥微生物,是发酵与成香的秘密武器。


专家观点




图片

韩培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传统白酒发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同类群微生物的活动过程,酿酒微生物,主要存在于原料、大曲、酿酒环境以及窖泥中,对浓香型白酒来说,活的窖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发酵与成香的秘密武器


所谓新老窖泥,是因其所在窖池的窖龄而划分的。在新做的窖池环境里,窖泥的理化性质没有经过酒精、乳酸等发酵的代谢产物的洗礼,出来的酒就差一点。而老窖经过了长期微生物的代谢,被高酒精度、高酸度、富营养的环境洗礼,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了长期筛选、长期驯化,窖泥的感官、颜色和理化性质因而产生了明显差异。

直观来说,新窖泥是红的、老窖是乌黑的,微观上看,老窖里面有利于酒呈香呈味的微生物要比新窖多。

目前科研界对窖泥微生物的认知还很不够,窖泥中菌群的复杂性高,存在大量纯粹厌氧菌例如甲烷菌等,培养条件苛刻,研究难度很大,很多微生物是窖泥特有的,国际上也没有研究过。对窖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研究清楚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成都发现的古窖泥,是否如前述其他研究一样,有随窖龄积淀的过人之处呢?

最新研究证明,有。

图片

成都水井坊,窖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逢彦团队近期发布的《水井坊窖泥研究报告》,通过对不同窖龄窖泥微生物采用扩增子测序手段,解析了古窖与新泥之间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显示:
水井坊窖泥中存在近20个尚未报道的新的细菌种类,且老窖泥中新细菌的种类更多;在与泸州产区和宜宾产区窖泥微生物比较后发现,水井坊特有类群18个属,其中包括细菌16个属、古菌2个属

图片

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而这开创生命分类形式的“古菌”,正是窖泥微生物中的关键物种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官网


或许正是这些微生物类群成就了水井坊酒的独特品质、风味和口感,是水井坊品质基因的“创作者”

图片

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重点实验室白逢彦团队发表,《水井坊窖泥研究报告》。

成都,果然不一样。

图片

水井坊以牺牲窖池利用率与出酒率为代价,加长发酵周期,充分激发了一号菌群的强大潜能,持续酝酿生香。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清末成都糟房、大曲烧房分布示意图》(后台回复“美酒成都”,获取同款高清清末成都老地图),想象这57处星星之火,是否还有其他尚未发掘的酒香,和等待着考古和科技工作者来揭示的基因谜团?


相信随着研究的进展,“老窖出好酒”的奥秘也会越来越为我们揭开。


美酒成都,未来,拭目以待。




...The End...


审稿专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杨勤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刘复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韩培杰


本文创作团队 

策  划:张婷        

撰  稿:贝延长     

图片编辑:Phil       

制  图:kiki、木易、郭海雯、王乐、天涯

制图指导:@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设  计:白慧

实习编辑:白慧、刘芳冰、马羽彤、何佳荣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FOTOE


参考文献:

图片


扫码添加国酒菌微信,加入读者群

一起品味每一杯酒中的大好河山

图片

往期精彩回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